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214条记录
5种杀菌剂在大棚和露地韭菜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蔬菜生产中5种常用杀菌剂腐霉利、嘧霉胺、异菌脲、烯酰吗啉和啶酰菌胺在韭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评估其人体膳食摄入风险.[方法]开展了大棚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5种常用杀菌剂的残留消解田间试验,通过测定残留量对5种杀菌剂可能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5种杀菌剂(腐霉利、嘧霉胺、异菌脲、烯酰吗啉、啶酰菌胺)在韭菜中的消解动态均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大棚栽培模式下半衰期分别为8.4、3.7、12.6、6.0、11.6 d;在露地栽培模式下半衰期分别为1.7、1.5、3.7、2.6、3.4 d.不同人群对大棚、露地韭菜中试验农药的慢性、急性膳食摄入的风险都较低,为可接受水平;而大棚韭菜中同种农药带来的慢性、急性膳食暴露风险都高于露地.按推荐最高剂量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大棚韭菜在安全间隔期第30天最终残留量为0.42 mg/kg,高于旧标准GB 2763-2021中韭菜最大残留限量(0.2 mg/kg),但低于最新调整的GB 2763.1-2022中的限量标准(5 mg/kg),我国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限量标准的调整既能有效保障韭菜的食用安全,也能改善韭菜腐霉利频繁超标问题.[结论]建议严格控制施药剂量,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按照推荐剂量及其操作规范在韭菜上施用这5种杀菌剂基本不会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关键词: 杀菌剂 韭菜 大棚 露地 残留消解动态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AGL18(AGAMOUS-LIKE18)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是重要的绿肥作物,选育花期适当的品种是重要的育种目标.AGL18是关键的开花抑制基因,为了探究紫云英AGL18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紫云英AGL18基因,基因cDNA全长为957 bp,含有1个73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的蛋白质含有245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大豆、蒺藜苜蓿、菜豆的同源蛋白相似性均在77%以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紫云英AGL18基因在各器官中均有表达,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花芽、花、叶、根、叶芽、茎、荚果.通过超表达AGL18基因拟南芥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结果证明,超表达AGL18基因拟南芥株系的抽薹天数比野生型平均迟10.78 d,开花天数比野生型平均迟11.28 d.本研究为调控紫云英花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紫云英 A GL18 成花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测报灯对浙中地区玉米田害虫的种群监测与动态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浙中地区不同玉米害虫的发生规律,在东阳市同时使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东方蝼蛄和斜纹夜蛾进行种群监测.结果表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监测的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但峰值数量存在差别,高空测报灯诱集的成虫数量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在浙中地区每年均可发生4-5 代,东方蝼蛄每年可发生1 代;高空测报灯监测数量具有"突增突减"现象,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黏虫的春季高峰均比自动虫情测报灯提早2-6 d.利用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峰值的时间差可有效指示迁飞性昆虫的迁飞行为.

关键词: 高空测报灯 自动虫情测报灯 玉米害虫 种群监测 动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病原菌Nep1-Like蛋白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LPs[necrosis-and ethylene-inducing peptide 1 (Nep1)-like proteins]是一类质外体分泌蛋白,存在于多种植物病原菌中,在病原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结构特点,NLP蛋白分为Ⅰ、Ⅱ和Ⅲ3种类型,存在有细胞毒性和无细胞毒性两种形态。具有细胞毒性的NLP蛋白与植物的NTCD4蛋白结合后促进自身寡聚化,引起双子叶植物细胞死亡和感病,而对单子叶植物无影响。无细胞毒性的NLP蛋白功能仍不清楚。NLP蛋白还能作为MAMP分子激发植物免疫反应,许多植物已经进化出特异性识别NLP蛋白的免疫系统,例如拟南芥通过受体蛋白RLP23识别类型Ⅰ的NLP蛋白保守多肽nlp20/24,从而激发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LP蛋白结构、表达模式、致病机理及被寄主识别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病原菌-寄主互作机制及病害绿色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植物病原菌 NLP蛋白 细胞毒性 免疫反应 致病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滤模式下马口鱼消化道细菌的组成、分类与相关性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在我国各大淡水流域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溪流性鱼类,具有重要经济地位.微生物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为实现马口鱼的高效健康养殖,本研究从消化道微生物着手,对其消化道菌群总DNA的V3~V4 区进行了PCR扩增和建库分析,就其主要微生物组成、分类和相关性等开展分析.结果显示,马口鱼消化道微生物中,芽孢杆菌门(Bacillota)占 79.32%,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占4.75%,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占 2.5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 1.69%.在属水平上,支原体属(Mycoplasma)的相对丰度最高,为77.50%,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Haliangium的相对丰度表现出显著(P<0.05)负相关.从饲料、养殖水体和滤砂的微生物组成及其相对丰度判断,饲料是马口鱼消化道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养殖水体和滤砂,滤砂对水体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可基本满足该系统下马口鱼健康养殖的需要.

关键词: 马口鱼 消化道微生物 优势菌 砂滤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LHY基因克隆及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绿肥作物之一,对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花期调控是紫云英育种中的重要目标。生物钟基因响应昼夜节律变化,通过影响光周期途径中成花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开花调控,LHY (late elongated hypocoty l)基因是关键生物钟基因之一。为探究紫云英中LHY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方法和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克隆技术分离了紫云英LHY基因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LHY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q RTPCR分析LHY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揭示基因表达与紫云英成花的关系;并通过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遗传转化,进一步鉴定紫云英LHY基因的功能,明确其对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首次克隆了紫云英LHY基因(GenBank No. OP455117),cDNA全长为2 865 bp,含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259 bp,编码752个氨基酸,LHY基因的同源蛋白在不同植物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尤其与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等豆科植物相似性达75%以上。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紫云英叶片、花和花芽中LHY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超表达紫云英LHY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表现出了显著的晚花性状,抽薹天数平均比野生型晚18.36 d,开花天数平均比野生型晚20.72 d,表明紫云英LHY基因可能具有晚花功能,抑制植物开花。本研究为解析紫云英开花调控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紫云英 LHY 成花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根围土壤质量及丛枝菌根定殖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柑橘根围土壤质量和丛枝菌根的影响,设置单施无机肥(IF)、单施有机肥(OF)和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CF)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分析土壤理化性状、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与繁殖体数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养分含量和电导率;OF和C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团聚体稳定性、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柑橘根围AMF侵染率和繁殖体数量;而IF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柑橘根围AMF侵染率和繁殖体数量。柑橘AMF侵染率和繁殖体数量与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和脲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主成分分析,本研究认为无机肥易造成柑橘园土壤酸化,不利于柑橘菌根的定殖;而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柑橘菌根的定殖。

关键词: 柑橘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土壤酶 丛枝菌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枇杷花醇提纯化工艺优化及活性成分初步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枇杷花的美白功效及其功能因子,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枇杷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的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和动态吸附-洗脱实验分别确定D101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中吸附-解析平衡时间和最佳纯化工艺;对纯化物进行HPLC-MS分析,初步鉴定出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在料液比(m∶V)1∶20、50℃和50%乙醇体积分数条件下,进行重复3次,每次1 h,提取枇杷干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粗提物得率为30.01%;D101树脂对粗提物的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4.5 h,解析平衡时间为3.5 h;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40 mg·mL-1,上样流速3 BV·h-1,洗脱剂为60%乙醇体积分数,洗脱速度4 BV·h-1,纯化物得率为4.39%;纯化物中共鉴定出137种成分,分为黄酮类物质、肉桂酸及其衍生物、苯及其衍生物等26个大类。对比中外文献报道,筛选出槲皮素、异鼠李素、对香豆酸等12种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为枇杷花在美白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枇杷花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醇提物 大孔树脂纯化 成分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2020年苏浙皖三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00),毒性多态性在3个群体中最低,安徽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因子(6.41)和毒性值(977.27),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高的毒性多态性。毒性结构分析显示,安徽省和江苏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位点的遗传距离较近,3个小麦叶锈菌群体间存在毒性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存在菌株的频繁交流。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鉴别寄主材料 抗叶锈基因 致病类型 毒性频率 毒性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 250 mg/kg黄芪多糖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挑选 240 只体重相近的 1 日龄樱桃谷鸭,随机分为 2 组,每组 6 个重复,每个重复 20 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 250 mg/kg黄芪多糖.试验期为 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 250 mg/kg黄芪多糖可提高 1~14 日龄樱桃谷鸭的平均日增重(P<0.05),可提高樱桃谷鸭的全净膛率(P<0.05)、半净膛率(P<0.01),降低胸肌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 250 mg/kg黄芪多糖可降低樱桃谷鸭血清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P<0.05),提高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P<0.01),降低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 250 mg/kg黄芪多糖可提高樱桃谷鸭血清抗氧化指标过氧化氢酶(CAT)含量(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P<0.01),降低了丙二醇(MDA)含量(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 250 mg/kg黄芪多糖可提高樱桃谷鸭屠宰性能、增强免疫能力与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樱桃谷鸭 黄芪多糖 生长性能 肉品质 血清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