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叶果比对设施‘红美人’杂柑秋梢叶片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叶果比(leaffruitratio,LFR)对设施柑橘秋梢叶片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以设施栽培'红美人'杂柑为试材,设置高(LFR=100)、中(LFR=80)、低(LFR=60)3个叶果比,测定秋梢叶片中矿质元素、碳氮代谢物、碳氮代谢的关键酶、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LFR80和LFR100秋梢叶片的磷、钾、镁、淀粉含量较高;丙二醛、脯氨酸、抗坏血酸含量较低;β-淀粉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高;LFR80和LFR100秋梢叶片整体养分含量充足,受胁迫程度较低.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红美人'杂柑的叶果比控制在80~100有利用于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延缓叶片衰老,维持树势强健.


植食性昆虫利用唾液腺适应寄主植物防御机制研究进展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的历程中,两者逐渐演化出丰富多样的防御与反防御机制,其中在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的过程中,唾液腺分泌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唾液腺以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作用机理。回顾了昆虫唾液腺分泌物通过干预植物气孔的动态变化、适应植物细胞壁、降解植物防御性化合物等方式调控寄主植物防御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唾液效应因子以干扰植物早期免疫信号通路、调节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与植物免疫蛋白互作等形式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同时,本文依据CRISPR/Cas9、植物介导的RNAi、纳米材料介导的RNAi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基于昆虫效应因子开发的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空间进行分析,以期为作物抗性的提高以及害虫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唾液腺 唾液酶 效应因子 咀嚼式昆虫 刺吸式昆虫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淡水养殖环境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
《分析测试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养殖水、植物、沉积物和鲫鱼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去甲西泮、奥沙西泮和替马西泮)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养殖水经0.45μm玻璃纤维膜过滤,用氨水调至pH 8.0后通过反相固相萃取柱(HLB)净化;植物和沉积物经盐析提取后,通过QuEChERS方法净化上样;鲫鱼样品经盐析提取后,通过固相萃取柱(Prime HLB)净化上样。采用Luna C18柱(100 mm×2.1 mm,1.6μm)进行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地西泮及其3种代谢物在0.1~1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4种目标物在养殖水体中的检出限为1.0~1.2 ng/L,定量下限为5.0~6.0 ng/L;在植物、沉积物和鲫鱼中的检出限为0.03~0.10μg/kg,定量下限为0.10~0.25μg/kg。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地西泮及其代谢物的回收率为83.4%~106%,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2%~9.4%。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养殖水、沉积物、植物和鲫鱼样品中地西泮及其代谢物的检测,能为地西泮污染追查提供检测方法支撑。
关键词: 地西泮及其代谢物 养殖环境 植物 鲫鱼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茶多酚对0~18周龄狮头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茶多酚对0~18周龄狮头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雄性狮头鹅3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鹅。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和Ⅱ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和1 000 mg/kg茶多酚,试验期1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13~18周龄料重比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腹脂率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24 h红度(a*)值、腿肌45 min a*值均显著提高(P<0.05),胸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腿肌pH45 min和pH24 h显著提高(P<0.05),腿肌24 h亮度(L*)值和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和腿肌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胸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胸肌和腿肌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腿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胸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胸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腿肌T-AOC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茶多酚可提高狮头鹅饲料报酬,改善肉品质,降低腹脂率,并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在0~18周龄狮头鹅饲粮中添加1 000 mg/kg茶多酚的应用效果相对较优。


制备工艺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硬脂酸复合物性质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高抗性淀粉(RS)含量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工艺,探究工艺参数对复合物抗消化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研究了高直链玉米淀粉(HA)预处理及其与硬脂酸(SA)络合过程中温度和时间参数对复合物RS含量的影响,分析最优工艺制备的HA-SA复合物的理化性质、抗消化性及水合特性。[结果]在糊化温区继续升高预处理温度、延长预处理时间、络合温度高于75℃均导致RS含量显著降低(P<0.05);HA-SA复合物最优制备工艺为:HA经85℃的退火温度预处理12 h后,在75℃与SA络合90 min;所制备的HA-SA具有V型晶体特征、完整的淀粉颗粒,为Ⅰ型淀粉—脂质复合物;与HA相比,其热稳定性、抗消化性显著升高,但膨胀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退火温度预处理和适宜的络合温度有利于HA-SA中RS组分的形成;预处理过程中加热强度的增加使淀粉过度糊化,阻碍了直链淀粉与脂质的络合,络合过程中过高的温度也导致复合物中RS组分的解离,使RS含量降低;退火预处理使HA保留了完整的颗粒结构,是HA-SA抗消化性高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高直链玉米淀粉 硬脂酸 淀粉—脂质复合物 热稳定性 抗消化性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技术的建立及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 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 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 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7 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 号、TF1118、DY7032、南薯88 和浙紫薯4 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系统的出现使植物基因组编辑进入了基因精准编辑的新时代。CRISPR/Cas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果树物种。育种研究统计发现,研究者利用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编辑了大约45个果树基因,主要用于增强抗病性、延长货架期、提早开花、树形矮化体和增加分枝数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果树基因组编辑大多为CRISPR/Cas9系统产生的插入/缺失突变,导入方式主要为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稳定转化方式,外源基因的瞬时转化体系少有研究,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果树中转化效率低限制了其应用。本文概述CRISPR/Cas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介绍CRISPR/Cas表达载体系统进入植物基因组中的导入方法,并综述CRISPR/Cas系统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为果树基因功能研究及分子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因组编辑 CRISPR/Cas系统 果树 遗传改良


不同光质补光对杨梅花芽发育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处理对杨梅花芽分化和开花进程的影响。【方法】在相同设施条件下,采用色温3329 K的LED白光灯和色温1531 K的LED红光灯对杨梅树进行补光处理,测定树体周围光照度、叶片叶绿素含量、花芽数量和大小,通过形态和解剖观察花芽的萌发及发育状态,以明确不同光质补光处理对杨梅花芽生长的影响。【结果】2种光质补光处理均显著改善树体周围光环境,其中白光处理显著提高树体周围光照度。红光处理下杨梅分化形成的花芽数目最多,同期花芽最大、发育最快,利于提前花期;白光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花芽生长发育,但花芽数目、花芽纵横径以及花芽发育状态都弱于红光处理;对照组的花芽数量最少,萌发最晚。表明2种不同光质的补光处理均有利于花芽发育,其中较高比例红光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对设施栽培杨梅树进行补光处理,可显著增加花芽数目,提高花芽纵横径,促进提早开花。其中红光处理促进作用优于白光处理。该研究结果对杨梅设施栽培具有指导作用。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鸭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用480只健康的1日龄樱桃谷鸭,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F300、F500和F700)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500、700mg/kg复合微生态制剂。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雏鸭,试验期42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樱桃谷鸭末重(FW)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提高(P<0.01),F/G降低(P<0.01);F500组樱桃谷鸭胸肌水分含量高于F300组和F700组(P<0.05),胸肌红度(a*)值高于F700组(P<0.05);F500组的总蛋白(TP)以及球蛋白(GLB)含量高于其他组(P<0.01);试验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F500组和F700组总抗氧化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高于F300组和对照组(P<0.01),丙二醛(MDA)浓度低于对照和F300组(P<0.01)。由此可见,樱桃谷鸭饲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樱桃谷鸭生长性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胸肌肉品质。本试验条件下,樱桃谷鸭饲粮中添加500 mg/kg复合微生态制剂效果较好。
关键词: 复合微生态制剂 樱桃谷鸭 屠宰性能 肉品质 抗氧化指标


酸化对茶园土壤矿物转变及供钾能力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化是种植茶树后土壤变化的普遍现象.为了解酸化对茶园土壤矿质组分和钾素的长期影响,选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茶园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林地为对照,采用实地采样分析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种植茶树20 a和50 a后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矿物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以及酸化对外源钾肥在土壤中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缓效性钾的容量,减少了砂粒和粉粒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矿物含量,促进了土壤黏粒中2:1型(伊利石)矿物向1:1型矿物(高岭石)的转变,降低了土壤总钾量.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缓效钾的比例逐渐下降,水溶态钾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形态转变的缓冲性.研究认为,茶园土壤酸化可显著降低土壤总钾量,减弱土壤供钾能力及对肥料钾的缓冲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