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新疆籽用西瓜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籽用西瓜遗传多样性,对籽用西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为杂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60份籽用西瓜种质资源为材料,对ISSR引物UBC801~UBC900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ISSR引物10条。利用10条ISSR引物扩增60份籽用西瓜种质资源,共获得44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的变幅为3~7个,平均等位变异数4. 4个。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4条,10条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 042 3~0. 674 0,平均为0. 358 2,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 318~0. 992,平均为0. 779。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新疆籽用西瓜分为6大组,第一组为材料47(40036),第二组为材料8(新籽瓜8号),第三组为材料10(红秀2号)、11(普通红大片)、12(新籽瓜4号)、13(紫荆红)、14(40002)、15(40004)、16(40008),第四组为材料7(新籽瓜1号),第五组为材料52(40045),其余的都归类为第六组。【结论】ISSR对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确定相比其他分子标记更有优势,更为全面的基因组DNA信息,品种间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利用ISSR标记分析60份籽用西瓜遗传多样性,参试材料来源、籽色、大小不同,亲缘关系差异较大,新疆籽用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

关键词: 籽用西瓜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杆菌(NLK-1)Txp40毒蛋白基因克隆表达及预测

微生物学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光杆菌存在于嗜菌异小杆线虫肠道内,并与其互惠共生,其能够产生多种高效、广谱的杀虫蛋白及毒素,是近年来继苏云金芽胞杆菌(Bt)之后挖掘新型杀虫蛋白及杀虫基因的热点研究对象。【目的】克隆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Txp40毒蛋白基因,分析其与已知其他同属共生菌相似毒蛋白在基因序列、蛋白组成、理化性质及构象的区别,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初步测定其杀虫活性。【方法】采用侵染的大蜡螟幼虫血腔直接分离初生型共生细菌,根据已报道的序列经比对分析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质粒p MD19-T后测序,利用Expasy在线Prot Param tool预测其基本理化特性参数,NPS@-Network Protein Sequence Analysis在线工具进行二级结构预测。通过克隆、酶切、连接目的基因在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中,利用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验证后进行IPTG诱导表达;菌体超声破碎离心,以毒蛋白含量较高的上清溶液对大蜡螟幼虫进行饲喂和血腔注射毒性测定。【结果】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Txp40毒蛋白基因全长为1 008 bp,与已知相关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94%,与已知40 k D相关蛋白的氨基酸相似性达到99%,分子量37.9 k D,p I 8.37,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其主要由α螺旋35.71%,无规卷曲54.46%,延伸链9.52%组成,跨膜区域与已知蛋白基本相似,克隆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NLK-1)Txp40,SDS-PAGE分析其在38 k D处有特异条带,蛋白分子量与预测值基本一致,且表达相对单一,表达量较高。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Txp40蛋白对大蜡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血腔毒性,大蜡螟幼虫注射5μL蛋白粗提液剂量下48 h内致死率达100%,未发现胃毒活性。【结论】获得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Txp40毒蛋白基因,比对、分析了与已知基因在序列组成、蛋白基本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的异同,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诱导表达,验证了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Txp40毒蛋白具有较高的大蜡螟幼虫血腔毒性,为进一步发掘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中的杀虫功能基因和蛋白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光杆菌 Txp40毒蛋白 共生细菌 克隆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麦间作条件下菌丝网络对间作小麦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灭菌条件下,利用人工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方法,探讨不同AMF对枣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在枣树和小麦之间所形成的菌丝网络(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s)对间作小麦的生物量、氮和磷浓度及含量的影响,揭示枣麦间作系统中CMNs的形成对间作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调节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AMF对枣树生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接种Funneliformis intraradices和F.mosseae处理的枣苗的生物量分别是不接种处理的1.06和1.31倍;2)在枣麦间作系统中CMNs的形成可显著促进相邻小麦对磷元素的吸收,当接种AMF时,30.00μm网膜处理小麦磷含量分别是Seal和0.45μm处理的1.49和1.38倍。综上所述,不同AMF对枣苗的生长及氮、磷养分吸收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枣树和小麦之间所形成的CMNs可以改善小麦对磷养分的吸收利用,促进间作小麦的生长。

关键词: 枣树 小麦 间作系统 丛枝菌根真菌 菌丝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CS52A基因与核内复制在新疆野生樱桃李巨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新疆野生樱桃李在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形成根结的过程中,线虫建立的取食位点诱导巨细胞形成过程中常出现的核内复制现象的原因,以扦插繁殖的新疆野生樱桃李为材料接种南方根结线虫进一步鉴定其抗性,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根结发育以及核内复制现象,并分析了相关酶活性变化以及CCS52A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新疆野生樱桃李实生群体中大约1/4的个体表现为抗病。抗病植株中的POD、SOD和GLU酶活性在接种南方根结线虫6d时达到峰值并明显高于感病植株,而CHI酶活性在接种后8d达到最高,一直到14d都明显高于感病植株。组织学观察发现,接种后5d巨细胞内可以观察到正在分裂的细胞,到7d巨细胞内细胞核开始聚集,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接种后21d。说明接种后5~7d是巨细胞核进行分裂的时期,而7~21d是进行核内复制的主要过程。CCS52A基因在接种后7d也开始大量表达并持续到21d,与核内复制过程正好吻合。同时原位杂交结果也显示CCS52A基因主要在巨细胞中表达。说明CCS52A基因在巨细胞进行的核内复制过程中起作用,其高表达有利于线虫取食位点的成功建立。

关键词: 樱桃李 南方根结线虫 巨细胞 核内复制 CCS52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运筹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调控效应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施肥量及灌水量调控,研究水肥最优组合,为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节水节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四水平的裂区试验设计,以新冬3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 kg/hm~2(N0)、375 kg/hm~2(N1)、450 kg/hm~2(N2)、525 kg/hm~2(N3)四个施肥量(纯量);四个灌水梯度为3450 m~3/hm~2(W1)、4 200 m~3/hm~2(W2)、4 950 m~3/hm~2(W3)、5 700 m~3/hm~2(W4)。分析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等性状,研究水肥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至灌浆期呈快-慢的增长规律,Logistic方程对其进行拟合表明,各处理从拔节后6~10 d干物质开始快速积累,41~49 d后转为缓慢积累。N2W2进入快速积累时间最早,最大积累速率较高。叶面积指数(LAI)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后期逐渐减小,N2、N3处理在拔节至孕穗期快速增加,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与水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最终产量表现为N2>N3>N1>N0,最高产量为N2W3处理的9 848.13 kg/hm~2,与N2W2处理无显著差异。水肥交互作用对穗数及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施肥量450 kg/hm~2、灌水量为4 200 m~3/hm~2,即N2W2处理为兼顾高产节水、省肥最优组合。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干物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辣椒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辣椒GB14和GB38果实发育过程中酶切位点的甲基化,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辣椒红素调控规律、在辣椒遗传育种中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辣椒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DNA甲基化修饰进行分析。【结果】DNA半甲基化条带比率与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均随着籽粒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两种辣椒果实绿熟期和红熟期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比例分别为36. 51%、36. 38%、35. 57%和35. 45%。对甲基化表现呈多态性变化的8个片段回收、测序分析表明,DNA甲基化发生的位点既存在于基因组的编码区,也存在于非编码区。【结论】在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CGG位点的半甲基化水平与辣椒红素积累呈正比。

关键词: 辣椒 果实发育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水量对干旱区枸杞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非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枸杞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为干旱区枸杞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宁杞1号枸杞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灌水量灌溉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以习惯灌水量为对照,其他处理灌水量为对照的2/3、1/2、1/4,分别记为L1、L2、L3、L4,重复3次.分析灌水量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增加灌水量,枸杞各生长阶段的耗水量增加,各处理不同生长阶段的耗水量均以对照最大;灌水量对枸杞果形指数和枸杞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枸杞受水分胁迫的程度加剧,果实横径、枸杞总黄酮含量和枸杞多糖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蒸腾蒸发量逐渐降低,产量显著减少;与对照相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处理均表现为减产,降幅依次为11.31%(L2)、43.07%(L3)、45.69%(L4).[结论]在生产中,453.30 m3/667 m2的灌水量为枸杞适宜的灌水量.

关键词: 灌水量 枸杞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处理对春季冻融期灰漠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洲灰漠土冻融交替明显,但缺乏该时期气体通量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选取NPK(氮磷钾肥)、NPKS(0.9NPK+0.1秸秆氮)、NPKM(1/3NPK+2/3羊粪氮)和NPKM+(1.5倍NPKM)处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2013—2014年春季冻融期温室气体排放观测试验。结果显示,春季冻融期间,有机肥添加处理CO_2排放量较高,其中NPKM+和NPKM处理CO_2平均排放量分别为C 113 mg m~(-2) h~(-1)和85 mg m~(-2) h~(-1),其次为NPKS(72 mg m~(-2) h~(-1))、NPK(75 mg m~(-2) h~(-1))和CK(35 mg m~(-2) h~(-1))。同样,NPKM+和NPKM处理有相对更高的N_2O排放,春冻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N 73μg m~(-2) h~(-1)和42μg m~(-2) h~(-1),显著高于NPKS(22μg m~(-2) h~(-1))和NPK(17μg m~(-2) h~(-1))处理(p<0.05)。CH_4排放量相对较低,各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发现,N_2O在冻融期呈现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趋势,CO_2变幅不明显。与全年总排放量相比,冻融期(27 d)N_2O的排放量占全年的9%~18%,CH_4冻融期间排放比重占全年排放量的6%~14%。所以,冻融交替期是灰漠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对高发时期,估算温室气体排放时应充分考虑。

关键词: 灰漠土 绿洲农田 施肥 N2O、CO2和CH4 冻融交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葡萄果实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CP-MS测定新疆葡萄主产区果实中Cu、Zn、Fe、Mn、Ca、Se、Al、Na、Mg、K、Rb、Sr和V共计13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研究新疆葡萄主产区果实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并运用SPSS对果实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葡萄产地元素的含量有所差异,鲜食葡萄中铜、钾、铝等元素含量的差异表现为吐鲁番>哈密>鄯善;铁、锰、镁等元素含量的差异表现为哈密>吐鲁番>鄯善。酿酒葡萄中铜、钾、铁元素含量的差异表现为玛纳斯>和硕>焉耆;钠、镁、铷等元素含量的差异表现为和硕>玛纳斯>焉耆。经主成分分析将葡萄果实中所测的13种矿质元素降维、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43%。第一主成分以Mg、Ca、Mn、Sr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以K、Cu贡献最大;因总方差50.54%的累积贡献率来自前两个主成分因子,故可认为新疆葡萄主产区的特征元素为Mg、Ca、Mn、Sr、K和Cu。根据不同地区葡萄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可初步区分葡萄产地。

关键词: 葡萄 矿质元素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扁桃内果皮木质化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果树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扁桃内果皮的发育与木质素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薄壳‘纸皮’和厚壳‘长石头’两个不同壳厚类型扁桃品种为试材,分析内果皮不同发育时期木质素、纤维素和酚类物质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两个扁桃木质化过程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在积累,酚类物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PAL、CAD、C4H、PPO、P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长石头’扁桃内果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分别在花后55 d和40 d起始终高于‘纸皮’,但内果皮的酚类物质含量始终低于‘纸皮’,‘长石头’扁桃内果皮PAL、CAD、C4H、PPO、POD活性高峰值显著高于‘纸皮’;扁桃内果皮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酚类物质含量呈现负相关;PAL、CAD、C4H、PPO、POD活性与木质素快速积累后期呈现负相关。【结论】较高的PAL、CAD、C4H、PPO、POD活性和大量的木质素所需要的前提物质促进了木质素的积累,从而使内果皮木质化加厚。

关键词: 扁桃 内果皮 木质化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