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寒地水稻秕粒形成基础的研究Ⅳ.寒地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系)的产量构成与秕粒的关系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1
摘要:分析了黑龙江省生产中广泛使用的 2 1份水稻品种 (系 )的穗部特征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大穗型品种的结实率低于小穗型品种的结实率 ,中晚熟品种的结实率比中早熟品种的结实率低。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秕粒率高造成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嫩平原低平易涝地水盐运动变化及其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1
摘要:在长期定位定点试验条件下 ,设置 5个处理研究易涝地稻田水盐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各处理水盐运动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由于地表积水的变化 ,泡田后井灌区、渠灌区、井渠结合区的土壤含盐量均比泡田前分别降低了 0 .0 0 8%、0 .0 0 7%和 0 .0 2 1%。井灌条件下 ,老稻区土壤全盐量及各离子含量均高于新稻区。渠灌条件下 ,老稻区土壤全盐量及各离子含量也均高于新稻区 ,全盐量分别高了 0 .0 2 5%和 0 .0 0 8%。这说明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有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可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接种SCN_3后根部酚类化合物含量动态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孢囊线虫具有明显不同抗性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为试材 ,采用盆栽试验 ,测定各材料在接种SCN3 后根部绿原酸和类黄酮的含量变化 ,以揭示其与大豆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豆接种SCN3 后抗病品种根部绿原酸含量增加 ,并高于同期的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根部类黄酮的含量亦增加 ,而感病品种则减少。大豆接种SCN3 后根部绿原酸、类黄酮的含量均可作为鉴定SCN3 抗性的生化指标 ,鉴定的最佳时期为大豆出苗后 2 5~ 30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