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16S rRNA基因的内切酶图谱快速鉴别几种对虾病原菌
《海洋与湖沼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坎普氏弧菌是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实验室于1989-1990年自对虾养殖场中国对虾红腿病虾心脏及血淋巴中分离并鉴定的菌株,副溶血弧菌和溶藻胶弧菌两菌株于1994年9月得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为建立快速、准确的中国对虾病原菌的诊断技术,根据几种细菌的16SrRNA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该基因的多聚酶链反应的引物PLI和PL2。用该对引物分别从坎普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的DNA样品中扩增出分子量与原设计相同的DNA片段,然后用AluI内切酶对3种细菌的多聚酶链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形成3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研究结果证明,用16SrRNA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可快速、准确地鉴别3种对虾病原菌。
关键词: 弧菌 16SrRNA 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大口鲇和鲇鱼血清蛋白质及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遗传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了大口鲇和鲇鱼的血清蛋白质以及心脏、肝脏、眼和肌肉4种组织的EST及MDH同工酶。结果表明,大口鲇和鲇鱼的血清蛋白质均能分离出20条左右的谱带,两者既表现出相同的谱带,又表现出迁移率和含量都不同的带型。两者的EST和MDH同工酶在4种组织及血清中均能特异性地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和物种特异性。本文认为肝脏是研究大口鲇和鲇鱼种群生化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理想材料,同时还探讨了两种鲇鱼的MDH同工酶位点。
关键词: 大口鲇,鲇鱼,血清蛋白质,同工酶


中国浅海经济鱼类重金属的卫生质量状况
《海洋通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引用水产品卫生质量标准对我国浅海经济鱼类重金属的卫生质量进行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总体卫生状况是良好的,食用是安全的;个别测站的少数品种单项超标,超标的重金属主要是镉、总汞。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广东岸段鱼体重金属含量比80年代初略有下降,福建岸段的则相反,广西岸段的保持较低水平。


新品种高寒鲤的选育
《水产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1979年开始,用了约15年时间,采用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黑龙江野鲤的耐低温、荷包红鲤耐高密度养殖和镜鲤生长快等优良性状综合到三杂交种中,建立了Ⅰ、Ⅱ两个选育系,再用它们与野鲤和镜鲤回交,从6个回交种中选出2个与Ⅰ、Ⅱ两个雌核发育系组合成合成系并系统选育到F7,育成了抗寒力达97.6%(H1IF6),生长速度比当地养殖鲤快近一倍的高寒鲤。研究中发现黑龙江野鲤的抗寒因子可以转移给杂种,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与野鲤回交可同时加强抗寒能力和提高生长速度,以及采用雌核发育技术与常规结合,可加速选育速度。


尼罗非鲫和奥利亚非鲫线粒体DNA遗传差异的研究
《水产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酶切MitochondrialDNA(mtDNA)技术检测了尼罗非鲫和奥利亚非鲫的mtDNA。测得两种鱼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都约为16.83kb。在使用的6种酶中,只有PvuⅡ在所检测的15尾尼罗非鲫mtDNA上产生了多态片段,3尾鱼的mtDNA产生了4个片段,12尾鱼的mtDNA产生3个片段。而6种酶在所有15尾奥利亚非鲫中均未检到多态片段。比较两种鱼的mtDNA酶切片段,仅PvuⅡ的酶切结果有所不同,尼罗非鲫mtDNA上有3个或4个PvuⅡ位点,但奥利亚非鲫mtDNA上有5个位点,因此,PvuⅡ的酶切位点可作为鉴别它们的分子遗传标记。
关键词: 尼罗非鲫 奥利亚非鲫 线粒体DNA 种群 遗传变异


渤海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的敌害生物及其对增殖种类的危害
《应用生态学报 》 1997 CSCD
摘要:根据近岸捕食鱼类胃含物分析及渤海生物资源大面积定点拖网调查 ,研究了渤海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的敌害生物种类、分布及其对增殖种类的危害 .结果表明 ,鲈鱼幼鱼、黄姑幼鱼、绵鱼尉、虾虎鱼类是捕食渤海对虾、梭鱼等增殖种类幼体的主要敌害生物 ,危害主要发生在近岸 ,其中鲈鱼危害较为严重 ,主要危害期为 7月 ,被捕食的幼对虾长度以 3~ 7cm为主 .鉴于敌害生物大量捕食增殖种类主要发生在近岸和两者密集分布区的重叠处 ,在增殖放流区选择上 ,对敌害生物采取“回避”策略是保护增殖放流种类的可行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