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鱼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Nramp)家族是一类抑制胞内寄生菌侵染的天然免疫相关蛋白。本研究克隆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Nramp基因并进行了表达分析。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3 158 bp,编码1个含544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含有Nramp家族的特征序列:包含12个跨膜区(TM)、1个由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胞质内转运结构域(CTM)。草鱼Nramp同其他16个物种的Nram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2.5%~90.2%之间。草鱼Nramp基因cDNA的独特结构是其3′末端非翻译区(UTR)和5′UTR各有1个脊椎动物Nramp2中的铁反应控制蛋白结合位点(IRE)。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草鱼Nramp和所有鱼类Nramp聚为一簇,与哺乳类Nramp2的亲缘关系较近。Nramp基因在草鱼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肌肉和皮肤中的表达量最低,在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感染的草鱼肾脏细胞系(CIK)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
关键词: 草鱼 天然抗性巨噬蛋白基因(Nramp) cDNA 表达 RT-PCR RA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初探——借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经验
《科技管理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鉴于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的概括与总结,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的思路与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秦岭细鳞鲑发眼卵及仔鱼耳石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处理的发眼卵而出膜后的仔鱼,其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发眼卵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30 mg/L持续浸泡18 h,标记率100%,孵化率91%,出膜后15 d仔鱼存活率91%,标记环"非常明显";仔鱼浸泡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120 mg/L持续浸泡12 h,标记率83.3%,处理15 d后仔鱼存活率92.3%,相比对照组统计检验无差异(P<0.05),标记环"较明显"。相比上述两种方法,浸泡发眼卵试验组相比浸泡30日龄仔鱼试验组所需要的茜素络合物(ALC)溶液浓度更低,而且在标记成功率、标记效果、标记后仔鱼存活率以及标记成本等方面也更为理想。因此,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发眼卵阶段进行荧光标记是可行的,这种方法也可在其它鱼类标记中尝试,同时将人工繁育鱼苗与野生鱼苗加以区别,有利于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效果及早期生活史等研究。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茜素络合物 耳石 标记 发眼卵及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用杀虫剂对水产动物的毒性
《科学养鱼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指导养殖户和技术人员科学用药,笔者总结了常用杀虫剂对已有研究水产动物的毒性,并给出一些使用禁忌方面的建议。一、硫酸铜及铜铁合剂常以0.5克/米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防治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肾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 3A基因诱导表达及其酶活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细胞色素P450 3A(CYP3A)cDNA序列长1 849 bp,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542 bp,1个终止密码和含polyA信号3′UTR;ORF编码514个氨基酸,含信号肽(29 aa),2个跨膜螺旋区(23 aa,23 aa),血红素结合域(21 aa)和6个底物识别位点(SRS1-6);与其他脊椎动物CYP3A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60%~92%。用实时定量PCR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研究了草鱼肾细胞系(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kidney cell line CIK)中利福平(rifampicin,RIF)诱导CYP3A基因表达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采用红霉素脱甲基酶活性法测定CYP3A的活性。结果显示,诱导组CIK细胞中CYP3A mRNA表达量在8 h最高,而CYP3A酶活在10 h最高;CYP3A mRNA和酶活性与对照组均具显著差异性(P<0.05)。CYP3A转录水平先于相应酶活变化表达,且转录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酶活性,这很可能反映了RIF对CYP3A的诱导主要作用于转录水平而不直接作用于酶活,本研究旨为药物对CYP3A转录调控和活性调节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渔药代谢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3A 肾细胞 草鱼 CYP3A基因和酶活性 诱导表达 利福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轮式增氧机性能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拌和曝气等功能。通过对其近10年1.5 kW、3.0 kW两种型号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这两个主要性能指标每年的检测平均值进行统计,以及实际养殖池塘试验中上下水层溶解氧、水温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运转80 m in左右,可使距增氧机10 m、1.5 m深处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和水温与上层水体一致,从7.30 mg/L左右上升到8.76 mg/L左右,每小时溶解氧增加值约为0.86 mg/h。总体上来看,近10年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值呈下降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稻田养殖鱼产品农药残留调研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稻田养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因其在稳粮增产、农民增收和改善水稻种植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此同时,稻用农药对养殖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渔业产品认证分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2009年与广西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合作对广西省稻田养殖禾花鲤产品开展了农残情况调查。本报告全面阐述了本次调查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以及调查和监测结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保障质量安全,促进稻田养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氟沙星对阿部鲻鰕鯱Ⅰ相、Ⅱ相酶活性及CYP1A1和P-gpmRNA表达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饲料暴露的方式研究了抗生素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阿部鲻鰕鯱(Mugilogobius abei)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以及CYP1A1和P-糖蛋白(P-gp)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NFLX对阿部鲻鰕鯱肝脏Ⅰ相代谢酶APND、ERND均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24h时NFLX的暴露浓度为20μg·g-1对Ⅰ代谢酶APND和ERND的诱导达到最大值.当暴露时间达到168h,APND和ERND均受到显著抑制.Ⅱ相代谢酶GST和MDA在72h受到最大诱导,经过168h暴露后,GST活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而MDA含量在50μg·g-1浓度组仍然维持较高水平.CYP1A1和P-gpmRNA表达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68h达到最大.APND、ERND、GST、MDA、CYP1A1mRNA和P-gpmRNA响应敏感,适合作为NFLX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关键词: 诺氟沙星 阿部鲻鰕鯱 肝脏酶活 CYP1A1 P-g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组织蛋白酶D的cDNA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及应激表达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mCTSD)的cDNA全长序列1 742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38 bp,3’UTR 534 bp,开放阅读框1 170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1.9 ku,等电点约为7.57。序列特征分析表明,pmCTSD蛋白由信号肽(Met1-Ala18)、前体域(Leu19-Lys47)和成熟域(Thr48-Asn390)3部分组成。同源性分析表明,pmCTSD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高度保守,相似性介于64%~70%之间。进化分析表明,pmCTSD与栉孔扇贝亲缘关系最近,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组织表达荧光定量分析发现,pmCTSD在闭壳肌、性腺、肝胰脏、外套膜和鳃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脏次之。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组织蛋白酶D 序列特征分析 哈维式弧菌刺激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得到315个位点,其中311个为多态位点,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98.73%。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F1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77 1±0.260 6、0.423 9±0.277 7、0.548 8±0.220 9;3个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9 1±0.185 0、0.289 7±0.195 9、0.382 8±0.161 2,表明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2个亲本群体都高。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411 6,栉孔扇贝与F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131 6,虾夷扇贝与F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278 0,表明杂种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遗传距离较近。聚类分析显示,虾夷扇贝群体、栉孔扇贝群体以及F1群体的所有个体分别聚到一起,且都形成独立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变异来源有30.47%来自群体间,有69.53%来自群体内,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杂种优势的产生与群体遗传多态性有关。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F1 AFLP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