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渔民增收机制探讨
《中国渔业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渔民作为渔业生产最重要的主体,其收入增长在近十年呈放缓趋势,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渔民人均年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论文分析了渔民增收放缓的症结包括:来源少,渔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支出高,生产资料涨价、渔业税费减免不力以及塘租等相关费用的提高是致使渔民支出较高的重要原因;风险大,渔业生产面临自然风、市场风险;政策偏,税费减免政策不到位,部分补贴不落实,水域占用补偿尚未规范。促进渔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建立长效的增收机制。"进""退"结合,退出近海和内湖捕捞,进入水产养殖业和其他行业,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退出生产,进入服务;"权""利"转化,积极探索捕捞权和养殖权的流转模式,通过渔业水域滩涂规划以及水域分层确权确保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质""量"共管,保障国内水产品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水产品品质的提升;"减""扶"并进,加大对渔业和渔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福利性收入,完善渔业政策性保险以降低生产风险;"内""外"兼顾,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关注内外两个市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鲤群体杂交后代生长性状的灰色关联及复合杂交后代的体重预测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杂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期望从可能产生的多个复合杂交组合中寻找可能的优良组合。实验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方差组分剖分、灰色关联度、比较不同方法的预测效果对建鲤、黄河鲤、黑龙江野鲤3个鲤群体双列杂交F1代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未考虑PIT标记和考虑PIT标记时所测性状对体重影响作用不同。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2个时期的体长(体长和标记体长)对体重均有影响;(2)不同组合、组合内家系间以及初始体重和雌性的互作固定效应显著;(3)3种不同预测方法的分析表明,组合Hyj,Hjy和JJh可在复合育种时优先考虑。实验结果表明,杂交F1代体重与初始体重和性别(尤其是雌性)的互作、标记体长对体重的影响要在实际育种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复合杂交可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雄鲦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比较
《河北渔业 》 2011
摘要:对雌雄鲦(Hemicculter Leuciclus)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雌雄鲦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20%,18.80%;雌雄鲦氨基酸总含量为18.91 mg/g、20.14mg/g,雌雄鲦必需氨基酸(EAA)、呈味氨基酸(FAA)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雌鲦的EAAI分值(60.24)略低于雄鲦(62.23)。根据氨基酸评分时,鲦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而根据化学评分时,鲦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酪氨酸+苯丙氨酸。研究表明鲦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日本沼虾形态特征及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随机采集2 234尾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样本,测量了全长、体长、额剑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腹部长、腹部宽、尾扇长、第二步足长、额剑上刺数及额剑下刺数等22项形态性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雌雄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对各性状影响体重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额剑上刺数和额剑下刺数与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其余性状与体重相关性极显著(P<0.01),雌雄群体对体重影响最大的3个性状均为全长、体长和第二步足长。经通径分析及回归显著性检验,建立雌雄群体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W♀=-2.383+0.021X1+0.027X2+0.029X3+0.032X4+0.027X5和W♂=-3.321+0.011X1+0.053X2+0.024X3+0.051X4+0.021X5+0.032X6,两方程的多元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10 2和0.892 0,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ga与b的比值受环境影响较小,可能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与1960年相比,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2-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6-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1),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较好的饵料条件下,相对较低的捕捞压力是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呈等速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引起群体中低龄鱼比例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加快是黄海南部群系呈负异速生长的主要原因。个体性成熟年龄减小是小黄鱼肥满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黄海伏季休渔管理和春季南黄海较高的水温,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黄鱼黄海南部群系各群体肥满度略有升高的原因。
关键词: 小黄鱼 体长-体质量关系 肥满度 年际变化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现状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影响复杂疾病/性状的染色体区段或基因,已经成为目前遗传学领域新的突破点之一。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取得大量成果之后,研究者们对在全基因范围内研究交互作用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近几年,对交互作用的研究,无论是在方法的研发、实际的应用以及统计学上的交互向生物学上的交互转化,还是在信息组学的整合,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已有很多策略和方法被尝试用于进行全基因组交互作用分析,这些研究推动了对复杂疾病/性状遗传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基于目前全基因组交互分析所采用的各类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论与算法的异同,文章拟对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回归类方法、机器学习方法、贝叶斯模型法、SNP筛选类方法和基于并行程序的方法等5类方法加以评述,着重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算法原理、计算效率以及差别之处,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