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养殖圆斑星鲽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与卵巢发育及温光调控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亲鱼血浆性类固醇激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及其与卵巢发育成熟及温光调控的关系。结果表明,圆斑星鲽卵巢发育属非同步分批发育模式,一年一次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年周期发育过程中可见5个发育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可化分为4个成熟阶段,6个发育时期。性腺指数(GSI)、肝脏指数(HSI)和肥满度(CF)在亲鱼的年周期发育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亲鱼血浆中雌二醇(E2)在产卵期达峰值;排卵结束后,E2表达水平降至较低水平。血浆中睾酮(T)含量在10月达峰值,并在产卵期间保持相对较高表达水平。统计分析表明,血浆E2水平与GSI和HSI值的变化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水温和光周期对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并显著影响E2的表达,GSI与水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HSI与水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CF与光周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认为,圆斑星鲽雌性亲鱼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水平变化与性腺发育(卵母细胞成熟)、水温等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作为温光调控人工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激素诱导亲鱼产卵的重要参考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第43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1
摘要:2011年3月14日-18日,第43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此次会议是我国自2006年成功申请成为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主持国后组织的第5届会议。来自54个国家、1个成员组织(欧盟)及27个非政府组织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鲟幼鱼对几种外用消毒药物敏感度的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11
摘要:在水温22-24℃下和90 cm×60 cm×30 cm的水族箱中,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体重12.2±0.7 g杂交鲟(Acipenser baeri♂×A.schrenkii♀)幼鱼对富氯、氯胺T、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福尔马林、盐酸土霉素、氯化钠等7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的敏感度。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对药物的敏感度依次为富氯>氯胺T>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福尔马林>盐酸土霉素>氯化钠,安全浓度依次为0.21 mg/L、2.59 mg/L、3.88mg/L、6.35 mg/L、9.86 mg/L、143.45 mg/L、2396.03 mg/L;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福尔马林和氯化钠是杂交鲟幼鱼较好的消毒药物;杂交鲟对富氯和盐酸土霉素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其药浴浓度低于常规养殖鱼类;氯胺T的毒性与水体pH值密切相关,药浴鲟鱼时须注意水环境的酸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从初孵仔鱼到孵化后33日龄稚鱼期间的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条石鲷初孵仔鱼体内可检测到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但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很低。9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总活力(U/larva)有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升高。28日龄稚鱼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总活力有显著增大,33日龄稚鱼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总活力较28日龄稚鱼显著增大。9日龄仔鱼的淀粉酶总活力显著升高,并随发育的进行逐渐增大,但进入稚鱼期后淀粉酶活力随稚鱼生长发育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条石鲷仔稚鱼消化酶活性与其发育阶段及食性密切相关,在早期仔鱼阶段,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是起主要消化作用的内源性消化酶。
关键词: 条石鲷 仔稚鱼 胰蛋白酶 酸性蛋白酶 脂肪酶 淀粉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军曹鱼Igκ轻链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ium Linnaeus)Igκ轻链的cDNA全序列,并分析其在组织中的表达。军曹鱼Igκ的cDNA全长969 bp,3′端的非编码区域(UTR)为188 bp,5′UTR为52 bp,开放阅读框为729 bp,编码24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6.255 kD,理论等电点7.52。推测的军曹鱼Igκ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同(Seriola quinqueradiata)、大西洋鲑(Salmo salar)的Ig轻链同源性最高,达77%以上,可变区氨基酸序列与的相应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7%。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军曹鱼Igκ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同、大西洋鲑的L3、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的G等鱼的轻链均为κ型的聚为一支,同大西洋鲑的L2、斑马鱼(Danio rerios)的L2、鲤(Cyprinus carpio)的L2等均为λ型的明显不同,由此可推断此序列属于Igκ型。利用半定量PCR技术,发现在健康鱼体中κ链基因在肝脏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肠和脑组织中几乎没有表达。经鲨鱼弧菌(Vibrio carchariae)JT2刺激192 h后,κ链基因在采样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尤其在头肾、肠、鳃和脾中的表达量较正常水平明显升高,而肝的表达量有所下降,脑组织有κ链基因的少量表达。说明经刺激后头肾、脾脏、肠、鳃是免疫球蛋白的主要表达场所,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军曹鱼 免疫球蛋白轻链κ cDNA序列全长 mRNA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SRAP标记分析福瑞鲤及其原始亲本的遗传结构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SRAP分子标记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黄河鲤(C.c.haematopterus)和福瑞鲤(FFRC Strain Common Carp,C.carpio)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0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1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92个,平均多态性比率83.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56。对3个鲤鱼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和群体多态位点比例等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3个鲤鱼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221、0.205和0.23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332、0.298和0.352;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8.1%、65.2%和71.2%。结果表明,福瑞鲤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其原始亲本高,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而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福瑞鲤继承了更多建鲤的遗传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文库质量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免疫及抗病相关蛋白和大分子物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牙鲆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原始文库滴度为1.6×106 CFU/mL,随机选取单克隆菌落进行PCR扩增,根据PCR扩增结果表明插入片段大部分大于500 bp,平均长度约为1.5 kb,随机调取了115个EST进行了序列测定。扩增后放大文库库容约为1.8×1012 CFU。转化酵母后,文库转化效率为3.6×105CFU/μg,文库库容为5.4×106CFU。牙鲆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成功为鲆蝶类免疫机理的研究,尤其是信号分子通路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