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顶复门原虫磷脂酶A2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顶复门原虫属于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其中多种属于重要病原,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磷脂酶A2为顶复门原虫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酶,主要与顶复门原虫入侵、膜重塑等有关,可以影响寄生虫毒力和疾病进展,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而脂肪滋养蛋白磷脂酶A2(PLP)家族基因结构域与细菌PLP相似性较高,与真核生物PLP存在显著差异,成为研究抗顶复门原虫药物靶点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磷脂酶A2家族中的关键酶PLP及磷脂酶A2的生物学功能在顶复门原虫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寄生原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顶复门原虫 磷脂酶A2 生物学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肌动蛋白解聚因子ZmADF4基因克隆、转录活性及表达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玉米肌动蛋白解聚因子4(ZmADF4)基因,并对其转录活性和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探究玉米ADF家族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玉米抵抗逆境胁迫研究提供潜在的基因资源。【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玉米叶片ZmADF4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及二、三级结构;通过原生质体瞬时转化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酵母自激活分析该基因转录活性,下载RNA-Seq数据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玉米叶片克隆获得的ZmADF4基因,编码区(CDS)长度为420 bp,编码139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15.855 kD,理论等电点(pI)为7.66,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ADF蛋白家族的保守结构域ADFgelsolin,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ZmADF4基因不具有转录自激活效应,且在根、茎、叶、花丝、花药、胚、胚乳和果皮等组织中呈差异性表达,在茎、果皮和叶片中表达量较高。ZmADF4基因对高温胁迫、低温胁迫、高盐胁迫、干旱胁迫及脱落酸处理均有响应,其中高温胁迫下,整体呈上调表达趋势,而低温胁迫和脱落酸处理下,整体呈下调表达趋势,干旱和高盐胁迫下则呈先上调再下调表达的趋势。【结论】ZmADF4基因属于ADF基因家族成员,不仅参与玉米茎、果皮和叶片的生长发育调控,还参与低温、高温、干旱、脱落酸、盐胁迫等逆境响应调控。

关键词: ZmADF4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非生物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小麦田荠菜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及其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天津市小麦田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情况及可能的抗性机理,本研究在天津市静海区、武清区、宝坻区及蓟州区等荠菜发生严重地区的小麦田共采集到6个荠菜种群,采用整株水平测定法测定了6个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并扩增、比对了其靶标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部分片段的差异。结果表明:6个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均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在11.4~47.2之间。对抗性和敏感种群的ALS基因片段进行测定比对发现,6个荠菜种群ALS基因197位氨基酸均由脯氨酸(CCT)突变为丝氨酸(TCT),该突变可能是导致荠菜种群对双氟磺草胺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荠菜 双氟磺草胺 抗性 乙酰乳酸合成酶 抗性机制 基因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农药残留一律限量研究及对我国一律限量制定的建议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和农产品公平贸易意义重大,各个国家及组织均对其非常重视。发达国家制定的限量标准体系中,农药的限量并不都是利用本国残留试验数据制定的,也包含进口限量和一律限量,其中一律限量成为发达国家保证本国消费者安全的一种手段,也成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的有益补充。与发达国家的限量标准相比,我国限量标准数量明显偏少,为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我国可借鉴欧盟、日本等的做法,对于在其他国家已登记使用而我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进行分类,根据残留检测方法的定量限,制定一律限量标准。

关键词: 一律限量 可行性 剖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铜、灵芝孢子粉与大豆异黄酮对1~30日龄清远麻鸡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饲粮中添加纳米铜、灵芝孢子粉与大豆异黄酮对育雏阶段清远麻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旨在为肉鸡生产中添加剂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1 200只1日龄清远麻鸡母鸡分成4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3个处理组(NC、GLS及SI)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500 mg/kg纳米铜、600 mg/kg灵芝孢子粉和300 mg/kg大豆异黄酮预混剂。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试验期30天。试验结束后,采集试验鸡血浆、空肠黏膜样品,测定血液抗氧化相关生化指标及肠道免疫因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纳米铜、灵芝孢子粉与大豆异黄酮对清远麻鸡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2)灵芝孢子粉显著提高了30日龄清远麻鸡的胸腺比例(P<0.05)。(3)纳米铜显著提高了清远麻鸡的空肠绒毛隐窝比(P<0.05)。(4)纳米铜、灵芝孢子粉与大豆异黄酮均显著增加了清远麻鸡血浆和空肠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纳米铜显著增加了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性(P<0.05)、降低了空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P<0.05);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血浆与空肠MDA含量(P<0.05)。(5)纳米铜组清远麻鸡空肠中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增加(P<0.05),灵芝孢子粉组清远麻鸡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肠中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纳米铜、灵芝孢子粉与大豆异黄酮对清远麻鸡肉仔鸡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均可改善抗氧化性能指标;纳米铜可提高空肠绒毛隐窝比,纳米铜与灵芝孢子粉可调节免疫因子分泌。其中纳米铜对抗氧化性能的调节作用最优,灵芝孢子粉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最优。

关键词: 清远麻鸡 纳米铜 灵芝孢子粉 大豆异黄酮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区中小株型卡特兰优良种质筛选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广东地区亚热带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且具有较高观赏应用价值的中小株型卡特兰新优品种.[方法]以14个引进的卡特兰属种质为试材,在广州开展适应性栽培管理与比较筛选.通过连续多年的观察、性状测定和统计分析,系统评价不同种质的田间生长特性、观赏品质性状及抗性特点.[结果]11个候选种质在广东地区都有一定的适应性,较适合在广东地区栽培应用.其中筛选出的Ⅰ级和Ⅱ级种质,植株生长性更好、抗性更强、成花较容易、观赏价值较高,建议向市场推荐进行景观美化使用.[结论]从14个种质中优选出的I级种质卡特兰'豹王'(C-3)、卡特兰'金孔雀'(C-12)和卡特兰'四季樱花'(C-14)3个杂交园艺品种,可作为适于广东地区栽培应用的优先推荐发展品种,建议对这些优势品种开展优先栽培生产和主导示范应用.同时对于其他非优势种质,根据育种需求作为种质资源进行保存.

关键词: 卡特兰;中小株型;鉴定;评价;种质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青枯病杂交桑树新品种粤桑120的选育

蚕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树青祜病是威胁华南地区蚕桑生产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选育高产、优质的抗病杂交桑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对于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前期创制鉴评筛选出的抗青枯病优异种质资源作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育种、室内添菌筛选、重病地种植筛选等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抗青枯病杂交桑树新品种粤桑120.在青枯病疫区多点田间品比鉴定表明,该品种对青枯病的相对抗性率指数比抗病对照品种283×抗10提高10.6%;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平均比抗病对照种品283×抗10增产31.4%,春秋季平均万蚕产茧量提高5.0%,平均万蚕茧层量提高5.2%,平均100 kg桑产茧量提高6.6%.该品种生长势强、群体整齐,遗传性状表现稳定,叶片大、产量高、叶质优,适宜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青枯病疫区种植.

关键词: 青枯病;中抗;杂交桑;新品种;粤桑1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MabZIP5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胁迫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获得一条全长438 bp cDNA序列,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比对之后,将其命名为MabZIP53,编码14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5.24 kD,等电点为5.22,其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MabZIP53与凤梨(XP020114228.1)、大叶藻(KMZ62676.1)的亲缘关系较近。MabZIP53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低温,干旱,盐)下均上调表达,尤其干旱胁迫下相对表达量最为显著。在接种Foc TR4后,抗病品种‘GCTCV-119’中MabZIP53表达量显著上调,而感病品种巴西蕉中MabZIP53表达量下调表达。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abZIP53可能参与香蕉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为香蕉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香蕉 MabZIP53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黄曲霉菌菌丝超微形态的比较研究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曲霉菌的毒素合成是否影响菌丝超微形态,本研究结合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观察产毒(28℃和30℃)和不产毒(37℃和40℃)温度下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黄曲霉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28℃下,在24h和44h菌丝体表面有丝状粘性分泌物附着,48–72h之间菌丝体逐渐出现皱缩、塌陷和扭曲现象,而37℃下的菌丝体24–72h期间保持粗壮饱满。透射电镜结果显示:28℃下,培养24h后菌丝细胞内部出现大囊泡,44–72h期间内部细胞器模糊不清;而37℃下的菌丝细胞内部细胞器清晰,在44–48h期间线粒体和脂质体数量最多,72h后观察到隔膜结构。随后比较观察30℃和40℃下培养的黄曲霉菌丝超微结构验证了上述发现。综上,28℃和30℃促进黄曲霉菌产毒却导致菌丝体更早更快衰老,37℃和40℃不利于黄曲霉毒素合成但菌丝生长旺盛,且菌丝衰老进程相对减缓。本研究表明黄曲霉菌的毒素合成与菌丝内部形态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技术 扫描电镜技术 黄曲霉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大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VD3)对快大型黄羽肉种鸡及其子代肉鸡生产性能、胫骨指标与钙磷代谢的影响,确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为黄羽肉种鸡营养需要量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设计,选用720只48周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种母鸡,根据体重和产蛋率一致原则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各处理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800、1 600、2 400、3 200、4 000 IU·kg-1 VD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8周。种鸡饲养试验结束后选取种蛋孵化,子代肉鸡按照种鸡的组别进行分组分栏饲喂(基础饲粮中含1 000 IU·kg-1VD3),试验期63d。【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800 IU·kg-1 VD3显著提高平均蛋重(P<0.05);添加1 600与3 200 IU·kg-1VD3显著增加种蛋的蛋壳强度(P<0.05);添加1 600 IU·kg-1 VD3增加蛋壳厚度(P<0.05);添加4 000 IU·kg-1 VD3显著提高种鸡脱脂胫骨比例与骨密度(P<0.05),添加VD3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种鸡胫骨折断力(P>0.05);添加VD3可提高种鸡血浆中钙、磷含量,降低AKP活性(P<0.05)。(2)种鸡饲粮添加VD3对子代肉鸡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 000 IU·kg-1 VD3显著提高子代鸡胫骨折断力(P<0.05),添加800、1 600或4 000 IU·kg-1VD3显著增加子代肉鸡胫骨密度(P<0.05),添加1 600—4 000 IU·kg-1VD3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子代鸡脱脂胫骨比例(P>0.05);添加VD3提高了子代肉鸡1日龄血浆中钙、磷含量,降低AKP活性(P<0.05),但对21、63日龄子代肉鸡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VD3显著影响黄羽肉种鸡产蛋性能、种蛋蛋壳品质、肉种鸡及其子代肉鸡胫骨指标与钙磷代谢。综合试验观测与回归模型来估测黄羽肉种鸡VD3需要量,饲粮添加800 IU·kg-1VD3即可获得最优产蛋性能,1 650—1 828 IU·kg-1 VD3获得最优蛋品质,而获得种鸡和子代肉鸡最优胫骨性状均需要较高的种鸡饲粮VD3水平(4 000 IU·kg-1)。

关键词: 维生素D3 黄羽肉种鸡 需要量 子代肉鸡 产蛋性能 胫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