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农业龙头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单案例的扎根研究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践行者,本文以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为例,通过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农业龙头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对上述问题做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内涵、驱动因素、制约因素和实现路径是农业龙头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和社会效益高四个维度;驱动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效益驱动、社会责任推动和乡土情感使然四个维度;制约因素包括环境约束和要素约束两个维度;实现路径包括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和平台化五个维度。研究启示:国家在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应加强对其提高农民就业率、收入水平等社会效益的考核,同时应尽快完善包括点状供地在内的土地供给政策;农业龙头企业在引入社会资本时,应优先考虑"乡贤资本",同时应积极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同外界的科技交流合作。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内涵 驱动因素 制约因素 实现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新品种'金苹芒'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苹芒’杧果是从实生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杧果新品种。其树势较强、枝条柔软,表现出明显的矮化性状。果实近圆球形,外观似苹果,果皮橙黄色、皮薄易剥,果肉橙黄色、汁多味甜、香气浓郁。平均单果质量380 g,可食率83.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6.7%,总糖含量11.2%,总酸含量4.26 g·kg-1,维生素C含量234 mg·kg-1,粗纤维含量0.2%。潮州地区果实发育期110~130 d,晚熟,成熟期为8月中旬到9月上旬。高接树第2年结果,避雨设施栽培条件下平均每666.7 m2产量可达608 kg。该品种品质优良,适宜在广东杧果产区种植,因花果期易受多雨天气影响,宜避雨栽培。

关键词: 杧果 新品种 ’金苹芒’ 避雨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和腐殖酸钠对肉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氧化酶(GOD)、溶菌酶(LZ)和腐殖酸钠(NaHA)代替抗生素对脂多糖(LPS)处理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和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1440只1日龄快大型岭南黄羽肉公鸡,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100 mg/kg GOD、200 mg/kg GOD、400 mg/kg LZ、800 mg/kg LZ、0.3%NaHA、0.6%NaHA.所有鸡分别在17和19日龄腹腔注射500μg/kg体重的LPS诱导应激,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GOD、LZ和NaHA对肉鸡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耗料增重比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800 mg/kg LZ组的法式囊指数高于对照组和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800 mg/kg LZ组、0.6%NaHA组血浆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800 mg/kg LZ组高于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800 mg/kg LZ组和0.6%NaHA组的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100 mg/kg GOD组的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100 mg/kg GOD组、800 mg/kg LZ组、0.6%NaHA组的白介素2(IL-2)含量以及800 mg/kg LZ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高于对照组和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800 mg/kg LZ组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100 mg/kg GOD组、800 mg/kg LZ组、0.6%NaHA组的T-AOC以及100 mg/kg GOD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100 mg/kg GOD组、800 mg/kg LZ组、0.6%NaHA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且800 mg/kg LZ组、0.6%NaHA组低于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组(P<0.05);各组IL-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选择在于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g/kg GOD、800 mg/kg LZ和0.6%NaHA替代抗生素来提高LPS处理1~21日龄黄羽肉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腐殖酸钠;免疫功能;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心EMS诱变条件优化与突变体库构建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菜心种子的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为EMS诱变技术在菜心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方面及丰富菜心种质资源选育提供支持。【方法】设4种不同浓度的EMS溶液(0.2%,0.4%,0.6%和0.8%)和3种不同处理时间(8、12和16 h)共12个组合,诱变处理2个菜心自交系(C40和小80天)的种子,并对诱变后代出苗率和结籽株比例进行分析,筛选EMS诱变菜心种子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随着EMS浓度的增加,菜心种子成苗率和结籽株比例逐渐降低。诱变处理8 h,EMS浓度为0.6%时,C40和小80天菜心的成苗率分别65%和70%,结籽株比例分别为13%和31%;EMS浓度升高至0.8%时,C40菜心的成苗率降至50%,2个菜心材料的结籽株比例均低于20%。随着EMS处理时间的延长,菜心种子成苗率和结籽株比例逐渐降低。EMS处理浓度为0.4%时,诱变12 h,2个菜心材料(C40和小80天)的成苗率均为75%,结籽株比例分别为30%和45%;诱变16 h,C40和小80天菜心的成苗率分别降至60%和55%,结籽株比例均低于20%。EMS诱变处理不仅抑制成苗率,还严重影响结实情况。根据成苗率和M1群体植株的结籽株比例,并保证最大诱变效率和突变体群体,确定菜心种子EMS诱变处理的最佳条件为0.4%EMS诱变处理12 h。不同基因型菜心材料对EMS的耐受性不同,生长势强的菜心材料EMS处理的时间或浓度可适当增大或降低。采用最佳诱变条件处理3000粒小80天菜心种子,在M1群体中出现黄化、白化、皱缩、矮化及嵌合等变异性状,M1群体包含500个突变株系。随机选取种子量大的M1群体中176个家系,构建包含2110个单株的M2群体,在M2群体中发现94个突变单株,总的突变频率为4.3%。其中,叶片叶色或形状突变的单株61株,株型变异的单株共31株,花色突变的单株2株。【结论】利用EMS诱变菜心种子有明显效果,构建的菜心EMS突变体库表型变异丰富,尤其是出现株型紧凑,叶色浓绿的有益突变,可用于菜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育种。

关键词: 菜心 EMS诱变 突变体库 表型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2~42日龄和43~63日龄快大型黄羽肉鸡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型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建立黄羽肉鸡22~42日龄和43~63日龄氨基酸平衡模型,为低蛋白质饲粮配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2个阶段的饲养试验分别选用22和43日龄、健康、发育良好的快大型黄羽肉鸡公鸡各168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正常对照(SD)组为标准组,低蛋白质(LP)组的粗蛋白质水平降低3%,其氨基酸含量与SD组相同,低蛋白质低赖氨酸(LP-Lys)、低蛋白质低蛋氨酸(LP-Met)、低蛋白质低色氨酸(LP-Trp)、低蛋白质苏氨酸(LP-Thr)和低蛋白质低异亮氨酸(LP-Ile)组分别在LP组的基础上,将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水平降低20%,其他氨基酸水平不变.采用饲养试验和氮平衡试验,2个阶段饲养试验的试验期均为21 d.结果表明:1)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型显著影响2个饲养阶段黄羽肉鸡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22~42日龄时,LP组的末重显著低于除LP-Ile组外的其他5个试验组(P<0.05),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除LP-Met和LP-Ile组外的其他4个试验组(P<0.05);SD组的料重比最低,显著低于除LP-Met、LP-Thr和LP-Trp组外的其他3个试验组(P<0.05).43~63日龄时,LP-Met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LP、LP-Lys和LP-Trp组(P<0.05).2)LP-Met组黄羽肉鸡的胸肌率最高,显著高于LP-Thr和LP-Ile组(P<0.05).3)低蛋白质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型对63日龄黄羽肉鸡的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4)22~42日龄时,LP-Lys组黄羽肉鸡的氮存留率最高,显著高于SD、LP-Thr、LP-Trp和LP-Ile组(P<0.05);43~63日龄时,SD组的氮存留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关键词: 黄羽肉鸡;氨基酸平衡模型;低蛋白质饲粮;蛋氨酸;氮存留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能源高粱茎、叶中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构建与优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能源高粱茎、叶中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并探索模型优化方法,选取27份甜高粱和28份生物质高粱材料,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茎、叶样品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分析2类能源高粱在成分含量上的差异以及茎、叶各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能源高粱茎、叶的近红外光谱建立能源转化相关化学成分分析模型,通过光谱一阶导和光谱点“竞争性自适应权重(CARS)”筛选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甜高粱与生物质高粱在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叶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在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过程中,“一阶导-CARS”双优化处理使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达到0.82~0.99,茎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模型以及叶中可溶性糖、纤维素和灰分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CV)和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PDV)均>3.0,显著提升了模型预测性能。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能源高粱 木质纤维素 偏最小二乘法 模型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叉角厉蝽2个章鱼胺受体的基因克隆及化学农药对其表达的影响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章鱼胺(OA)是无脊椎动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单体胺,作为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共同参与调节昆虫的嗅觉、产卵、运动、学习、记忆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为了探究叉角厉蝽章鱼胺受体功能,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叉角厉蝽应对逆境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和RACE技术获得2个OctβRs基因,在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之后,通过RT-qPCR 技术分析2个OctβRs基因的发育模式以及在亚致死剂量的高效氯氟氢菊酯和毒死蜱处理后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扩增得到EfOctβ1R和EfOctβ2R的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45和1 230 bp,分别编码414和409个氨基酸,均属于疏水性蛋白,蛋白序列包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序列中存在半胱氨酸残基位点、蛋白激酶C、配体结合位点和糖基化位点等高度保守结构域,属于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2个EfOctβRs基因分属于 Octβ1R和Octβ2R两个明显分支。在叉角厉蝽整个发育周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中,均可检测到2个EfOctβRs基因,但二者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有所差异,在叉角厉蝽成虫期均有较高量表达,其中EfOctβ2R在卵期表达要高于若虫期,而EfOctβ1R则相反。亚致死剂量高效氯氟氢菊酯和毒死蜱处理后,2个EfOctβRs基因响应强烈,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上升变化,分别在2种药剂处理后24 h和36 h时,EfOctβ1R和EfOctβ2R表达上升高达12倍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EfOctβRs可能参与叉角厉蝽在杀虫剂肋迫下的应激过程。

关键词: 叉角厉蝽 章鱼胺受体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胁迫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冬枣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年2月,广东省清远市冬枣种植区发生了一种叶枯病,发病率约为17%,严重影响植株生长。为明确引起广东省清远市冬枣叶枯病的病原,采用常规病组织分离法获得2株菌株,通过致病性、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2株菌株进行鉴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该细菌可侵染引起冬枣叶片产生枯死症状,与田间病株的症状相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LB平板产生黄色菌落;除利用蜜二糖产酸结果不同,2株菌株与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ATCC27155菌株的其他生理生化特征相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QYZ1和QYZ2 2株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P. agglomerans TH81(CP031649)菌株、P. agglomerans C410P1(CP016889)菌株、P. vagans FDAARGOS160(CP014129)菌株和P. vagans C9-1(CP002206)菌株的相似性在99%以上;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表明,QYZ1和QYZ2与P. agglomerans TH81菌株关系最近,聚在一个分支。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冬枣叶枯病的病原为成团泛菌。本研究是成团泛菌引起广东省冬枣叶枯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冬枣叶枯病 成团泛菌 病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园荔枝蒂蛀虫常规爆发期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关键词: 荔枝蒂蛀虫 空间分布格局 生物学统计方法 地理统计学 聚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芽孢杆菌在佛手浆中的发酵特性及其在软糖中的应用初探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佛手浆发酵的芽孢杆菌并开发具有活菌型的益生菌发酵佛手软糖。【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BS168)、地衣芽孢杆菌(BL02)和凝结芽孢杆菌(BC30)3种益生菌分别接种至杀菌后的佛手浆中,研究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营养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芽孢杆菌在软糖制备中的存活率。【结果】3种芽孢杆菌均能在佛手浆中生长,其中以BC30生长最好,发酵48 h活菌数可达8.35 log CFU/g;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和pH值在发酵过程中逐渐下降,以BC30组下降较多;3种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BC30对总酚的保留最好,发酵48 h时总酚保留率为91%,且总黄酮含量(105.9 g/kg)最高;此外,BC30还能提高佛手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未发酵佛手浆相比,发酵48 h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提升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酵佛手浆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与凝结芽孢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制备的益生菌发酵佛手软糖中,BC30活菌数达7.5 log CFU/g。【结论】3种芽孢杆菌中,以BC30最适宜进行佛手浆发酵,发酵对抗氧化能力的提升有正向积极贡献,以其为原料开发的软糖活菌数较高。研究为富含活菌的发酵佛手软糖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佛手 芽孢杆菌 活菌数 抗氧化 软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