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方法,研究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16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i)120个种对中,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检验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3.0和1.80)大于1,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正负关联比(0.94)小于1;(ii)与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相比,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灵敏度高于Pearson相关检验,反映种间关系更准确;(iii)120个种对中呈不显著相关种对数明显大于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种对,说明阳泉矿区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仍处于演替初、中期阶段;(iiii)根据Spearman秩相关系数,将16个优势种分为3个生态种组,导致生态种组分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水分条件.因此,在阳泉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初期应以人工恢复为主,以加快其演替进程;优势种白羊草与臭椿、荆条与刺槐、杠柳与荆条或刺槐、臭椿与刺槐等5个种对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它们为耐旱、耐贫瘠、生态适应性强的先锋物种,可用于该区煤矸石山人工植被恢复的优选先锋物种进行混合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秸秆水浸提液对下茬冬小麦苗期化感作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谷子产业化发展迅速,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因谷子连作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谷子分泌的化感物质对自身有抑制作用。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不同品种谷子的不同部位的水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盆栽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不同品种、植株部位和提取液浓度的谷子水浸提液处理时,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小麦种子萌发的根长和芽长比对照明显变短,抑制作用差异显著;谷子茎秆和叶片水浸提液处理下,小麦苗期叶绿素荧光参数Y(II)的走势基本相同,稀释10倍和50倍液处理下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I)较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伴随着处理浓度的降低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光系统II最大光合效率(Fv/Fm)呈现先降低后略微上升的趋势,3个参数均表明茎秆水浸提液对小麦的化感作用要强于叶片;小麦苗期叶片SOD和POD酶活性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谷子秸秆残留的化感物质在适当浓度下会对小麦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荧光标记构建20个高粱品种指纹图谱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高粱种子纯度及真实性鉴定技术体系,构建高粱栽培品种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是必要的。利用SSR荧光标记技术筛选出36对SSR荧光标记引物,构建我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以来中晚熟区主推的20个品种的SSR指纹图谱。3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等位基因检测到多态性位点7个,多态性位点变化范围为2~12个。20个高粱品种36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490~0.8813和0.3144~0.8696,平均值分别为0.6976和0.6571。从3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多态性丰富的2对引物作为高粱品种鉴定的特征引物,2对SSR特征引物组合可区分所有供试品种。20个高粱品种的SSR指纹图谱互不相同,可以作为各品种特定的图谱,为品种鉴别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能力影响,了解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后大豆光合生理变化,为气候变化下的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开放式大气CO2富集系统(f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试验平台,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大豆净光合速率(Pn)增加,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下降,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大气CO2浓度升高使CO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荧光量子产量(ΦCO2)平均降低了29.8%,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平均降低了4.6%。但大豆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没有显著变化。
中国食品中农药MRL标准对急性膳食暴露评估需求的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当前国内相关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及我国居民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水平,采用FAO/WHO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JMPR)推荐的农药残留急性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利用我国居民大份额膳食消费数据、国内登记农药的规范残留试验数据和JMPR推荐的农药毒理学数据,对我国普通人群、0~6岁儿童和育龄妇女的农药残留摄入情况进行了急性膳食暴露评估。结果表明:白菜中的虫螨腈和丙森锌、甘蓝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和灭多威对三类人群的国家估算急性暴露水平(NESTI)均大于急性参考剂量(ARf D);香蕉中的氟硅唑对0~6岁儿童和普通人群的NESTI分别为ARf D值的300%和160%;苹果中的二氰蒽醌、甘蓝中的高效氯氟氰菊酯、花椰菜中的阿维菌素及番茄中的丙森锌仅对0~6岁儿童有较高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儿童相比其他人群摄入农药残留的急性膳食暴露风险更高、概率更大。建议我国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农药残留摄入的急性膳食风险,同时尽快完善短期膳食消费数据库和农药残留数据库,在制定农药MRL标准时进行相应的急性膳食暴露评估,以保障消费者的农药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豆新品种‘晋菜豆3号’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菜豆3号’是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菜豆新品种。蔓生,平均株高315 cm,花白色,第3~4节着生第一花序,主蔓可分5~6条侧枝,幼茎绿色。商品荚绿白色,豆荚长圆条形,荚长28~33 cm,荚粗1.6~1.8 cm,荚肉厚,无革质膜,纤维少。豆种金黄色,百粒质量31 g。单株结荚70~80个,生育期120~180 d。适于山西春季露地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红细胞调控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小鼠脾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试验探讨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用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作用于红细胞和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体系,48h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黄芪多糖对红细胞免疫调控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红细胞、植物血凝素(PHA),单独作用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红细胞对PHA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也有促进作用,但是二者没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黄芪多糖不能促进体外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甚至还抑制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但黄芪多糖可以协助红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免疫调控功能,双方共同作用,引起淋巴细胞数目的增加和增强增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绿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352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评价其5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表明:除美国等5个不同地区的14份材料未正常开花结荚外,其余338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具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质量性状中叶形和幼茎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9),数量性状中荚长(2.08)和百粒重(2.07)的最高。UPGMA聚类将338份参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各类群有其独特的性状特征,其中第5类群早熟、矮秆、大粒,可为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想亲本。亚蔬(ARC-AVRDC)(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美国和俄罗斯等7个不同地理区域材料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其中俄罗斯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韩国最低;印度尼西亚的生育期较短,主茎节数、单荚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最高,属于早熟、大粒、高产的种质,可以为我国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材料;UPGMA聚类可将这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材料划分为3类,其中印尼和韩国的材料各被划分为一类,其他5个国家聚为第Ⅲ类,群体间的性状表现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长期定位施有机肥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旱地土壤改良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进行3a有机肥定位施用试验,设置3个有机肥施用量水平:30 000kg/hm2(L)、60 000kg/hm2(M)和90 000kg/hm2(G),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对0~20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高量有机肥处理,3a较对照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27.7%、26.1%和19.5%;各有机肥处理0~20cm土层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大小顺序基本为G≥M>L≥CK,G和M处理效果最显著,3a较对照分别提高(P<0.05)32.5%~197.2%和16.7%~34.8%;各有机肥处理过氧化氢酶变化规律不明显,基本维持在8.07~9.48U4。说明,旱地施有机肥对提高一些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