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氮对黄壤坡地玉/麦轮作体系氮素环境承受力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黄壤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高产稳产、环境友好的氮肥施用量,减轻农业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6个小麦氮肥用量(0,90,120,150,180和240 kg/hm2)和6个玉米氮肥用量(0,146,195,244,293和390 kg/hm2),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旱坡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对氮素的环境承受力及合适的氮肥投入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季施氮量达210.9 kg/hm2、麦季施氮量达150.9 kg/hm2,玉米、小麦有减产风险;土壤中残留矿质氮以NO-3-N为主,其残留量、土壤氮素表观盈余率(SNASR)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相关;玉米季施氮量在102.2~120.0 kg/hm2,籽粒产量为4067.5~4131.9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6.9~151.3 kg/hm2,小麦季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籽粒产量为1354.6~1395.7 kg/hm2,0~100 cm土壤中积累NO-3-N在141.1~153.4 kg/hm2,此时玉米、小麦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95.0%~96.5%和95.0%~97.9%。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黄壤坡地玉米季推荐施氮量为102.2~120.0 kg/hm2,麦季推荐施氮量在93.0~113.2 kg/hm2,可以在兼顾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较高产量。


基于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的长期施肥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特征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很好地联系了有机碳的多种稳定机制,成为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有效手段。以往关于长期施肥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研究多借助于Bremner等单一的化学或物理分组方法,反映有机氮稳定机制的信息有限。本研究旨在了解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特征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依托我国南方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将土壤有机碳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应用到土壤有机氮分组中,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
关键词: 土壤有机氮组分 长期施肥 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黄壤性水稻土


过表达谷子液泡H~+-ATPaseE亚基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耐盐性
《作物学报 》 2015 CSCD
摘要:V-H+-ATPase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中克隆到V-H+-ATPaseE亚基基因SiVHA-E。进化树分析显示,SiVHA-E基因在进化上属于E1/E3亚族,与玉米V-H+-ATPaseE亚基基因ZmVHA-EL亲缘关系较近。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iVHA-E在高盐、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处理下表达上调,在低温和低氮处理下表达下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iVHA-E定位于液泡膜上。遗传转化拟南芥的耐盐性鉴定表明,在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种子萌发率、幼苗主根长、植株鲜重及存活率显著高...
关键词: 谷子 V-H+-ATPaseE亚基基因 耐盐性 作用机制
贵州部分柑橘地方品种遗传背景的SSR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个贵州柑橘地方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对SSR引物在5个地方品种和参与DNA指纹比对的14个栽培品种中共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2~7个,平均为3.8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在0.36~0.78之间,平均为0.49.经过DNA指纹比对,发现其中5对引物扩增的8条特征谱带可作为地方品种鉴别的参考性标记.利用NTSYS软件进行相似性系数计算,采用UPGMA法聚类,结果显示,相似性系数为0.80,可将5个地方品种划分在不同的亚组中;地方品种米柑和牛肉红金橘均单独成组,其遗传背景独特;土柑与皱皮柑的亲缘关系较近;大果型冰糖橙与冰糖橙的遗传背景相同;红香柚与强德勒柚的遗传背景基本一致.


过表达谷子液泡H~+-ATPase E亚基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耐盐性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V-H+-ATPase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中克隆到V-H+-ATPase E亚基基因Si VHA-E。进化树分析显示,Si VHA-E基因在进化上属于E1/E3亚族,与玉米V-H+-ATPase E亚基基因Zm VHA-EL亲缘关系较近。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i VHA-E在高盐、茉莉酸甲酯(Me JA)、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处理下表达上调,在低温和低氮处理下表达下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i VHA-E定位于液泡膜上。遗传转化拟南芥的耐盐性鉴定表明,在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种子萌发率、幼苗主根长、植株鲜重及存活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的。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相比,Si VHA-E过表达植株体内Na+含量减少,体内相对含水量提高。此外,ABA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在种子萌发后期,Si VHA-E过表达植株对ABA更加敏感。研究表明,谷子Si VHA-E可以显著提高拟南芥耐盐性,这可能与其正向调控ABA信号途径以及减少植株体内Na+积累和水分散失有关。
关键词: 谷子 V-H+-ATPase E亚基基因 耐盐性 作用机制


气象因子对桂热3号木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气象因子对木薯淀粉含量的影响,并给木薯种植规划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以GR3为材料,对3年4个试验点的木薯淀粉含量与8类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与年均温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年积温、9月份均温达到显著正相关,与10月份月均温、11月份月均温、3月份月均温和年日照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年均温、10月份月均温和11月份均温是影响木薯淀粉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论:提高各种温度因子、增加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有利于淀粉积累;以年均温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10月份均温和11月份均温规划种植木薯,可保证木薯淀粉含量。


高温胁迫下油菜籽粒成熟期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数字化基因表达谱技术,对花后不同时期及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统计分析.将3份甘蓝型油菜于开花后20d移入到40℃高温和低温2个环境,分别处理12d和25d后取角果种子提取RNA,对花后不同时期及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再以低温条件为对照,在高温下花后32d共检测出96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为501个,下调表达基因为467个;在花后45d检测到10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为274个,下调表达基因为790个.结果表明,随着角果成熟,绝大多数基因的表达量减少,少数表达量显著上升的基因值得关注,它们可能与角果储藏物质的合成和角果成熟有关;在籽粒充实的高峰期(花后32d),高温胁迫下上调表达的基因较多,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基因与环境应答有关.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相似,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获得的与环境胁迫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温胁迫 籽粒成熟期 数字化基因表达谱 基因差异表达


干旱胁迫对百脉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百脉根种质为材料,采用盆栽连续干旱法测定干旱胁迫不同时间各百脉根种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百脉根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和抗旱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非常显著(P<0.05)。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叶片PSⅡ的潜在活性、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系数等荧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叶片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B01、B02和B12)或呈一直升高(B04、B05、B08、B03和B18)的变化趋势。干旱胁迫下,种质B04、B05和B08的光合机构受破坏轻,初步评定其抗旱能力较强;其次为B03和B18;B01、B02和B12的光合机构受破坏重,初步评定其抗旱性较差。


不同栽培基质对炼苗期铁皮石斛生长动态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铁皮石斛炼苗期适宜栽培基质的选用提供参考,以铁皮石斛组培苗为材料,采取盘栽试验研究炼苗期树皮基质与水苔基质对铁皮石斛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苔基质栽植铁皮石斛幼苗的新根萌发快,新芽分蘖力较强,幼苗生长强壮,叶色浓绿;而采用树皮基质栽植的幼苗根系萌发慢、易出现失水萎蔫、叶片发黄或脱落现象。在炼苗结束时,树皮基质和水苔基质栽植铁皮石斛幼苗的叶厚为(0.57±0.09)和(0.68±0.11)mm,茎粗为(2.76±0.47)和(3.38±0.75)mm,差异均达极显著;株高为(58.1±10.5)和(66.8±13.9)mm,叶宽为(7.6±1.1)和(8.4±1.4)mm,根长为(54.4±15.0)和(63.3±15.9)mm,根数为(18.9±4.9)和(25.3±5.7)条/丛,生物量为(0.217±0.014)和(0.259±0.008)g/10株,差异均达显著;而两种基质栽植幼苗的叶长、叶数、节数、根粗及根冠比差异不显著。建议:铁皮石斛炼苗期选用水苔作为幼苗栽植基质较好。


基于SNP遗传图谱定位甘蓝型油菜千粒重QTL位点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甘蓝型油菜籽粒重量是构成油菜单株产量的三大因素之一(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是重要的育种目标。通过对5种环境下甘蓝型油菜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分析,寻找甘蓝型油菜千粒重的QTL及影响本甘蓝型油菜群体千粒重的候选基因。【方法】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德国吉森、重庆北碚5种不同的环境下,测定各株系天然种子千粒重。利用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构建的SNP高密度遗传图谱扫描5种环境中的千粒重QTL。该遗传图谱包括2 795个SNP位点,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1 832.9 cM,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66 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将49个拟南芥粒重相关基因与QTL对应置信区间序列进行同源比较分析(E值<1E–21),找出可能与甘蓝型油菜千粒重关联的候选基因。【结果】5种环境中千粒重变异范围较大,且均呈现正态分布,符合QTL定位要求。在5种环境之间千粒重均表现出正相关,其中,2013年北碚与2012年北碚、2008年吉森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249;2012年北碚与2010年北碚、2011年北碚及2008年吉森达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0.397和0.190。5种环境中共检测到14个QTL,分布在9条染色体,其中,C03染色体3个,A06、A07和C01各有2个,A03、A05、A08、A10和C02染色体上各有1个,LOD值在2.57—6.05,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64%—14.13%。与拟南芥粒重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有16个粒重相关基因落在8个QTL置信区间,匹配E值介于0—2E-21。其中QTL qTSWA07-2区间内筛出7个粒重基因。粒重基因TTG2在qTSWA03-1与qTSWC02-1 2个QTL区间内均被检测到。AHK3在qTSWA07-2、qTSWA08-1与qTSWC01-1区间内被检测到。【结论】利用该套油菜60K芯片准确定位了5种环境条件千粒重的QTL位点,与拟南芥粒重基因比对出该群体油菜粒重基因,该结果有利于不同材料在使用该套SNP芯片分析及对千粒重QTL位点的比对和候选基因的分析。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图谱 粒重 数量性状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