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9911条记录
在BB肥中加入中、微量元素的必要性

磷肥与复肥 2010

摘要:在BB肥中加入中、微量元素是测土配方施肥的需要。阐明了BB肥中加入中、微量元素的必要性、有效性、合法性以及对土壤和农作物的针对性,加入中、微量元素的BB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害的发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微量元素 BB肥 应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醇溶蛋白的性质、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玉米醇溶蛋白的组成、分子结构及制备工艺,阐述了玉米醇溶蛋白在药物缓释壁材、食品包装膜、玉米功能肽及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旨在为玉米醇溶蛋白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组成 结构 制备方法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照处理对于制海兔杀菌效果及其营养成分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干制海兔为原料,研究辐照对其杀菌效果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干制海兔杀菌效果明显,4kGy剂量辐照后,菌落总数由初始的107 cfu/g降低到<103 cfu/g,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cfu/g,大肠菌群<10MPN/100g,辐照前后均未检出沙门氏菌.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虽然辐照组中蛋白质、脂肪及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或低于CK中的含量,但和水分、碳水化合物、VA等一样,它们的含量与辐照剂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它们的含量不因辐照剂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或减少;辐照对灰分、氨基酸(除胱氨酸和脯氨酸)及VB2和VB3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对VE的影响显著,当辐照剂量为2kGy时,VE的含量高于CK中的含量,而剂量继续增大时其含量却不断减少且都低于CK中的含量.

关键词: 海兔 辐照杀菌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盘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克隆及诱饵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 IP)能够特异性识别真菌分泌的降解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物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并抑制其活性。目前,酵母双杂交技术是快速、有效获取植物PG IP的主要途径,而其前提是要获得真菌PG的酵母诱饵载体。本研究以核盘菌的PG 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1 125 bp片断,进一步将其克隆到pEASY-T1载体上。以克隆了目的基因的pEASY-T1质粒为模板,用含NdeⅠ和SalⅠ位点的引物对PG-F2/PG-R2扩增获得1 12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将其连接到pEASY-T1上生成pEASY-PG。用NdeⅠ和SalⅠ双酶切pEASY-PG,回收1 125 bp片段并连接到诱饵载体pGBKT7相应的酶切位点上,转化大肠杆菌菌株DH5α。在含有卡那青霉素的LB平板上筛选获得重组质粒。经NdeⅠ和SalⅠ双酶切后获得预期的1 125 bp DNA片段,表明诱饵蛋白载体pGBKT7-PG6构建成功。应用醋酸锂介导法将pGBKT7-PG6转化酵母菌株Y187,经激活培养基上培养检测,未发现蓝色菌落,表明酵母转化子自身不具有自激活功能,可用于大规模筛选经核盘菌诱导的cDNA表达文库。

关键词: 核盘菌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 酵母双杂交 克隆 诱饵蛋白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不同植稻方式的形成和优劣分析及在麦稻两熟地区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中国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看,每一种植稻方式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稻作实践中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群需求而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因此,各植稻方式均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传统育秧手栽方式能延长水稻生育时间获得高产,并有利于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不相适应。所以,告别手栽稻只是时间问题。抛秧稻在机插稻种植技术没有普及的情况下,是替代手栽稻、直播稻的一种好的播栽方式。但抛秧稻和直播稻因种植粗放,带来植株分布无序且不均匀,根系浅生易倒等问题。尤其是直播稻在稻麦两熟热量资源偏紧地区存在问题更为突出。因麦后直播简化了育秧,推迟播种,使水稻有效生长时间过度缩短,这不仅限制了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应用,而且也给水稻稳产带来了风险。机插稻不仅可以把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利发展稻作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延长水稻生长时间和提高栽插质量来增加产量。从省力栽培和稳定稻作产量看,机插秧是中国稻麦两熟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一定要大力发展。只有通过机插替代直播,才能真正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单位劳动时间和单位成本的农业生产效率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方式 优劣分析 合理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秤锤树叶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秤锤树叶片中分离内生菌进行分子鉴定,并接种到无菌组培苗中研究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秤锤树叶片中共分离获得7株真菌。扩增出的6个菌株经ITS测序,在NCBI网站上进行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出其中5株菌株均属于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1株属于子囊菌(As-comycete)。进一步实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多数对组培苗的株高生长影响不大,可初步鉴定其为内生菌,其中的属于球毛壳菌的F和H菌株对无菌苗的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秤锤树 内生菌 转录内间隔区 植物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夏季栽培小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简介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0

摘要:小豆是我国人们喜爱食用的食用豆新品种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豆类品种之一。江苏常年小豆栽培面积在100万亩左右。为进一步给江苏广大豆农提供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就适合本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小豆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作一综述。

关键词: 小豆 品种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汤煲类食品的现状和发展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摘要:汤煲类食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传统汤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对中国汤煲类食品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期望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汤煲 历史 现状 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蚜酮 作用方式 使用技术 天敌 安全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猪群存在Torque teno Virus(TTV)感染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中国猪群TTV的感染现状以及是否存在新的基因亚型,基于TTV1和TTV2相对保守的5′非翻译区(5′UTR)设计引物,采用PCR法对2008~2009年采集于中国江苏省的138份猪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猪群TTV1的感染率为15.9%,TTV2的为34.8%,共感染率为5.8%。所扩增片断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TTV1和TTV2流行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3%~93.8%和74.8%~99.1%,与GenBank其他TTV1和TTV2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9.6%~100.0%和74.8%~9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TTV1和TTV2流行毒株存在新的基因亚型。

关键词: TTV1 TTV2 5′UTR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