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高光谱影像的苹果花叶病叶片花青素定量反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叶病是苹果叶片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患病叶片的花青素含量出现异常。以叶片花青素含量作为病害严重程度的定量化指标,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获取感染花叶病的苹果叶片的高光谱图像,分析叶片的光谱特征,通过任意两个波段的反射率的不同数学组合,构建并筛选对染病叶片花青素含量高度敏感的最优光谱指数,进而建立苹果叶片花青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模型,最终实现苹果叶片花青素含量分布状况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随着病害严重程度的增大,苹果叶片的花青素含量升高;叶片染病区域的光谱反射率在整个可见光区域明显增加,而且出现了红边蓝移现象。通过两两波段组合构建的三种光谱指数(NDSI(770,722),RSI(717,770),DSI(581,520))与苹果叶片花青素含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达到0.8以上。在构建的四种苹果叶片花青素含量估算模型中,选用三个光谱指数为参数、并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的AnthPLSR模型精度最高(R2=0.823,RMSE=0.056)。采用Anth-PLSR模型对患病叶片的高光谱图像进行逐像元解算,得到苹果花青素含量分布图。进一步通过叶片花青素含量分布图计算苹果叶片整叶的花青素含量平均值,作为苹果叶片健康程度的定量化指标。此外,通过提取整叶光谱均值、使用同样模型可简洁有效地估算苹果整叶花青素含量平均值。为苹果叶片花叶病病害监测提供了一种直观、快速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花叶病 苹果叶片 花青素 波段选择 色素光谱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分离株的鉴定及培养特性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方法从猪场腹泻样品中检测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核酸阳性样品,测序证实为1型BVDV,命名为SHCM06。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ZM-95亲缘性最近,同源性达98.3%;与BVDV-1经典毒株亲缘性较远,仅85.7%~89.8%。免疫荧光、Western-blot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均表明,SHCM06毒株可感染MDBK、ST和PK15细胞,在MDBK和ST细胞上的增殖效率显著高于PK15细胞。进一步分析SHCM06感染对细胞中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SHCM06感染均能使3种细胞中IFN-α和IFN-β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且对MDBK细胞IFN-α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对PK15细胞中IFN-α的抑制作用(P<0.05)。结果表明,从猪临床腹泻样品中分离1株BVDV1型,该病毒对MDBK、ST细胞适应性好于PK-15细胞,能显著抑制细胞中Ⅰ型IFN的产生,以发挥抵抗细胞抗病毒免疫效应,本试验为深入研究猪源BVDV的致病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源BVDV 同源性分析 生长特性 Ⅰ型干扰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粉虫幼虫降解城市污泥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氨基酸,常被作为特种畜禽养殖的鲜活饵料或蛋白质饲料添加剂,但是其饲喂原料要么成本较高,要么为了降低成本而导致其死亡率上升。利用城市污泥饲喂黄粉虫幼虫,以期达到既降低黄粉虫饲喂成本,又为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个新的解决途径的目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四因素多水平试验,研究不同环境影响因子(温度条件、污泥和麦麸配比比例、黄粉虫幼虫饲养密度及虫体规格大小)对黄粉虫幼虫生长速率、死亡率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试验饲养前后黄粉虫及虫粪和饲料剩余物混合物中营养成分、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探讨黄粉虫幼虫在城市污泥中生长的适宜条件,以及黄粉虫处理城市污泥的效果。利用城市污泥饲喂黄粉虫幼虫时,饲养温度在20~25℃,饲养密度为0.2 g·cm~(-2),污泥和麦麸配比为1∶1时黄粉虫幼虫生长快,死亡率低。利用城市污泥喂养后黄粉虫幼虫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磷、钾、钙、镁含量提高;提高;与城市污泥相比,黄粉虫幼虫虫粪的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氮、钾、钙、镁含量则降低。

关键词: 黄粉虫 城市污泥 生长状况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紫黑色糯玉米自交系申W93的选育与应用

玉米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W93是以黑糯玉米品种"荆黑糯2号"为选系基础材料,采用二环系方法,经多代自交选育获得的配合力高、品质优、抗性强、转色早、蒸煮不掉色的紫黑色糯玉米自交系。以申W93为亲本组配的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表现高产、稳产、抗性强、品质好、转色早、转色快、蒸煮不掉色,适宜在我国东南区、云南等西南地区种植。截至2016年,该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万hm~2,增创经济效益2.4亿元。

关键词: 糯玉米 自交系 申W93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日常食用加工方法对灵芝中活性成分利用的比较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日常的食用加工方法是否能充分利用灵芝(Ganoderma lingzhi)中的活性成分,用苯酚硫酸法和HPLC法分别检测龙芝二号子实体片经水煮、焖烧、水泡、酒浸四种加工处理的提取液中灵芝多糖和灵芝三萜含量,结果水煮、焖烧、水泡40min后多糖基本全部溶出,三萜溶出率分别为85.5%、83.1%、51.1%;50%的白酒浸泡7d后三萜溶出率为95.0%,而多糖溶出率仅为0.31%;用这些方法比较龙芝二号与菌草灵芝的处理结果,结果多糖和三萜溶出效果基本相同;通过比较,焖烧40min能使灵芝片中有效成分大部分溶出。

关键词: 灵芝 三萜 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细胞表位作图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由抗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抗原表面的表位基序间的特异性互补识别决定的。B细胞表位作图既包括B细胞抗原表位基序的鉴定(即确定抗原分子上被B细胞表面受体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氨基酸基序),也包括绘制抗原蛋白的全部或接近全部的B细胞表位基序在其一级或高级结构上的分布图谱的过程。B细胞表位作图是研发表位疫苗、治疗性表位抗体药物和建立疾病免疫诊断方法的重要前提。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B细胞表位鉴定或绘制抗原蛋白B细胞表位图谱的实验方法。基于抗原-单抗复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晶体学分析的B细胞表位作图和基于抗原蛋白或抗原片段的突变体库筛选技术的B细胞表位作图可以在氨基酸水平,甚至原子水平上揭示抗原分子上与单抗特异性结合的关键基序;其它B细胞表位作图方法(如基于ELISA的肽库筛选技术)常常只能获得包含B细胞表位的抗原性肽段,因而,很少用于最小表位基序的鉴定;而改良的生物合成肽法多用于B细胞表位的最小基序鉴定和精细作图。鉴于每种B细胞作图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B细胞表位作图往往需要多种作图方法的有机结合。本文对目前常用的B细胞表位作图的实验方法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设计最佳的表位作图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B细胞表位 表位作图 表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秆基因Rht_NM9在小麦株高建成中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普通小麦品种"南农9918"经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获得一个矮秆、多蘖、长穗突变体"NM9",在该突变体中定位到一个新的矮秆突变基因Rht_NM9。内源激素在普通小麦株高建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解析Rht_NM9致矮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南农9918及其矮秆突变体NM9为材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了不同生育期各节间内源赤霉素(GA)、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分析小麦发育关键时期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株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和抽穗期,矮秆突变体NM9中GA、ABA含量均显著高于南农9918,而ZR含量则显著低于南农9918,IAA含量在南农9918和突变体NM9之间无明显差异。此外,突变体NM9各节间中GA/ABA比值显著高于南农9918,而IAA/ABA、(IAA+GA)/ABA、ZR/ABA比值显著低于南农9918。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株高受多种激素调控,突变体中内源ABA含量升高,IAA/ABA和ZR/ABA比值降低会抑制植物株高伸长。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突变体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条纹叶枯病香稻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西北植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上海主栽水稻品种普遍对条纹叶枯病缺乏抗性、大多数品种成熟期偏晚且食味品质不佳的状况,该研究以高产、广适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母本,与高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系‘武2699’进行杂交,获得F1种子,再以早熟、香型优质品种‘太湖香粳’为父本,与(‘武运粳7号’ב武2699’)F_1进行复交,开展聚合育种;并分别利用与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QSTV-11b紧密连锁和香味控制基因Badh2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分离世代进行辅助选择,筛选到含这2个基因的纯合基因型单株,结合田间抗性鉴定及香味测定,育成具有香味、高抗水稻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等特点的早熟晚粳新品种‘沪香粳151’。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水稻条纹叶枯病 香味 ‘沪香粳15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下猕猴桃抗氧化生理响应及日灼伤害阈值温度

上海农业学报 2017 CSCD

摘要:以‘红阳’‘金阳’2个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品种的果实为试材,通过人工模拟不同高温及持续时间,统计果实日灼斑发生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活性生理生化指标,探讨猕猴桃果实对高温日灼病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 000μmol·m~(-2)·s~(-1)高强光下‘金阳’和‘红阳’的阈值温度均为35℃,但‘红阳’果实表皮日灼比‘金阳’延迟2 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温度及持续时间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金阳’在30℃(2 h)+35℃(2 h)处理下的日灼斑发生率、MDA含量和SOD活性下均小于35℃(4 h)热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温度升高,先升高后期下降;一定范围内逐渐升温锻炼对猕猴桃果实提高高温适应能力有一定作用,并且不同品种间高温抗氧化反应敏感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 猕猴桃 阈值温度 日灼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显性核不育双低油菜新品种'核杂17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2017 CSCD

摘要:以甘蓝型双低常规油菜品种'沪油15'和'川油17'为亲本,通过回交、自交和测交,育成显性核不育恢复系HF08、临保系LB4155和纯合型两型系4166AB,并建立了无性系4166A;用无性系4166A与临保系LB4155按核不育油菜二系制种法生产全不育系4166CA,并与恢复系HF08配制杂交组合,育成显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核杂17号'。采用不同地域来源的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分别转育成不育系和恢复系,有利于获得优势明显的杂交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 纯合两型系 临保系 恢复系 双低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