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超声降解对猴头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超声降解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多糖H6PC20理化性质及体外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降解之后猴头菌多糖H6PC20的重均分子量由2.39×10~6下降到2~5×10~5。随处理时间的增加重均分子量逐渐减小;多分散系数先增大后减小;特性黏度逐渐减小,未超声降解时为1231.99mL/g,处理50min后为97.72mL/g。超声降解不同时间后多糖的主要官能团没有变化;多糖仍保留一定程度的三股螺旋结构;多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30min的处理其活性增强最为明显。

关键词: 重均分子量 特性黏度 红外光谱 三股螺旋 巨噬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木耳新品种‘申耳4号’

园艺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耳4号’是从毛木耳品种‘黄耳10号’中系统选育出的新品种。发菌周期短,一般35 d即可发满菌袋,耐高温,开袋后易于现耳,出菇整齐,转化率可达95%以上,子实体大小适中,表面光滑,暗红色,背部深棕色,烘干后正面暗棕色,背部灰白色,适合做干品或鲜品销售。

关键词: 毛木耳 干品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椰菜内叶盖球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17 CSCD

摘要:为明确花椰菜内叶盖球性状的遗传规律,选择内叶盖球度高的花椰菜高代自交系与内叶盖球度低的花椰菜多代自交稳定纯系构建P_1、P_2、F_1、BC_1、BC_2和F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控制花椰菜内叶盖球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两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花椰菜内叶盖球度性状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符合E-0遗传模型),其中两对主基因具有明显的负向加性效应;两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则分别为正向和负向,且第一对主基因显性度相对较高;两对主基因具有明显的负向互作效应。2012年,BC_1、BC_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96%、74.84%和81.09%,广义遗传力分别为84.99%、84.11%和89%,环境变异占比相对较小;2013年,BC_1、BC_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95%、70.96%和84.27%,广义遗传力分别为79.43%、80.91%和84.28%,环境变异占比相对较小。表明花椰菜内叶盖球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到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控制,且主要受主基因遗传的影响,整体受环境影响较小,本研究为以内叶盖球性状为育种目标的花椰菜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花椰菜 抗寒性 叶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上的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关键词: 黄瓜 霜霉病 白粉病 孢子捕捉 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对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子实体经脱脂、水提、醇沉、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得到多糖组分FVP30A、FVP30B、FVP60A和FVP60B。用先加多糖后接种病毒(A)、先接种病毒后加多糖(B)、病毒与多糖同时添加(C)3种给药方式研究分离得到的4个多糖组分对成纤维鸡胚细胞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药方式A和C下,FVP30A和FVP30B在50、100μg/mL作用浓度下,能显著减轻NDV病毒对成纤维鸡胚细胞的损伤,其中FVP30A效果明显好于FVP30B,并且其作用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分别用添加0.01%和0.04%FVP30A的饲料饲喂5日龄白羽肉鸡30d,添加量为0.01%处理中成鸡的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指数比正常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6%、24.5%和15.0%。实验表明:金针菇子实体中具有抗NDV活性的多糖,将活性多糖按一定量添加在饲料中,对鸡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成纤维鸡胚细胞 存活率 免疫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2d亚型病毒样颗粒的制备

上海农业学报 2017 CSCD

摘要:为了制备猪圆环病毒2d亚型病毒样颗粒,根据GeneBank上公布的PCV2d亚型HB-MC1株的序列和大肠杆菌密码子使用频率表优化合成PCV2d亚型ORF2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0a-Cap2d,将该质粒转化入Rosetta(DE3)宿主菌,IPTG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对目的基因的表达及产物的可溶性进行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并利用电镜技术鉴定重组Cap2d蛋白形成的病毒样颗粒。SDS-PAGE结果表明PCV2d的ORF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可溶性表达;电镜下观察超声破碎后的上清中存在大量直径约17 nm的病毒样颗粒;Western blot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结果表明该可溶性蛋白可与猪PCV2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为制备PCV2d亚单位疫苗和相关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d亚型 ORF2基因 可溶性表达 病毒样颗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香菇菌株的挥发性物质比较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两个香菇菌株(Lentinula edodes)的菌丝体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八碳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芳香和烯烃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八种。剔除其中相对质量分数低于0.5%的部分,检出挥发性成分79种,其中,L808和ww808的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分别有54和43种,主要是醛类化合物、芳香和烯烃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分别有36和38种,主要是含硫化合物(通常认为的主要香味物质),其中ww808的含硫化合物含量是L808的64.61%。

关键词: 香菇 挥发性物质 SPME-GC-M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辣椒系统中重金属镉形态变化和有效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17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在外源重金属镉(Cd)梯度分别为0 mg·kg~(-1)0.5 mg·kg~(-1)、mg·kg~(-1)2 mg·kg~(-1)、4 mg.kg~(-1)、8 mg·kg~(-1)、16 mg·kg~(-1)的供试土壤中种植辣椒,研究其土壤中重金属Cd形态及有效态含量变化,以及辣椒植株内重金属吸收、转运的情况。结果表明:离子态重金属加入土壤后,镉的残渣态所占的比例最高,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在种植辣椒后逐步降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镉含量略有增加。土壤Cd的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对辣椒生长从总趋势上均呈负相关的表现,有效态含量越高,植株生长情况越差,特别在低浓度阶段表现较为明显。当土壤中Cd的有效态为低浓度时,外源Cd浓度增加对作物中富集Cd的作用更强,后期趋向平缓。根系的Cd含量与土壤Cd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成正相关线性关系,相比茎叶和果实,根系Cd的含量与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关系更密切。通过植株中Cd的富集系数研究,可知植株中重金属的迁移是通过根部吸收后由茎叶转运,分布浓度依次为根系>茎叶>果实。

关键词: 辣椒 重金属富集 有效态 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沪农灵芝1号”聚酮合酶特异性分析

食用菌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沪农灵芝1号"(简称沪灵芝)(Ganoderma lucidum SH)等10个代表性的担子菌物种进行全基因组次级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M)簇分析,结果显示沪灵芝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的骨架基因以及SM簇的数量分别为5和3,高于其它物种,并且都位于支架的末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KS7和9的SM簇只在沪灵芝中分布;只有PKS7的SM簇(PKS7簇)的骨架基因具有完整的I型PKS功能模块;只有PKS7簇的骨架基因具有单拷贝直系同源性;PKS7簇的功能注释基因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中富集。这些结果表明PKS7簇为沪灵芝特异性的SM簇,可能代表了沪灵芝抗逆性强的分子特征。

关键词: 灵芝 比较基因组分析 次级代谢 PKS 通路富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F_1小孢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植物生理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水稻小孢子培养效率,加速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本研究以上海本地早熟杂交粳稻品种‘申优17’为材料,对F_1小孢子培养中前期幼穗低温预处理时间(12和16 d)、诱导胚性愈伤转分化培养时间(4周、7周和13周)以及自发加倍频率等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4°C)处理水稻幼穗12 d在诱导愈伤组织产量和分化绿苗产量上都要优于16 d处理,且在3个转分化培养时间上都显现出这一优势效果;比较3个转分化培养时间,其中7周的转分化培养时间可以获得较高的分化绿苗数;小孢子再生植株中自发加倍成二倍体频率约为50%,而单倍体约占40%。上述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幼穗低温预处理时间(1~2周)和转分化培养时间(7周)有利于提高水稻小孢子培养中的绿苗分化频率。

关键词: 粳稻 F_1小孢子 低温预处理 绿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