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颗粒细胞单层对黄牛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颗粒细胞单层共培养体系,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种属的颗粒细胞单层及不同时间更换培养单层对黄牛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孵出率而言,壁颗粒细胞单层组与丘颗粒细胞单层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来自黄牛、猪和小鼠的颗粒细胞单层在支持黄牛孤雌胚胎体外发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就囊胚率而言,共培养的第3天和第6天两次更换单层分别与共培养的第4天更换单层和始终不更换单层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第4天更换单层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所以,不同类型和不同种属的颗粒细胞单层都能很好地支持黄牛孤雌胚胎的体外发育,在胚胎的体外发育过程中更换培养单层可以明显提高胚胎的囊胚率和囊胚孵出率,并且在共培养的第4天更换培养单层可以得到较高的囊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8个三叶草品种耐热性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8个三叶草品种耐热性进行了比较,并结合芽期和成苗试验,综合评价了各品种的耐热性强弱。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40℃时种子不发芽;叶片灼伤率、植株存活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在各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对耐热性综合评价表明,18个品种中特特里红三叶属强耐热品种;新西兰白三叶耐热性较强;海法白三叶、胡依阿白三叶、G18白三叶、戈伦红三叶、雷托白三叶、巴东红三叶、帕韦拉红三叶、鄂牧1号白三叶、罗汤地红三叶、新西兰杂三叶、2-2-1杂三叶为中等耐热品种;克劳白三叶、皮陶白三叶、奥罗拉杂三叶和蒂特拉杂三叶品种耐热性较弱,耐热性最弱的是路易斯安娜白三叶。建议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选择耐热性较强的几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水稻大面积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湖北省14个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对叶稻瘟,除Ⅱ优725、扬两优6号、金优725表现为中抗外,其余11个品种均表现为抗到高抗;对穗颈瘟,除丰两优1号及扬两优6号表现为感病外,其余12个品种均表现为抗到高抗;品种对叶稻瘟与穗颈瘟之间的抗病性没有明显的对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洪山鸡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洪山鸡肉质脂肪酸进行含量分析,结果发现,洪山鸡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且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占主体。在放养状态下,洪山鸡公鸡和母鸡之间除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外,各类脂肪酸的含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洪山鸡母鸡中,放养状态下的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必需脂肪酸(EFA)的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状态下的,而其他肌肉脂肪酸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在笼养状态下,洪山鸡母鸡腿肌和胸肌中的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岭南黄母鸡(P<0.05);放养洪山鸡公鸡和放养洪山鸡母鸡在腿肌和胸肌间,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腿肌高于胸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地方黄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起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黄牛的进化起源与遗传多样性一直是国内外动物遗传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Y染色体的形态多样性和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两个方面对中国地方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起源进行了综述。中国地方黄牛Y染色体具有中着丝粒、亚中着丝粒和近端着丝粒3种类型,这说明中国地方黄牛起源于普通牛和瘤牛。利用Y染色体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对中国地方黄牛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特征及Y染色体基因流模式的分析表明,北方种群中普通牛单倍型频率最高,瘤牛单倍型在南方种群中占优势;在中国不同地域,瘤牛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呈现自南而北、自东而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再次证实了中国黄牛主要来源于普通牛和瘤牛,这可能是这两类牛群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分别从东南方向和西北方向进入我国,并在中原地区汇合的结果。本文为中国地方黄牛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体受到热胁迫后,会产生一系列的热胁迫响应,热激转录因子(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Hsfs)是热胁迫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植物Hsfs与动物和微生物的Hsfs相比,具有功能的冗余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综述了植物Hsfs的基本结构、多样性及分类、植物Hsfs在热逆境及其他非生物逆境下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恩施和远安稻区稻瘟病菌群体DNA的指纹分析及宗谱多样性检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湖北恩施和远安2个稻区18个近等基因系上55个病斑中分离了113个稻瘟病菌的单孢菌株,并采用基于Pot2转座子序列的rep-PCR技术对该菌株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群体在DNA水平上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以相似系数0.8为界,可将113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在不同近等基因系上,同一近等基因系上不同病斑中以及同一病斑中获得的菌株均可分属于不同的遗传宗谱;远安稻区的菌株均属于HB6和HB7,恩施稻区的菌株可分属于14个宗谱,提示恩施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比远安菌株更丰富;属于同一宗谱的菌株可侵染不同近等基因系;2个优势宗谱HB6和HB7的菌株可分别侵染持有Pik、Pi3、Pi9(t)、Pi20、Pia、Pita与Pii、Piz5、Pib、Pi12、Pikm的近等基因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