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碳氮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作绿肥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0、90、150、210、270 kg·hm-2施氮量(依次简记为CK、LN1、LN2、LN3、LN4)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土壤碳氮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LN4处理最高,为64 227 kg·hm-2,植株碳、氮含量均以LN2处理较高,各处理的植株碳氮比无显著差异.黑麦草翻压还田后,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施氮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P<0.05)降低,水溶性盐总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升.各处理相比,LN2的微生物熵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菌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各处理的土壤细菌香农(Shannon)指数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但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以LN2处理较高.总的来看,LN2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降低滩涂盐渍土的pH值,提升土壤碳、氮含量,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最佳.


畜禽养殖场臭气治理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畜禽养殖场臭气产生和排放受到季节、温度、湿度、通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针对养殖场的臭气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三方面。然而,单一的处理方法并不能完全消除臭气污染,建立“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位一体的除臭创新模式至关重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养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其通过精准监测、智能通风、智能饲料管理、智能脱臭设备、数据分析优化和智能清洁等手段实现臭气减排。文章针对养殖场臭气问题,对其来源、排放特点和危害进行了系统梳理,比较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及综合除臭技术,概括当前臭气减排智能化管控技术,以期有效减少畜禽养殖场臭气产生和排放,改善养殖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效能提升机制探讨
《农业科技管理 》 2025
摘要: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实现科技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纽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和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效能仍未充分发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在资源配置、人才留用、服务机制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从建立支持激励机制、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和建立成效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构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创新机制,并探索了科技服务创新机制的实施路径,以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应用,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丝瓜新品种泰香1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25
摘要:泰香1号是以海陵香丝瓜为材料,通过系统选育法连续6代选育而成的丝瓜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果实耐褐变,春季栽培从播种到初收约80 d。植株生长势强、连续坐果能力强。主蔓第1雌花节位5节左右,坐瓜节位6~9节。果实绿色,圆筒状,果皮光滑,口感甜而清香。果实纵径25~30 cm、横径4.0~4.8 cm,单瓜质量270.0~340.0 g,667 m2产量4190 k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5.11%,维生素C含量7.40 mg·100 g-1。丰产性和商品性好,耐贮运,田间抗霜霉病。适宜江苏省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的大棚早春或夏季露地栽培。2024年通过江苏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梨中农药残留污染特点及其消解特性与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5
摘要:梨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和消费。农药作为保障梨生产必需的投入品之一,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带来了农药残留污染问题,成为影响梨品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梨生产上农药登记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梨农药残留污染的特点,概述了近年来梨中农药残留消解研究情况,综述了梨中农药残留主要的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快速滤过型净化、阵列式薄膜固相微萃取等前处理方法,以及三重四极杆质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免疫分析等检测技术。文章还指出了当前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旨在为开展梨中农药残留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栽培基质配比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以蝴蝶兰品种小清新为试材,探究珍珠岩、兰花石等惰性材料与树皮、椰壳等基质按比例混合的复合基质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替代或部分替代水苔的新型栽培基质配比。试验结果表明,30%珍珠岩+55%椰糠+15%椰壳+水苔(2.5 kg·m-3)的复合基质与水苔具有相似的栽培效果,能够显著促进蝴蝶兰生长发育,且基质理化性质稳定,再生性强,大大降低经济成本,可在蝴蝶兰生产中应用推广。


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2021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以‘南粳5055’为试验品种布置水稻种植试验,设置5个叶面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糖醇硅处理(SF1)、海藻液硅处理(SF2)、液体硅锌肥处理(SF3)、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处理(SF4),旨在研究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沿海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SF1、SF2、SF3和SF4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9.24%、7.31%、0.28%和3.64%,且SF1下达到显著水平;同时,SF1下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和着粒密度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水稻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F1>SF2>SF4>SF3>CK;水稻抽穗期各喷施处理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SF1和SF3下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水稻成熟期SF1、SF3和SF4下穗和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增加(P<0.05);水稻抽穗期各器官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叶片>穗;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穗>茎鞘>叶片,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穗>叶片;(3)与CK相比,叶片干物质转运量(SF3)、穗部干物质增加量(SF1、SF2和SF3)显著增加;茎鞘(SF2、SF3和SF4)和叶片(SF1)氮素转运量、穗部(SF1、SF3和SF4)氮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水稻茎鞘(SF3)和叶片(SF1)钾素转运量、穗部(SF3)钾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P<0.05);(4)滩涂水稻产量与穗干物质增加量和氮素转运量呈正相关,与成熟期穗干物质积累量、穗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钾素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5)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均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本沿海滩涂地区,通过叶面喷施适宜的外源硅肥(特别是糖醇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喷施外源硅肥主要提高了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了水稻穗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
关键词: 叶面硅肥 滩涂水稻 盐碱地利用 氮素积累 钾素积累


筛选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成苗的关键激素通路及相关基因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激素在植物无性繁殖器官再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探究白花油茶再生过程中激素调控机理,为加速山茶属植物再生及遗传转化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综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筛选出白花油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成苗5个阶段(S1~S5)中植物激素相关的差异代谢物(DAMs)和编码关键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结果显示,在S1~S5共获得51种激素相关差异代谢物;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共发现与植物激素相关的5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个差异表达基因作用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33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激素合成代谢。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白花油茶植物再生过程中,相比于其他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调控作用较为明显,激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生长素和水杨酸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细胞分裂素的18.81倍和201.94倍,而赤霉素等其他激素仅为细胞分裂素的2%~27%;同时差异表达基因也显著表达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水杨酸的合成途径中。研究以上3种激素合成途径中的DAMs和DEGs之间的通路关系发现,在KEGG通路中共富集到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吲哚、L-色氨酸、色胺、吲哚-3-乙酸、玉米素核苷、反式-玉米素-9-β-葡萄糖苷、异戊烯腺嘌呤核苷、L-苯丙氨酸;1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ALDH、TAA1、COMT、IPT、TRIT1、CKX、PAT和PAL等。对其他内源激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脱落酸和茉莉酸在油茶再生过程中含量较低,生长素和水杨酸平均含量分别高达赤霉素的757倍和8 130倍;同时KEGG富集了15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KAO、GA2ox、ZEP及OPR等,这些基因在再生过程中与ALDH等18个基因发挥着相互作用。
关键词: 油茶 植物激素 植株再生 代谢组 转录组 差异代谢物 差异表达基因


扬麦158/西风重组自交系群体千粒重QTL的初步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158与引进品种西风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 K芯片技术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结合3年的群体千粒重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QTL进行初步分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22个可重复的QTL,这些QTL分布于20条染色体,其中12个QTL只在2个年度被发现;10个QTL能在3个年度重复检测到,为稳定QTL。10个稳定QTL位于染色体1B、2A、4A、4B、4D、5A、5D、7A(2个QTL)和7D共9条染色体上,其中位于染色体4B、5A、5D、7A、7D上的QTL为新发现的千粒重相关QTL。在稳定QTL中,9个来自高千粒重亲本扬麦158,1个来自低千粒重亲本西风。位于染色体4B、4D、5A的稳定QTL,在3个年度的表型解释率均超过10.0%,为主效QTL,并且增加千粒重的性状均来自亲本扬麦158,这些QTL可以在今后提高小麦千粒重的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在辣椒上应用效果
《长江蔬菜 》 2025
摘要:为评估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Iron chlorine e6,ICE6)对辣椒生长的调节作用,以薄皮辣椒0713为供试品种,以清水为对照,开展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辣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对辣椒安全,未见药害现象;与对照相比,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4 000~6 000倍液处理可提高辣椒株高、株幅、茎粗、分枝数及叶绿素含量,促进果实发育,增产效果显著,以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5 000倍液喷施效果最好,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