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省海水养殖现状与环境污染负荷评估
《农业环境与发展 》 2011
摘要:广东省发展海水养殖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达223万t,养殖面积18.97万hm2,产值173亿元。海水养殖生产相应带来环境污染负荷。根据"质量平衡"法,对环境影响最大的3种养殖方式进行估算,2008年广东省对虾池塘养殖氮和磷的环境污染总负荷量分别为11 912.0 t和2 626.8 t;海水鱼类池塘养殖氮和磷的环境污染总负荷量分别为8 673.4 t和1 831.3 t;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氮和磷的环境污染总负荷量分别为14 806.3 t和2 874.1 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刀鲚(Coilia nasus)鱼种的摄食与生长
《生态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测量、摄食节律评估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的摄食和生长特性,旨在为刀鲚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大规模开展刀鲚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过153d的生长期,刀鲚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2.41±2.21)cm增加到(21.25±2.08)cm,体重从(5.83±0.91)g增加到(40.58±12.98)g;体长与日龄为线性相关(L=0.0558t+13.102,R2=0.97),体重与日龄为指数相关(W=6.5699e0.0123t,R2=0.98),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W=0.0006L3.5924)幂指数b值接近3;刀鲚鱼种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4:00—8:00是刀鲚鱼种的摄食高峰期,12:00左右摄食活动基本停止,16:00起摄食强度又明显回升,属晨昏摄食;此外还发现,枝角类、桡足类、日本沼虾和鰕虎鱼是培育刀鲚鱼种较为适宜的饵料生物,但其不同发育阶段适宜饵料生物有所不同,摄食量与饵料的种类和数量有直接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生命周期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虹鳟养殖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虹鳟养殖生命周期划分为饵料生产、电力生产、化学品生产和养殖污染排放4个阶段,考虑了全球变暖潜势、能源消耗、酸化潜值和富营养化潜值4种环境影响类型,以获得1t养殖增重量为评价的功能单位,对虹鳟网箱养殖模式、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比较。结果表明,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从高到底依次是富营养化潜值、全球变暖潜势、酸化潜值和能源消耗;网箱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53.963、0.939、0.717和0.017,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5.213、4.827、2.896和0.049,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7.404、5.545、3.305和0.055;富营养化潜值是虹鳟养殖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其主要来自养殖污染排放。3种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6.69、5.52和2.02,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的环境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减少养殖污染排放、降低电能消耗和提高饵料利用率是提升我国虹鳟养殖模式环境友好性的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南彭列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生物标本共46科64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6%。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居首位。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在2.58~3.41,平均为2.99,属较高水平;均匀度(J)为0.86~0.96,平均为0.93。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 南澎列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
《现代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黄河水电的开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黄河生态系统造成了胁迫。该文就如何保护和恢复黄河生态系统展开分析,根据多年调查资料,设定了对黄河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目标,讨论了如何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和实施黄河生态保护和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配制w(肌醇)为350 mg.kg-1、458 mg.kg-1、507 mg.kg-1、720 mg.kg-1和1 050 mg.kg-1的5种饲料,投喂初始质量为(8.30±0.11)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56 d,评估肌醇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摄食w(肌醇)为720 mg.kg-1的饲料组的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脏体比不受肌醇的影响;458 mg.kg-1、507 mg.kg-1和720 mg.kg-13个饲料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350 mg.kg-1和1 050 mg.kg-12个饲料组(P<0.05);507 mg.kg-1饲料组全鱼的水分显著高于720 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脂肪显著低于720 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粗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肌醇质量分数的增加,血糖浓度先升高后下降,720 mg.kg-1饲料组血糖浓度最高,显著高于350 mg.kg-1和458 mg.kg-1饲料组(P<0.05);507 mg.kg-1饲料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低于1 050 mg.kg-1饲料组以外的其他组(P<0.05);添加肌醇能显著降低血液甘油三酯浓度,但对血液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BioSonics DT-X超声波回声仪评估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 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36)ind./1000 m3,总尾数约为1.42×108 ind.,可捕资源量约为17771.23 t,95%置信区间为16990.84~18551.62 t。青海湖裸鲤水平密度分布呈现不均匀性,最大密度值出现在布哈河河口(6.04 ind./1000 m3)和泉吉河河口水域(6.35 ind./1000 m3);最低密度值位于151基地至原渔场码头湖区(0.26 ind./1000 m3)。青海湖裸鲤的水深分布也呈现不均匀性,主要分布于表层(1~6 m),其中最大平均密度(28.22 ind./1000 m3)出现于布哈河口湖区表层(1~6 m),最小密度(0.02 ind./1000 m3)出现于三块石湖区底部水层(16~21 m)。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 水声学 资源量评估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和思考
《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 2011
摘要:罗非鱼育种:应针对不同养殖地域和条件,培育多个品种,而不能重复以往试图通过单一品种覆盖全产业的老路. 罗非鱼养殖:通过池塘加深加大等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多品种混养,最大程度地利用水体资源;通过大规格鱼种的规模化培育,结合池塘分级养殖,一年两造,两年三造等养殖模式,可部分解决罗非鱼均衡上市难题.罗非鱼加工:近年来随着加工规模的扩大,加工厂产能超过实际需求,大规格商品鱼比例低,产品收购价格与品质脱节,因此要明确质量分级方法,推进罗非鱼分级制.
关键词: 产业化发展 罗非鱼 多品种混养 大规格鱼种 土地资源 加工厂 分级养殖 养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醋酸洋红染色技术在大菱鲆幼鱼生理性别鉴定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运用肉眼观察、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和组织切片-H.E.染色3种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 smaximusL.幼鱼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有采集的1217尾全长8.3~21.5cm、体重9.0~183.9g的大菱鲆幼鱼样品中,体重>90g的269尾幼鱼和体重10~90g的790尾幼鱼,可用肉眼直接观察鉴定性别;体重10~90g的另外154尾幼鱼,可采用活体压片方法鉴定性别;体重<10g的4尾幼鱼,性腺难以剥离,则需组织切片的方法鉴定性别。对活体压片性别鉴定结果进行组织切片抽样验证表明,体重>10g的幼鱼,均可以采用活体压片方法准确地鉴定出性别,其准确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验证了采用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技术在大菱鲆幼鱼生理性别鉴定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有利于全雌育种中对幼鱼快速进行性别鉴定,而且可以应用于商品苗性别的快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会计准则下股票期权会计问题探析
《商业会计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股票期权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薪酬激励体系。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使其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完善的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