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硫化物急性毒性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置于24 h半致死剂量(24 h LC_(50)=10mg/L)的硫化物溶液中,检测不同时间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血细胞数量逐步下降(p<0.05);血糖(p>0.05)和总蛋白(p<0.05)的含量先降后升;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浓度(P>0.05)和谷草转氨酶活力(P<0.05)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为先升后降;谷丙转氨酶活力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p<0.05);而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变化的比值却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p<0.05)。其中血细胞数量降低可能是因为受到了硫化物胁迫及饥饿的双重压力,增加的血糖主要由血脂转化而来。而硫化物胁迫下血液中多项生理生化指标改变,其主要原因是肝细胞受损和免疫力下降,这也是最终造成乌贼幼体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毒理学 曼氏无针乌贼 幼体 硫化物 血液 生理 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两个核基因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对后得到620 bp的一致序列,二者合并后,比对排序后得到1561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共有505个可变核苷酸位点,总变异率为32.35%;简约信息位点为239个,插入/缺失为139个,转换/颠换比率为1.64。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5%、22.8%、19.2%。海龟科和鳄龟科之间Kimura双参数(K-2-P)遗传距离最小(0.025),鳖科和南美侧颈龟科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82)。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陆龟科与潮龟科先聚在一起,再与龟科聚在一起,陆龟科与潮龟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2)支持陆龟总科与鳄龟科+海龟总科构成姐妹群;3)鳄龟科和海龟总科是姐妹群的关系。

关键词: 龟鳖类 R35基因 RAG2基因 遗传趋异 分子分类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驼背鲈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海洋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和改良的血涂片染色法两种方式,通过光镜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血涂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驼背鲈的血涂片中可区分出6种细胞——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偶尔可见到分裂的红细胞、分裂的血栓细胞、核影红细胞和聚集的白细胞。此外,统计了红细胞数1.7462×106个/mm3,白细胞数4.7817×103个/mm3,并对白细胞进行了分类计数:淋巴细胞37.26%、血栓细胞30.82%、嗜中性粒细胞23.57%、单核细胞8.35%、嗜酸性粒细胞极少见。描述了以上各细胞的显微结构。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小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淋巴细胞的数量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

关键词: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 血细胞 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盐度、pH对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耗氧量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1

摘要:运用SKW-3微量呼吸仪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温度、盐度、pH对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耗氧量和单位呼吸面积耗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和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均随着温度、盐度、pH的上升而逐渐增高,在水温27℃、盐度28和pH 8.5时,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达到最大值;在水温27℃、盐度23和pH 8.5时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达最大值;随后耗氧量均逐渐减小。经方差分析,温度、盐度、pH对离体鳃组织耗氧量的影响均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对离体鳃组织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影响极显著(P<0.01);pH对离体鳃组织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影响也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盐度为18和33这2组的离体鳃组织耗氧量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幼鱼 离体鳃组织 耗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中北部游泳动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7.06±1.43)‰,δ15N平均值为(10.26±0.84)‰;头足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6.54±0.97)‰,δ15N平均值为(11.68±0.62)‰;小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27±0.84)‰,δ15N平均值为(10.36±1.25)‰;大中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89±1.32)‰,δ15N平均值为(11.25±1.0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类群的稳定C、N同位素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种内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线性回归表明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戴氏赤虾(M etapenaeopsisdale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小黄鱼(Larim ichthys polyacti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6种游泳动物体长和1δ3C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脊腹褐虾、小黄鱼、银鲳(Pampusargente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4种动物1δ5N值随体长增加发生显著变化。此外,1δ5N值与种间大小格局也具有显著相关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游泳动物生态位重叠现象明显,种类摄食特化程度不高,营养结构正趋向简单化。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粒径谱 营养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参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水产科技情报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综合分析了我国海参养殖和加工现有质量标准的现状和问题,分别从海参养殖、病害检测、产品生产、加工和质量检测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海参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探讨了海参产品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海参 养殖 加工 质量 标准 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蠡湖4种鲌鱼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并测量了蠡湖水域173尾鲌鱼样本的8个常规形态指标和18个框架形态指标。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法,根据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对4种鲌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类形态性状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mongolicus)形态特征最接近,蒙古鲌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共析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0.86%。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4种鲌鱼的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结果表明达氏鲌(C.dabryi)和蒙古鲌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背鳍后区,而它们与翘嘴鲌及红鳍原鲌的差异则集中于头部至背鳍区。

关键词: 蠡湖 翘嘴鲌 达氏鲌 蒙古鲌 红鳍原鲌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树植物和湿地植物根部渗氧特征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温室培养的不同种类红树植物和湿地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柠檬酸钛(III)比色法和圆筒状铂电极测定法测定植物根部的渗氧量和渗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6种红树植物和5种湿地草本植物的根部渗氧量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6种红树植物的渗氧方式均为"完全屏障",而5种草本植物具有两种不同的渗氧方式,即"完全屏障"和"部分屏障";采自环境污染区的红树林植物幼苗的渗氧量和渗氧方式有改变的趋势。

关键词: 湿地植物 红树林 渗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东海银鲳食性

生态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以期探讨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表明:东海区银鲳平均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别为-18.22‰、8.16‰,其可能摄食饵料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7.33‰~-21.58‰,差值为4.25‰,δ15N值变化范围为3.89‰~7.96‰,差值为4.07‰;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主要为箭虫、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和浮游动物等,其中箭虫为主要可能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为24%~78%,平均贡献率为57%;银鲳可能摄食的其他饵料中,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1000μm浮游动物、500~1000μm浮游动物和100~500μm浮游动物,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8%、8.4%、7.1%、5.0%、4.9%、3.2%和2.6%。由以上结果可知,银鲳是一种广食性鱼类,其饵料种类较多,碳和氮的来源均较为复杂。

关键词: 银鲳 食性 东海 碳氮稳定同位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鳞鱼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体内分离出两种菌株(记为BAS和BAH),均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无荚膜,多数呈单个排列,极端有单鞭毛.对两种菌株的菌落形态鉴定结果表明:BAS的菌落呈圆形,为浅黄色,半透明,无水溶性色素;BAH的菌落也呈圆形,中央微高,为灰白色.经API20NE细菌生化鉴定,BAS和BAH菌株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其鉴定率分别为98.1%和99.3%.注射剂量为1*107CFU/mL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感染12 d时,细鳞鱼的死亡率为100%.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株对妥布霉素(TOB)、四环素(TET)、庆大霉素(GEN)、卡那霉素(KAN)、氟哌酸(NOR)、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FUR)、呋喃那斯、氯霉素(CHL)、复方新诺明(TST)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AZI)、红霉素(ERY)不敏感.

关键词: 细鳞鱼 嗜水气单胞菌 温和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