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人工催产技术初步研究
《黑龙江水产 》 2011
摘要:选取60尾雌性大麻哈亲鱼,分成S-GnRH-A组、HCG组和17α-20βp组,在2~4℃水温下分别进行不同催产药物的人工催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三组的催产率分别为10%、15%、65%,共有18尾亲鱼产卵,卵径0.54~0.66cm,平均怀卵量为3530粒,获得成熟卵63500余粒,受精卵51680粒,发眼卵38815粒。在6~9℃水温条件下,经59天孵化出苗,孵化鱼苗36370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点篮子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然海水组(盐度30~32)为对照,研究了20、10、5三种盐度对点篮子鱼(平均体重86.09±17.99g,平均全长13.90±1.53 cm)幽门盲囊、肠、胃和肝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4天盐度20的点篮子鱼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24天和第48天,在同一盐度下,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高低顺序依次均为:幽门盲囊、肠道、胃和肝脏;第48天时,盐度20的蛋白酶酶活力、淀粉酶酶活力和脂肪酶酶活力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4天和第48天,在同一盐度下,各消化器官脂肪酶酶活力高低顺序依次为:肠道、胃、肝脏和幽门盲囊;盐度10和盐度5的各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低于盐度20和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低盐度对点篮子鱼的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布模型法评估调查数据带有极端值的渔业生物的平均资源密度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从而造成底拖网调查数据频数分布显著偏斜.偶尔出现的极端值,会直接影响资源密度均值和方差的估计.作者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库中资料,利用△-分布模型法和调查设计法分别估算了2005年夏季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 ficus、2007年春季的鳃鱼Engraulis japonicus以及2008年秋季的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 的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利用△-分布模型法对3种鱼类资源密度均值的估算值均低于调查设计法,且△-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时的标准误差也相对较小.因此,针时调查数据中出现极端值的情况,如果资源密度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那么利用△-分布模型法对资源密度均值进行估算是一种稳健的评估方法,值得在渔业评估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 底拖网调查 平均资源密度 调查设计法 △-分布模型法 评估效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反硝化聚磷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建立的一种简单的反硝化聚磷菌筛选方法,获得一株源自池塘底泥的反硝化聚磷菌RC11,利用细菌自动分析鉴定仪等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C11具有合成聚β-羟基丁酸和多聚磷酸盐的能力,硝酸盐还原阳性;在好氧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如乙酸、蛋白胨)氧化产能,吸收培养基中的磷酸盐合成多聚磷酸盐;能够利用硝酸盐进行反硝化聚磷,但在高浓度亚硝酸盐存在时,则表现为释磷;硝酸盐和乙酸钠同时存在于培养基中时,也出现缓慢的吸磷现象。经鉴定,菌株RC11属假单胞菌属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牙鲆幼鱼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酶解技术水解太平洋鳕鱼肉,制备不同分子量组分的两种水解鱼蛋白产品(Fish protein hy-drolysate,FPH-A和FPH-B)。在牙鲆幼鱼高植物蛋白饲料配方中,以水解鱼蛋白产物1.2%和3.7%两个梯度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为期60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水解鱼蛋白对肉食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7%的水解鱼蛋白显著促进了牙鲆幼鱼的生长,特别是添加了富含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蛋白产品(FPH-A)后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实验处理组牙鲆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摄食添加3.7%FPH-A的牙鲆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鱼粉组。添加水解鱼蛋白显著提高了牙鲆幼鱼的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摄食3.7%FPH-A实验鱼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实验表明,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低分子量组分的水解鱼蛋白可显著提高牙鲆幼鱼的生长和饲料蛋白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沿海渔港建设投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渔港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沿海渔港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渔业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沿海渔港建设投融资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现行的投融资模式难以满足渔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渔港建设投融资的不平衡性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渔港没保障。因此,需要创新渔港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探索渔港后期运营机制,走渔港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tK、rbcL和ITS序列的5种大叶藻系统发育研究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爱尔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大叶藻、矮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及GenBank中的宽叶大叶藻5种大叶藻叶绿体的matK、rbcL和核糖体ITS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5种大叶藻3个目的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3个目的片段上的含量均较低。ITS片段检测到172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52处核苷酸替换,rbcL基因片段上有20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ITS、matK和rbcL 3个目的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3大支。矮大叶藻与大叶藻属间3种大叶藻的核苷酸最小差异值为19.33%,在分子数据上达到了属的水平。基于matK和rbcL基因片段拼接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2~2.7百万年前),与宽叶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4~5.3百万年),与矮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渐新世(27~36百万年前),与红须根虾形藻的分化时间在始新世(33~44百万年前)。4个地区大叶藻的ITS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结果表明大叶藻ITS区的变异程度与地理距离不相关,其不适用于大叶藻不同地理株间的分子系统演化。该研究进一步阐述了5种大叶藻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也为国内海草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大叶藻属 虾形藻属 matK rbcL ITS 系统发育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弧菌福尔马林灭活条件的初步研究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11 CSCD
摘要:目的 初步研究弧菌福尔马林灭活条件,为弧菌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提供参数。方法对弧菌培养菌液添加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于不同温度下测定灭活时间;采用摇瓶和发酵罐培养弧菌,在28℃比较灭活效果,并检测弧菌灭活疫苗原液的安全性。结果福尔马林对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25%,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及不同温度所需的灭活时间不同,福尔马林浓度越大,灭活时间越短,加热能缩短灭活时间。摇瓶和罐灭活效果检测显示,在28℃,0.3%的福尔马林24 h可完全灭活,弧菌二联灭活疫苗原液的安全性符合要求。结论 0.3%福尔马林在28℃灭活24 h,是比较理想的弧菌灭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位素稀释液质联用法测定鱼体中氯丙嗪的残留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鱼体中氯丙嗪残留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氨化甲醇洗脱。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采用内标法定量,氘代氯丙嗪为内标物。以欧洲鳗鲡、鳜鱼和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在1.0、5.0、25.0μg/kg添加水平下,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0.1%~95.1%(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5%~5.7%(批内)。方法定量限(S/N>10)为1.0μg/kg。方法检出限(S/N>3)为0.5μg/kg。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合于鱼类样品中氯丙嗪的残留检测。
关键词: 氯丙嗪 同位素稀释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欧洲鳗鲡 鳜鱼 大口黑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野鲤(Cyprinus haematopteru)与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正反交与自交子代消化酶活力及其分布比较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网箱养殖45天后,采用比较分析黑龙江野鲤与建鲤正反交与自交子代消化酶活力的方法,研究由杂交引起的遗传背景改变对消化酶活力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杂交群体肝胰腺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建鲤自交子代,后肠则显著低于后者,后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各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两自交群体。两杂交群体除前、中肠淀粉酶活力差异显著度与建鲤自交子代不同外,3种消化酶活力分布及不同器官间的差异程度和两自交群体均相同;四个群体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前、中肠及肝胰腺均表现出互补现象,后肠均有较高活力不互补。
关键词: 黑龙江野鲤 建鲤 正反交 自交 消化酶 活力及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