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与盐度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仔鱼生长与存活的联合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温度(18~37℃)和盐度(0~16)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miloticus)仔鱼生长和存活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温度与盐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或盐度的上升,生长与存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温度与盐度间存在互作效应(P<0.05),温度为18~20℃时,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在盐度为8~9时较高;随着温度上升,27~32℃时,盐度为5~7时较高;高温环境时(35~37℃),盐度在4左右,生长与存活率较高。所考察因子与生长和存活率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79 6和0.982 1(P<0.01),可用于预测罗非鱼的生长与存活率;温度效应对生长的影响较盐度明显,而对存活率的影响则相反。通过对所建立的两个回归方程同时优化,得到2个因子的最佳组合为:温度29.1℃和盐度5.4,在此最佳因子组合下罗非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达到最优,分别为10.08%.d-1和91.34%,其可靠性达0.973。建议罗非鱼仔鱼在本研究中得到的最优因子组合下进行培育,以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仔鱼 生长 存活 中心复合设计 响应曲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广东鲂产卵场水质营养盐现状与评价
《水生态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003-2006年在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主要产卵场-封开青皮塘渔场和郁南罗旁渔场的6个点,进行了4次水质监测,据此分析水域营养现状与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青皮塘和罗旁渔场水域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较低,受到耗氧有机物的污染较小,无机磷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两产卵场无机氮(DIN)含量均较高,近4年单因子指数均大于1,水域DIN浓度均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部份监测点超过Ⅴ类,两产卵场主要受氮污染。采用营养指数法及有机污染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两产卵场的水质均达到了清洁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腊鱼产香酵母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香特性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传统腊鱼中分离筛选得到了两株产香酵母。结合形态学和酵母菌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一株为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H9),另一株为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J11)。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两株酵母麦芽汁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两株酵母的麦芽汁发酵液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和酯类,但种类和组成差异较大。最后,对两株酵母进行耐盐性、亚硝酸盐耐受性、耐酸性等发酵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发酵适应性强于季也蒙毕赤酵母,有望将其开发成为新型肉品发酵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之间,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之间,平均为32.46μg/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标准与专利探讨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1
摘要:为探究渔业标准与专利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规范行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理清专利权同渔业标准化的关系,解决渔业标准采用专利遇到知识产权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渔业行业标准与专利以及国外标准与专利的政策和现状的调查研究,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出处理我国渔业标准和专利结合所带来问题的方法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防止由此引发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滥用问题;培育具有专业水平和实务经验的人才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发达国家的专利布局策略;建立渔业行业标准和专利指导、管理体系,正确引导科研单位、专业院校及企业制定标准和申报专利。保障标准和专利相结合能节约人力物力,真正产生经济效益,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舟山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8月在舟山附近海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检测结果,利用变异系数法、单种重金属污染指数法、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空间波动及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单种和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依次为Zn>Cu>Pb>As>Cd>Hg;空间波动程度顺序依次为Cd>Hg>Pb>Zn>As>As;污染程度顺序依次为Cd>As>Cu>Zn>Pb>Hg,其中,重金属Cd的污染程度最高,属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余重金属均属于低污染水平,6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属于低污染水平。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微,均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依次为Cd>Hg>As>Cu>Pb>Zn;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
关键词: 舟山附近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潜在生态危害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锌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污染水平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历史和调查资料,对1989—2010年广东沿海牡蛎体内锌(Zn)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牡蛎体内Zn的浓度总平均值为211.5 mg/kg,从总体看其浓度出现频率呈对数正态分布。在时间上,牡蛎体内Zn总体平均浓度的分布呈阶段性变化,具体表现为1989—2007年Zn的浓度呈微弱降低的趋势,基本维持在197.0mg/kg的水平;2007—2009年牡蛎体内Zn的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之后Zn的浓度有所降低。在空间上,粤东和粤西沿海牡蛎体内Zn浓度的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基本与广东沿海牡蛎体Zn平均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而珠江口牡蛎体Zn的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并表现出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单因子指数和非致癌性风险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牡蛎体内Zn的总体不存在明显的污染,但从当前保护环境角度应当尽快设立我国水产品中Zn含量的限定标准。
关键词: 牡蛎 锌(Zn) 时空分布 单因子指数 非致癌性风险指数 广东沿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