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南极磷虾中的硼
《分析试验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测定南极磷虾整虾、虾壳、虾头、虾肉、熟南极磷虾及南极磷虾干中硼含量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D-ICP-MS)方法。样品匀浆后加入HNO3和H2O2进行微波消解,以锂为内标元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其中的硼。硼在0~3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7;所涉及的各种样品中硼在不同浓度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2%~103.5%之间,RSD均小于6.0%。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系统,南极磷虾中硼的检测限为2.51 ng/L。南极磷虾各样品中硼的含量在1.36~5.08 mg/kg之间,比青虾、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中硼的含量高,应进一步开展南极磷虾中硼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所建立的MD-ICP-MS方法可用于南极磷虾等水产品中硼的测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硼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家系育种核心群生长性能研究及优良亲本选择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斑点叉尾鮰核心群个体122~519 d日龄的体长、体重数据及家系成活率数据。结果表明,生长最快家系平均体重是最慢家系的3.53倍,体重绝对增长率(AGRW)范围为0.94~3.32 g/d。多元方差分析(MANOVA)表明,在收获体长和体重上,不同家系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家系生长日龄对各家系的体重、体长无显著影响(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多重比较(Duncan)结果表明:(1)按AGRW划分的A、B、C家系组间收获体重及AGRW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生长快速A组含20个家系,其平均收获体重及AGRW显著高于核心群家系总平均值;(2)10个杂交组合产生家系生长性能差异极显著(P<0.01),03×97、04×97、01×03产生家系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平均收获体重分别比核心群家系总平均值提高了20.95%、19.47%和14.42%,平均AGRW分别比其提高了20.66%、19.81%和15.74%;(3)5个父本地理群体产生家系收获体重、AGRW差异显著(P<0.05),04和97父本群体产生家系生长优势明显;5个母本地理群体产生家系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03母本群体产生家系生长速度较快。采用核心群个体体重(W)和体长(L)数据进行幂函数曲线拟合,拟合方程为W=0.0281 L2.7552(R2=0.9903),核心群个体处于异速生长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自动控制技术
《水产学杂志 》 2011
摘要:本文从工厂化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方法、自动控制技术在水质参数检测与调控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有关研究的技术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水产养殖工业化和自动化发展,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指出了发展水产养殖自动化检测和调控精准技术的必要性,提出发展规范化、标准化的水产养殖自动化技术,以推动水产养殖工业化的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海区鲻鱼(Mugil cephalus)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序列研究了南海海区鲻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621bp的基因片段。在35个样品中共发现4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24.1%、25.0%和19.2%。35条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个单倍型,存在47个多态性位点,产生49个突变。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有36个,占总位点数的5.8%,同义替换位点7个,占总变异位点的14.9%,没有发现插入或缺失现象。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563,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795,平均碱基差异(K)为17.36。Tajima’sD中性检验结果为1.29916,但差异不显著(P>0.10)。采用邻接法(NJ)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构建分子系统树,所有的25个单倍型被分成两个分支。结果表明,南海海区鲻鱼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鲻鱼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鲻鱼种质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鲻鱼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烫处理对毛蚶感官品质及蚶体附生微生物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以毛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传统加工方式—热烫对其感官品质和蚶体附生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的热烫处理对毛蚶肉体色泽和开口情况影响较大,80℃热烫60 s呈现出与传统食用需求较为一致的感官特征。热烫可显著降低蚶体附生细菌总数,同时对细菌菌相有较大影响。对照组和70°C热烫组的优势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黄杆菌(Flavobacterium)比例较大。80°C和90°C热烫组的优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比例较大的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热烫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附生在毛蚶体上的细菌组成,但并不能将微生物彻底杀灭,因此,生食或半生食毛蚶对消费者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性
《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虾夷扇贝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瓣鳃和性腺中Cu、Fe、Mn、Zn、Pb和Cd等元素的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内脏团中的Cu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织,其他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闭壳肌中Zn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内脏团、外套膜、瓣鳃和性腺中的含量;Fe含量内脏团和瓣鳃中显著(P<0.05)高于性腺、闭壳肌和外套膜;各组织中Mn的分布特性为瓣鳃>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外套膜;Pb的分布特性为内脏团>闭壳肌>性腺>外套膜>瓣鳃;内脏团中的Cd占全贝总量的67%,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因此,约占全贝质量10%的内脏团蓄积了较高含量的Cu、Fe、Pb和Cd,尤其是Cu和Cd(分别约占全贝蓄积总量的71%和67%),食用时去掉内脏团,可保证虾夷扇贝的食用安全和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精养池塘碳、氮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1
摘要:文章调查了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对虾精养池塘水体中不同形式的碳(C)、氮(N)和异养细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C和N对异养细菌的影响,以期为养殖过程合理调控水质环境提供理论数据。结果发现,池塘中不同形式的ρ(C)在养殖前、中期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中、后期缓慢下降趋于稳定,ρ(N)在养殖前、中期较低,后期升高并达到最大值;异养细菌数在养殖中期的第56天和养殖后期的第98天出现2个高峰,养殖第70天出现低谷。异养细菌数与总无机碳(TIC)和总碳(TC)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养殖中、后期异养细菌数与C/N(TOC/T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养殖中、后期水体中C(主要是有机碳)成为影响异养细菌繁殖的限制性因素,适当添加C源可以促进异养细菌繁殖,吸收转化无机氮,从而达到降低水体中无机氮浓度、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效率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大鳞巴的急性毒性试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漂白粉对大鳞钯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得出4种药物对大鳞鲃96h的LC50值分别为0.65,0.76,4.00,1.12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129,0.234,1.620,0.326 mg/L,对大鳞鲃的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硫酸铜、敌百虫、漂白粉、高锰酸钾.除高锰酸钾的安全浓度与常用浓度相当外,其余3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均低于常用质量浓度,表明在大鳞鲃疾病防治中,高锰酸钾可安全使用,其余3种药物均有一定中毒风险,应谨慎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株水产动物病原弧菌主要分泌性蛋白的鉴定及其分泌性序列的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3株水产动物病原菌鳗弧菌MN、鳗弧菌3101、费氏弧菌培养液中分别获取了分泌性蛋白,进行SDS-PAGE,对表达量较高的5条蛋白区带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表明,它们分别是鳗弧菌MN金属蛋白酶(empA-MN)、鳗弧菌3101金属蛋白酶(empA-3101)、锌金属蛋白酶(zinc empA)、费氏弧菌VFMJ11_1094蛋白(VFMJ11_1094)和费氏弧菌ES114的外膜蛋白(OMP)。根据所鉴定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从鳗弧菌MN、鳗弧菌3101和费氏弧菌中扩增出相应基因,克隆后测定emp-MN、empA-3101、zinc empA、VFMJ11-1094和OMP相应基因的序列,经在线软件SignaIP 3.0分析,确定emp-MN、empA-3101、zincempA、VFMJ11-1094和OMP均存在不同的分泌性信号肽序列angMN-35、ang3101-35、ang3101-25、vf-38和vf-23,通过在线软件PSORT分析表明,所有信号肽均定位在细胞的周质空间或细胞外膜上。
关键词: 水产动物病原菌 分泌性蛋白 MALDI-TOF/TOF质谱分析 分泌性序列 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