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4种灰树花多糖测定方法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苯酚-硫酸法、蒽酮-硫酸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费林滴定法等4种方法测定了液体发酵法培养的灰树花菌丝体的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测定了每种方法的最佳吸收波长、标准曲线,比较了仪器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结果表明: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内多糖较好,最佳吸收波长为485 nm;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胞外多糖较好,最佳吸收波长为490 nm。

关键词: 灰树花 多糖 苯酚-硫酸法 蒽酮-硫酸法 3,5-二硝基水杨酸法 费林滴定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热带海洋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在断面分布上,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汕头海域最低;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粤东海域较低;在100m水深范围内,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以深渔获率减少。甲壳类渔获率以阳江断面最高,其他断面均较低;10—20m浅水区渔获率最高。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南海北部渔业资源衰退后种类更替现象十分明显,大型优质种类数量大幅减少,小型低值鱼类和头足类数量明显上升,受近海捕捞压力较大影响,鱼类的渔获率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增加的分布趋势。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渔业资源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β-雌二醇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以及评估在利用17β-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混饲投喂进行人工诱导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性别逆转过程中,外源雌激素处理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以及激素残留风险。实验选取健康的2月龄西伯利亚鲟840尾,设置E2在饲料中的投喂剂量为1mg·kg-1(C组)和10mg·kg-1(D组)的处理组,以及对照组(B组)和空白组(A组)进行实验,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70尾幼鱼,日投饵率为5%,实验持续90d。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雌激素处理前后血清磷以及E2含量变化;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卵黄蛋白原Vtg基因在不同E2处理组的鱼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E2的实验组中,西伯利亚鲟血清中E2浓度显著升高(p<0.05),停止E2处理2月后血清中E2浓度返回正常水平;Vtg基因在A组和B组未见表达,而在E2处理组被显著表达,且D组中Vtg/β-actin值为1.22±0.02,极显著(p<0.01)高于C组的0.11±0.00。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幼鱼 雌二醇 血清 卵黄蛋白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中草药对克氏原螯虾血清溶血活性、凝集活性的影响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摘要:为了筛选促进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中草药免疫调节剂,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2%的淫羊藿、甘草和陈皮的乙醇提取物药饵连续饲喂克氏原螯虾28d,同时设不添加中草药的对照组。在投喂后第7、14、21、28天分别取样测定血清中的溶血素含量和凝集活性。结果表明:淫羊藿和甘草能显著地提高克氏原螯虾溶血活性和凝集活性(P<0.05),28d内甘草组克氏原螯虾血清溶血活性平均为0.527,淫羊藿组平均为0.806,而对照组仅平均为0.367;从第7天至第28天淫羊藿组和甘草组血清的凝集活性不断上升,28d时分别达到26.67和53.33;陈皮组血清溶血活性和凝集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该结果表明,甘草和淫羊藿是适合克氏原螯虾的中草药免疫调节剂。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 中草药 溶血活性 凝集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植物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琼脂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用正交t值法对复合组方进行优化,并且采用HPLC法对组方进行有效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出抑菌效果佳的植物提取物为茶多酚、五倍子、大黄、黄芩、诃子。筛选出优化方的药味组成为茶多酚、五倍子、大黄3种提取物,最佳剂量配比为质量比5∶2∶1。本组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达到78μg/mL。本组方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12.6%;表儿茶素(EC)7.57%;表没食子儿茶素(EGC)4.26%;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4.19%;儿茶素(1.03%);没食子酸1.18%。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嗜水气单胞菌 高压液相色谱 最小抑菌浓度(MI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生态环境累积效应机理分析

水电能源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累积效应的问题,从累积影响因子、途径和效果三方面介绍了累积效应的特征,阐述了时间和空间累积效应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方式,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13个梯级抽水泵站建设运行造成输水渠道的径流、水温、水质、泥沙和水生动植物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并剖析了这五个方面的累积规律和机理,为生态水文调控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累积效应 调水工程 机理分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低浓度暴露甲苯咪唑在银鲫体内的动态过程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1

摘要:在(25±1)℃条件下,将鲫鱼长期暴露于15μg/L甲苯咪唑溶液中,研究了甲苯咪唑及其代谢物羟基甲苯咪唑和氨基甲苯咪唑在鲫鱼体内的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同时还对水体中的甲苯咪唑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露1h后,在鲫鱼的皮和肌肉中,甲苯咪唑浓度分别为(10.15±5.78)μg/kg和(3.21±1.23)μg/kg,并逐渐上升,在暴露12h和48h后分别达到峰值,其浓度分别为(24.98±3.54)μg/kg和(23.97±9.87)μg/kg;暴露2h后可在鲫鱼肝脏和血浆中检测到甲苯咪唑浓度分别为(7.87±1.23)μg/kg和(12.22±7.77)μg/L,并分别在暴露72h和48h后分别达到峰值,浓度分别为(131.31±4.32)μg/kg和(40.45±9.05)μg/L;肾脏组织中甲苯咪唑在暴露4h后才检测到甲苯咪唑,浓度为(6.56±1.56)μg/kg,并于72h达到峰值,浓度为(50.4±3.56)μg/kg。各组织中甲苯咪唑在鲫鱼肝组织中浓度较高且易蓄积,其次为肾脏组织。甲苯咪唑在鲫鱼体内的主要代谢物为氨基甲苯咪唑(MBZ-NH2)和羟基甲苯咪唑(MBZ-OH),在鲫鱼各组织中均有检出,其中鲫鱼肝脏组织中氨基甲苯咪唑和羟基甲苯咪唑的浓度最高,消除最慢,其最高浓度分别为(143.67±10.98)μg/kg和(522.17±8.25)μg/kg。用药1h后,水体中甲苯咪唑浓度为14.56μg/L,288h时水体中甲苯咪唑浓度为0.54μg/L,384h后在水体中检测不到甲苯咪唑。水体中并未检测到MBZ-NH2和MBZ-OH。

关键词: 甲苯咪唑 氨基甲苯咪唑 羟基甲苯咪唑 鲫鱼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转铁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在胚胎期的表达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鲢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鲢转铁蛋白的组织表达模式、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序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cDNA全长2 365 bp,包含2 025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674个氨基酸。鲢转铁蛋白与草鱼转铁蛋白的同源性高达74%,与人乳铁蛋白同源性最低,为39%,与其他鲤科鱼类转铁蛋白的同源性约65%~73%,与非鲤科鱼类的同源性约43%~5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鲢转铁蛋白基因与斑马鱼、草鱼、鲤、鲫等几种鲤科鱼类亲缘关系最近,单独聚为一支。鲢转铁蛋白基因仅在肝脏和脾脏中表达(肝脏中表达量高于脾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转铁蛋白基因对原肠中期后的器官分化和形态建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未影响原肠中期前的细胞分裂增殖。

关键词: 转铁蛋白 RACE 实时荧光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grubei Dybowski)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黑龙江茴鱼染色体组有92条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36m+10sm+8st+38t,其染色体总臂数(NF)为138。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了黑龙江茴鱼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相比为(1.44±0.07),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 pg/N计,则黑龙江茴鱼的体细胞DNA含量为5.03 pg/N。与已知的报道比较,黑龙江茴鱼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体现为四倍体特征。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染色体 核型 DNA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流沙湾贝类养殖环境质量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沙湾是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有近50年的贝类养殖史。为了解流沙湾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现状,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和研究。依照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和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等,运用质量指数法,首次评价了流沙湾贝类养殖环境质量,并对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结果显示,流沙湾贝类养殖区在春季和秋季海水质量为清洁等级,夏季和冬季海水质量为较清洁等级;沉积物质量均为清洁等级。虽然流沙湾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是也受到个别环境因子的污染。石油类为贝类养殖区主要的污染物质,四季中贝类养殖区海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区也时有出现,夏季和秋季尤为明显。

关键词: 流沙湾 贝类 养殖环境 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