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关键词: 栽培密度 优质鲜食型 甘薯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的安全性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室内菌丝生长的安全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安全性。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对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较低,室内安全性较高;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菌丝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室内安全性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41.67~125 mg/L和吡虫啉116.67~583.33 mg/L处理对蘑菇迟眼蕈蚊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除了药后3 d具有轻度药害,对双孢蘑菇生长无其它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保产作用,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防治蘑菇迟眼蕈蚊的药剂使用;高效氯氰菊酯60~105 mg/L、阿维菌素24~42 mg/L虽然对迟眼蕈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蘑菇造成了严重药害,并对蘑菇产量造成损失,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低,不宜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蘑菇菌丝及子实体直接施药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关键词: 杀虫剂 双孢蘑菇 迟眼蕈蚊 药效 安全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多糖胶质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察多糖胶质性状及以多糖胶质产量为指标进行初筛,从22株可产多糖胶质的菌株中筛选获得一株多糖胶质的高产菌,多糖胶质产量为8.65 g/L;通过16S r 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FJAT-1015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革兰氏染色法鉴定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株,菌落较小、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且湿润、微隆、边缘整齐、不透明、具有迁移性。通过水提醇沉法从其发酵液中提取多糖胶质,利用苯酚-硫酸法、咔唑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多糖胶质中中性糖、酸性糖、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36.81%、8.90%、15.27%。所产的粗多糖胶质经Sevag法除蛋白,通过完全酸水解、糖腈乙酸酯衍生化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研究分析表明,该多糖胶质的单糖组分含葡萄糖和甘露糖,物质的量比为1∶1.12。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GC-MS等手段初步鉴定该多糖胶质为黄原胶。通过黏度及质构剖面分析法(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对该多糖胶质的凝胶特性进行研究,1 g/100 m L多糖胶质溶液在60 r/min条件下的黏度为408 m Pa·s。TPA测试结果表明,与购买的结冷胶、黄原胶相比,本研究得到的黄原胶硬度小,弹性和黏着性较好,胶黏性和咀嚼性最好。研究表明该株地毯草黄单胞菌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地毯草黄单胞菌 黄原胶 胶黏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狼尾草对沼液中镉的响应及富集效果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狼尾草消纳含重金属Cd的沼液后作为饲料再次利用可能存在二次污染风险的问题,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用含Cd的沼液浇灌对狼尾草生长的影响及Cd在植株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含低浓度Cd的沼液促进了"闽牧6号"狼尾草的生长,提高了狼尾草茎、叶的N、P、K含量;人为添加Cd到沼液中显著抑制了狼尾草的生长,植株中N、P、K的吸收也受到抑制,对P、K的抑制效应更显著。Cd主要分布在狼尾草的根部,其次为茎和叶,狼尾草植株Cd质量比和含量均随沼液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未添加Cd的沼液浇灌后,所有处理的生物富集系数均大于1,Z750处理植株Cd质量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大于国标中饲料对Cd的最高添加限量2 mg/kg。人为添加Cd到沼液中,狼尾草植株Cd质量比和含量显著提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闽牧6号"狼尾草植株有积累Cd的潜能,可用于低浓度Cd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但循环再利用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关键词: 环境学 重金属镉 沼液 “闽牧6号”狼尾草 二次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成熟度‘贵妃’枇杷果实色泽与糖酸含量关系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色差计测量不同成熟度‘贵妃’枇杷果实的色泽,并分析其与果实糖、酸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枇杷果实色差参数L*、H°值随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值则相反,成熟度间的b*、C*值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熟度果实的糖酸含量差异显著,其中7成熟至9成熟期间是变化最明显时期。相关分析表明:色差参数L*、a*、H°值均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糖酸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认为色差参数L*、a*、H°值可作为枇杷成熟度判定指标,果实完全成熟时‘贵妃’枇杷果皮色差参数L*、a*和H°值分别达到63.00、11.00和74.00,为枇杷果实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枇杷 成熟度 色差 果实色泽 糖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动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生态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建设现代化的区域生态农业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其核心的要义就是立足新的起点,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时赋予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农业的新内涵,着力提高"五化"水平与全面提升"五率"效应,即提高规模化开发、机械化劳动、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经营、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污染防控率。以此形成以"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基本内核的区域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引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富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家园建设。本文分析了创立并完善生态农业经济园区的技术经营体系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构建并提升现代循环农业集成技术与开发体系的具体举措;提出了加快推进乡村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若干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转型升级 主要思路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裂解酶的原核表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了原核表达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RAP44的裂解酶基因,以噬菌体RAP44的基因组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裂解酶基因,与表达载体p GEX-6P-1连接,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利用谷胱甘肽-Sepharose 4B亲和柱纯化表达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 GEX-N,转化菌经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出了分子量约为37 k D的可溶性重组蛋白。本研究获得了纯化的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裂解酶重组蛋白,为裂解酶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菌 噬菌体 裂解酶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品种(品系)芽叶色泽表型遗传数量分类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茶树春梢芽叶色泽的数量遗传特性,应用色差仪测定68份茶树品种(品系)春梢芽叶的色泽表型值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对叶色差异度较高的第1叶位L~*、a~*、b~*、C、H值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可将芽叶色泽划分为紫色系、黄色系和绿色系等7个色系。色系分类与CIELab颜色体系的对应性较强,色系划分符合茶树品种(品系)叶色表型特点。茶树品系的叶色表型较丰富,叶色在L~*、a~*、b~*值三维坐标空间整体呈带域分布,色系由紫色系、紫红色系、紫绿色系向黄色系、黄绿色系、绿色系变化。春梢芽叶色泽表型数据的遗传数量分类与色系判定为茶树特异芽叶色泽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茶树 芽叶色泽 表型性状 数量分类 分层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樟芝菌丝体和子实体三萜含量测定及Se和Mvd基因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牛樟芝子实体和不同培养时期的菌丝体中三萜含量及鲨烯环氧酶基因(Se)和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Mvd)的表达情况,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三萜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甲羟戊酸途径(MVA)中Se和Mv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当生长至21 d时牛樟芝菌丝体干重逐渐趋于稳定。当培养时间小于28 d时,菌丝体中三萜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28 d时菌丝体的三萜含量最高,达(39.192±2.025)mg/g,仅次于牛樟芝子实体三萜含量(49.391±2.675)mg/g,玉米芯栽培的牛樟芝子实体三萜含量最低,为(11.530±0.733)mg/g,各样品间三萜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培养7 d的菌丝体中Se和Mvd的表达量均为最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继续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牛樟芝子实体中Se和Mvd的表达量均较低,与培养28~42 d的菌丝体表达量相当。本研究结果表明牛樟芝的三萜含量可能与其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培养条件和累积时间有关。

关键词: 三萜 实时荧光定量PCR 鲨烯环氧酶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9N2亚型AIV福建分离株血凝素蛋白的特征

中国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已在多个国家多种禽类中检测到,由于H9N2亚型AIV的低致病力特征,导致其在疫病防控中不被重视,目前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进化和流行。为明确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福建分离株血凝素基因编码蛋白的特征,丰富福建省H9N2亚型AIV分子流行病学信息。本研究通过选取NCBI数据库流感病毒资源库(influenza virus resource)中所有28株H9N2亚型AIV血凝素基因编码蛋白(仅选择有完整ORF毒株),其中鸡源22株和鸭源6株,通过分析其左侧结合域、右侧结合域和血凝素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特征,并通过和H9N2亚型AIV代表株来绘制相互之间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28株H9N2亚型AIV福建株相互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0.5%~99.5%之间。从血凝素蛋白切割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特征来看,所有H9N2亚型AIV血凝素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非连续碱性氨基酸。血凝素蛋白切割位点为PARSSR↓GLF的毒株均处于H9N2亚型AIV的H9.4分支上H9 Y280分支的下部(H9.4.0分支、H9.4.1分支和H9.4.2分支),而血凝素蛋白切割位点为PSRSSR↓GLF的毒株均处于H9N2亚型AIV的H9.4分支上H9 Y280分支的上部(H9.4.3分支、H9.4.4分支、H9.4.5分支和H9.4.6分支),提示我们可根据H9N2亚型AIV血凝素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特征,将我国H9N2亚型AIV分为2个大的基因亚群。对226位氨基酸位点研究发现,除5株鸭源H9N2亚型AIV早期分离株(A/Muscovy duck/Fujian/CL/1997、A/duck/Fujian/MH/2003、A/duck/Fujian/FQ107/2007、A/duck/Fujian/T7/2007和A/duck/Fujian/T14/2007)此处为Q,其他所有毒株均为L。该结果说明,鸡源H9N2亚型AIV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可直接获得和人源受体结合位点能力,具有直接跨种感染的潜力。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福建地区H9N2亚型AIV基因亚群复杂,应加强对该区域H9N2亚型AI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关键词: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 福建 遗传进化 分子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