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佳’杨梅的果实品质形成规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杨梅Myrica rubra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早佳’‘Zaojia’和‘荸荠种’‘Biqizhong’2个杨梅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果实的单果质量、可食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有机酸、维生素C质量分数和在成熟过程中糖和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早佳’杨梅单果质量高于‘荸荠种’杨梅,可食率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总酸质量分数相近。随着果实成熟,2个品种杨梅的总糖质量分数在果实成熟中后期均快速上升,总酸质量分数在果实成熟期都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下降的趋势,而2个品种维生素C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不相一致。成熟果实的品质指标表明:‘早佳’杨梅柠檬酸质量分数占总酸质量分数的92.0%,草酸质量分数最低,仅占4.0%,因此‘早佳’杨梅属于柠檬酸型水果。‘早佳’杨梅商品经济价值优于‘荸荠种’杨梅,成熟期早,完全成熟的‘早佳’杨梅果实中的总糖、葡萄糖和果糖质量分数均高于‘荸荠种’杨梅,完全成熟的‘早佳’杨梅中葡萄糖、果糖质量分数比‘荸荠种’杨梅高28.0%和51.2%,总酸质量分数接近,糖酸比相对较高。


从浙江蚕区桑园发生桑黄化型萎缩病植株分离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浙江省蚕区的桑园内采集表现桑黄化型萎缩病症状的植株叶片,并提取叶脉总DNA,通过巢式PCR和常规PCR方法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分离物(MYD-ZJ)的16S r DNA、延伸因子基因tuf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p进行扩增及克隆,分别得到大小为1 239 bp、842 bp和1 240 bp的序列。对这些基因片段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MYD-ZJ的16S r DNA序列与来自山东、安徽等省感病桑树分离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98%,在进化树中位于同一进化支;MYD-ZJ的tuf基因序列与来自山东省的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89%~100%,并与该同源序列以及同样来自山东省的枣疯病植原体、苦楝丛枝病植原体等聚为一支;MYD-ZJ的rp基因序列与来自山东省、安徽省的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的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100%,在进化树中位于同一进化支。研究结果明确了MYD-ZJ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的16SrⅠ-B亚组、tufⅠ-B亚组及rpⅠ-B亚组。
关键词: 桑黄化型萎缩病植原体 16S r DNA序列 延伸因子基因 核糖体蛋白基因 系统进化树


4种杀菌剂对浙江省不同地区的草莓灰霉病敏感性比较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4种供试杀菌剂对浙江省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敏感性比较。[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结果]6个地区的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值范围为6.6510~11.5479 mg/L,异菌脲的EC_(50)值范围为3.9502~60.4567 mg/L,嘧霉胺的EC50值范围为1.4992~6.3579 mg/L,四氟醚唑的EC_(50)值范围为12.3805~14.2741 mg/L。[结论]浙江省不同地区的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对供试杀菌剂敏感度次序依次为异菌脲>四氟醚唑>吡唑醚菌酯>嘧霉胺。


桑树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盐害是威胁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和种植耐盐作物品系是进行盐地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RACE方法,从特优1#桑品种克隆获得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aNHX)的全长cDNA(2 016 bp),编码蛋白预测分子量59.28 ku,等电点6.67,含保守位点(~(82)LFFIYLLPPI~(91))。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MaNHX基因导入拟南芥中,结果表明,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MaNHX能明显提高拟南芥对盐胁迫的耐受性。转基因植株NaCl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更高、抗氧化活性增强,MDA含量下降。结果证实,异源表达MaNHX转基因拟南芥可以通过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减少膜损伤和透性伤害等机制应对盐胁迫。该研究可为桑树的抗盐品种培育提供候选参考基因。
关键词: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 盐胁迫 桑树 转基因


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肥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源,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肥还田后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其相关的研究方法包括尼龙网袋法、同位素标记法、红外光谱法以及13C核磁共振法等。绿肥的腐解及碳、氮和钾的释放过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而磷和中微量元素的释放过程与上述规律不完全一致。增加绿肥中养分含量、提高温度均有利于绿肥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施肥、耕作等田间管理措施也会影响绿肥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未来可同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揭示绿肥腐解以及养分在土壤-植物系统间分配的规律,筛选适合当地的绿肥种类以及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


枇杷属植物落黄叶片颜色遗传多样性分析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发现枇杷属(Eriobotrya)植物种质落黄叶片有红褐色、金黄色、紫红色等24种代表性色泽。通过便携式色差仪观测枇杷属10个种176份种质落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色泽参数,探讨落黄叶片颜色的遗传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枇杷属植物落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色泽参数L、a、b值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变幅为8.65%~185.30%,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说明落黄叶片色泽变异多样;(2)不同种质类群间和不同来源地类群间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均较明显,呈现出栽培驯化程度越高,落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b值变异系数越小和a值变异系数越大的趋势;云南、贵州、福建地区的类群多样性指数较高;(3)系统聚类将落黄叶片正面色泽划分成12组,背面分成10组,且各组内所包含的枇杷种质类型差异大;(4)L值、b值对落黄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系统聚类分析贡献率均较大,落黄叶片正面L值与背面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5)落黄叶片颜色的遗传多样性可作为枇杷属植物形态学特征描述的补充,为枇杷属植物的鉴别和利用提供新的参考,对枇杷分类研究具有潜在价值。


《浙江农业学报》2013—2015年网络传播分析——以中国知网数据为例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浙江农业学报》为研究对象,对其2013—2015年间在中国知网平台上的网络传播情况,从网络总传播量、网络传播用户的地域分布、用户单位分布、传播内容的学科分布、访问频次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期刊发展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浙江农业学报》2013—2015年间在中国知网平台上的网络下载量和浏览量稳步提升。从传播用户的地域分布来看,遍及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深入亚洲2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传播范围不断拓展,海外影响力有所增强。用户单位主要集中在农业高等院校。传播内容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保护、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及畜牧与动物医学。单篇文献下载频次和浏览频次以10~50次为主。


花叶性状在油菜杂交种纯度控制中的应用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将花叶性状转入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中用于控制杂交种的纯度,在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不育株与花叶型油菜品系羽叶87的杂交后代中,利用2个与育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两型系和临保系基因型单株,获得具有花叶性状的两型系和临保系。结果表明,可通过F_2世代选育法、系谱法和回交法3种途径选育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在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的繁殖以及花叶全不育系的配制过程中,可通过去除非花叶杂株来确保纯度。因此,花叶性状作为一个理想的形态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菜的杂种生产来控制种子的纯度。本研究结果为杂交种的纯度控制提供了一条简捷且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形态标记 花叶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杂种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