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二化螟不同寄主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对上述结构的超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为研究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二化螟两种群梗节具2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上唇具6对刺形感器;上颚切齿叶具7个端齿,基外侧具2个刺形感器;轴节和茎节各具1个刺形感器;外颚叶具3个锥形感器、2个刺形感器和2个栓锥感器;下颚须侧缘具1个指形感器;下唇须端部有1个刺形感器。两种群间鞭节和下颚须感器数目存在差异:茭白种群鞭节具1个栓锥感器和2个锥形感器,水稻种群则具1个栓锥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茭白种群下颚须具5个锥形感器和3个柱形感器,而水稻种群具4个锥形感器和4个柱形感器。在感器长度上,茭白种群部分龄期幼虫的部分刺形感器(分布于梗节、轴节、茎节)、锥形感器(分布于梗节、下颚须、外颚叶)、栓锥感器(分布于鞭节、外颚叶)显著长于水稻种群的相应感器。茭白种群(1~5龄)的部分柱形感器(分布于下颚须)、3~5龄幼虫部分刺形感器(分布于外颚叶)显著短于水稻种群的相应感器。

关键词: 二化螟 口器 触角 感器 超微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引诱试验及其在种间互作中的作用

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intonsa雄成虫均可以释放聚集信息素,且对雌雄虫均具有吸引作用。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相同,为(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但两种主要成分的比例差异很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这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及其在两种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田间色板引诱试验,分别测定了上述两种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对两种蓟马雌虫的田间最佳引诱剂量和比例;通过养虫笼选择性试验分析了这两种聚集信息素最佳配比在两种蓟马种间互作中的作用。【结果】田间色板引诱试验结果显示,当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剂量为10 000 ng,(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比例为1∶8时,对西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当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剂量为5 000 ng,(R)-lavandulyl acetate和neryl(S)-2-methylbutanoate的比例为1∶4时,对花蓟马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分别针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聚集信息素组分最佳配比对同种具有吸引作用,对异种不具有吸引作用,说明这两个近缘种的聚集信息素具有种间特异性。【结论】两种蓟马通过聚集信息素组分比例调节的种间特异性可能是两种蓟马种群分化的重要机制;聚集信息素种间特异性是降低两种蓟马种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深入理解两种蓟马信息素特异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对利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蓟马种群监测和害虫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西花蓟马 花蓟马 聚集信息素 剂量 配比 种间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直流电场与添加剂强化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

土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交换直流电场(电压梯度1.0 V cm-1、通电时间6 h d-1)和添加剂(15 g kg-1猪粪堆肥、10 g kg-1腐殖酸肥或5 mmol kg-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对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直流电场和添加剂均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促进东南景天对镉的吸收转运。在电场作用下,东南景天地上部镉含量提高26.6%~47.5%;在添加剂(猪粪堆肥、腐殖酸肥、EDTA)作用下,东南景天地上部镉含量分别提高22.9%~33.1%、14.3%~29.4%和6.1%~12.0%。双向切换电场方向能有效控制土壤pH的剧烈变化,施加直流电场对东南景天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加15 g kg-1猪粪堆肥和10 g kg-1腐殖酸肥显著提高东南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增幅分别为40.3%~43.7%和16.3%~18.2%,但是,添加5 mmol kg-1EDTA却显著抑制东南景天的生长,东南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减少7.3%~7.5%。综合东南景天地上部镉含量和生物量,在猪粪堆肥―交换直流电场和腐殖酸肥―交换直流电场的联合作用下,东南景天地上部镉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35%和100%,因此,猪粪堆肥和腐殖酸肥联合交换直流电场可显著促进东南景天对镉的吸收积累,提高东南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率。

关键词: 植物修复 电动修复 东南景天 有机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螟赤眼蜂蛹期接触农药对其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是稻田中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期寄生型天敌,为了规范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农药的安全使用,利用卵卡浸渍法处理蛹期稻螟赤眼蜂,通过稻螟赤眼蜂室内飞行装置和单雌寄生法评估了蛹期5种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农药井冈霉素、三唑酮、吡蚜酮、印楝素、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成蜂搜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搜寻能力结果显示,在毒死蜱处理后稻螟赤眼蜂失去搜寻能力,三唑酮、吡蚜酮和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行为无影响,但井冈霉素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飞行蜂比例为48.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的74.7%。寄生能力结果显示,毒死蜱处理对稻螟赤眼蜂高毒,能使稻螟赤眼蜂失去寄生能力;印楝素处理对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力分别为22.2、25.3和24.7,显著低于对照的27.4、31.1和29.6,但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作用。表明印楝素对稻螟赤眼蜂安全,可以推广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的搜索能力(仅井冈霉素)和寄生能力有显著的削弱作用,应谨慎使用;毒死蜱对稻螟赤眼蜂高毒,在稻螟赤眼蜂放蜂期应该禁用。

关键词: 水稻 农药 稻螟赤眼蜂 天敌行为 寄生力 羽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籽和鱼油对蛋鸡蛋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亚麻籽和鱼油对蛋鸡蛋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肝脏脂肪酸组成及其合成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28周龄海兰褐壳蛋鸡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亚麻籽、10%亚麻籽+5%鱼油和5%鱼油。饲养21 d后连续收集7 d鸡蛋,然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鸡屠宰取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亚麻籽和鱼油均显著增加蛋黄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其中单独添加鱼油的蛋黄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最高;2)试验组肝脏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3)单独添加鱼油显著降低肝脏脂肪酸延长酶1、脂肪酸延长酶2和去饱和酶(脂肪酸去饱和酶1、脂肪酸去饱和酶2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基因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见,蛋鸡饲粮中单独添加亚麻籽或鱼油可以富集蛋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沉积;添加亚麻籽促进肝脏α-亚麻酸转化生成DHA过程,表现为上调脂肪酸延长酶和去饱和酶基因表达,添加鱼油显示相反结果。

关键词: 亚麻籽 鱼油 n-3不饱和脂肪酸 DHA 蛋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溴嘧氯草醚残留及其在土壤中降解特性的研究

分析化学 2017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土壤、沉积物和水中溴嘧氯草醚残留量的方法,研究了溴嘧氯草醚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样品经乙腈提取后,以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梯度洗脱程序、BEH C_(18)色谱分离柱、应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溴嘧氯草醚。对0.005、0.05和2.0 mg/kg添加浓度样品进行回收实验,溴嘧氯草醚在土壤、沉积物和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7%~106%,变异系数为2.8%~8.0%。溴嘧氯草醚在0.5~20μg/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9,溴嘧氯草醚在土壤(沉积物)和水中的定量限分别为0.2μg/kg和0.2μg/L。应用建立的溴嘧氯草醚残留分析方法检测了土壤降解样品,结果表明,溴嘧氯草醚在3种不同土壤中好氧降解的半衰期为1.72~28.2 d,厌氧降解的半衰期为2.93~31.4 d;在同一种土壤样品中,好氧条件下溴嘧氯草醚降解快于厌氧条件;土壤中溴嘧氯草醚降解的快慢与土壤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质地有关。

关键词: 溴嘧氯草醚 残留 土壤降解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霉变是导致蓝莓采后损失、货架期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确定蓝莓贮藏期的主要致腐病原真菌,对浙江省杭州市安吉县蓝莓产区发病果实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株病原真菌(LMA、LMB、LMC1、LMC2和LMC3)。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B.cinerea、T.viridescens、P.cecidicola、P.polonicum和P.expansum。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5株病原菌适宜生长条件为:蓝莓汁-葡萄糖培养基,25~30℃;菌株LMA、LMC1和LMC2的最适碳源为果糖,菌株LMB和菌株LMC3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和可溶性淀粉;菌株LMA、LMC1和LMC2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菌株LMB和LMC3的最适氮源为酵母浸出粉。光照对菌株LMA、LMC1和LMC2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影响,而对菌株LMB和LMC3影响较小。

关键词: 蓝莓 采后病害 分离鉴定 rDNA-ITS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臭氧气体浓度(2.14,4.28,6.42,8.56 mg/m~3)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蓝莓采后保鲜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0℃贮藏条件下,臭氧气体处理能够延缓蓝莓果实腐烂,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同时抑制了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的下降,并保持较高的花色苷含量;臭氧处理还能较好地保持蓝莓果实中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4.28 mg/m~3浓度处理有利于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

关键词: 蓝莓 臭氧 贮藏品质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生态适应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生境,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并观察了稻虱缨小蜂对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IR36水稻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幼虫的发育历期随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成虫寿命则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缩短,经20%PEG6000处理7 d后雌蜂寿命最短,在TN1和IR36水稻上分别为25.1 h和25.4 h;经20%PEG6000胁迫处理7 d后,在TN1、IR36水稻上稻虱缨小蜂的平均卵寄生量最低,分别为10.9粒和8.1粒。与20%PEG6000处理相比,稻虱缨小蜂对未经干旱胁迫处理水稻上的褐飞虱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研究表明,模拟干旱胁迫能降低稻虱缨小蜂生态适应性,且降低对褐飞虱卵的寄生力和选择性。

关键词: 模拟干旱胁迫 稻虱缨小蜂 生态适应性 选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研究(英文)

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形态及超微结构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蝉次目蝉总科和沫蝉总科这两个近缘类群的马氏管形态和功能分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 Distant和鞘翅圆沫蝉Lepyronia coleoptrata(Linnaeus)成虫马氏管的整体形态构造和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整体形态构造方面,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在滤室外的部分均分化为4个区段:过渡区、基部区、端部区和末端区。合哑蝉马氏管末端区附着于回肠并被结缔组织包裹,最末端两两愈合为一体;鞘翅圆沫蝉的末端区不愈合,最末端膨大成棒状并贴附于直肠。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这两种蝉次目昆虫的马氏管管壁细胞均具有基膜内褶和微绒毛。合哑蝉马氏管基部区管壁细胞含有分泌囊泡、分泌颗粒、内质网和矿物质颗粒。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基部区管壁细胞包含大量分泌囊泡,端部区细胞中的卵形囊泡与基膜愈合。马氏管中的微生物形态表明,合哑蝉马氏管的基部区、端部区中的微生物可能为共生细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的过渡区中微生物可能为病原菌。【结论】合哑蝉和鞘翅圆沫蝉马氏管在形态构造和超微结构方面的异同,一方面为蝉总科和沫蝉总科的姊妹群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另一方面也为其马氏管的排泄及分泌功能分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相关微生物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共生菌与蝉次目昆虫的协同进化,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该类害虫的防治提供了信息。

关键词: 头喙亚目 合哑蝉 鞘翅圆沫蝉 排泄系统 共生细菌 透射电镜 光学显微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