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解冻方式对速冻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速冻蓝莓解冻时间、营养品质和活性成分等指标,研究低温、常温、水浴、微波和超声波5种解冻方式对速冻蓝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解冻方法解冻时间差异显著(p<0.05),微波解冻<超声波解冻<水浴解冻<常温解冻<低温解冻;微波解冻后的蓝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硬度保持最好、汁液流失率最低;微波解冻能较好的保持蓝莓花色苷、VC和总酚含量,对蓝莓活性成分破坏较小。综合比较分析,微波解冻是一种适合速冻蓝莓解冻的有效方法。


ClO_2处理和包装方法对鲜核桃仁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疆核桃鲜果仁营养丰富,口感爽脆,然而极易褐变和腐烂,使其销售和贮藏存在瓶颈问题。为探讨安全、高效的核桃仁保鲜藏新方法,本文以新疆主产核桃品种"温185"薄皮核桃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质量浓度(40 mg/L和80 mg/L)二氧化氯处理结合不同包装方法 (铝箔热封和铝箔真空包装)对新疆核桃仁保藏的效果,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和脂肪抗氧化相关酶活的调控过程。结果表明:真空包装结合低浓度二氧化氯的处理方法可抑制鲜核桃仁的腐烂发生和呼吸强度,延缓褐变,有效保持贮藏期核桃仁的质量。通过营养物质的变化分析,蛋白质和糖分分解消耗显著降低,同时延缓酸价和过氧化值上升,显著降低核桃的主要有益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作用。其脂肪氧化相关的酶活(SOD酶和CAT酶)峰值被推迟10 d,有效降低了LOX酶活性,从而抑制自由基、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产生,以此阐述鲜核桃仁品质保持的酶活调控途径。


生物/化学同步聚合法制备纤维蛋白纳米复合物及传感研究
《分析科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有效提高生物分子包埋率为目的,基于生物/化学同步聚合的新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纤维蛋白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物,并研究了该复合物修饰电极的传感性能。该方法在凝血仿生聚合的同时,采用NaAuCl4作为氧化剂化学氧化聚合生成聚多巴胺(PDA),在PDA膜内原位合成纳米金(AuNPs),同时在PDA-纤维蛋白凝胶生长时包埋葡萄糖氧化酶(GOx)。生物/化学同步聚合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该纳米复合物引入了AuNPs的优异性质,有效提升了GOx的包埋量,所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葡萄糖的检测灵敏度高达117μA/(cm2·mmol/L),检测限为57nmol/L。


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是挑选合作伙伴和建立供应链联盟的基础,科学的合作伙伴选择体系有助于从源头控制食品质量安全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了确定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分析了当前农产品市场特点并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合作伙伴的质量、履约能力和合作双方的互补性是农业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最重要的3个指标。
关键词: 农产品 供应链联盟 合作伙伴 层次分析法 指标权重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籽粒颜色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传统观点认为黄籽油菜由于降低了纤维素含量从而提高了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但在不同的研究中,黄籽与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环境因素对其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获得的一个单基因黄籽突变材料的基础上,从同一个单株上分离出黄籽油菜和褐籽油菜,从而最大可能地降低了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同一单株来源的黄籽和褐籽油菜含油量和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发现黄籽突变不影响含油量,但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电子显微观测显示黄籽种皮内层细胞壁显著变薄,推测该因素导致饼粕中纤维素含量降低从而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同时水解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苯丙氨酸在黄籽中提升幅度最大,暗示苯丙氨酸代谢与该黄籽突变基因功能有关,定量PCR结果也显示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β-葡聚糖水解酶基因和种皮色素合成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与该黄籽突变有关,与TT基因无关。推测原用于种皮色素合成的苯丙氨酸和丙氨酸黄籽突变后改用于蛋白质合成,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和细胞壁成分的降低大致相抵,因此含油量无显著变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油菜饼粕赖氨酸含量很高,黄籽油菜赖氨酸含量更高,适合作为谷物饲料的赖氨酸添加来源。


枇杷脱水素基因EjDHN5抗低温胁迫功能研究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脱水素基因(Ej DHN5)在枇杷抗低温胁迫中的功能,将其在烟草中进行过量表达,其中表达水平比较高的两个株系L24和L26被用来进行功能研究。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苗分别用0、2、4和8μmol·L~(-1)的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自由基发生剂)处理并进行光照培养,结果显示,4和8μmol·L~(-1)甲基紫精处理使野生型烟草苗存活率分别下降到73.6%和56.9%,光系统Ⅱ(PSⅡ)活性显著降低,而转基因苗的存活率仍维持在100%,PSⅡ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型。对六叶期烟草的叶盘进行甲基紫精处理,野生型烟草叶盘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转基因株系,而活性氧含量和MDA含量明显高于转基因株系。对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苗进行低温处理,转基因株系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野生型,活性氧含量低于野生型,膜质过氧化程度轻于野生型。这些结果表明,过量表达EjDHN5能提高烟草的抗氧化胁迫和抗低温胁迫能力,推测EjDHN5在提高枇杷抗低温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其能提高抗氧化胁迫能力有关。
关键词: 枇杷 EjDHN5 转基因 烟草 氧化胁迫 甲基紫精 低温胁迫


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农药是有效控制病虫草危害、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了许多弊端,如"3R"问题(抗药性、残留和害虫再猖獗)等。本文分别从减少虫源基数、降低害虫种群发展速度、提高农田环境对害虫的控制能力、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应急性化学防治技术等5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目的在于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能力,建立健康的稻田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状况。各地可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和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等,因地制宜地组建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开展示范区建设和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扩大技术推广应用的规模,达到减药控害的目标。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复制酶基因在病株体内的表达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 mosaic virus,CWMV)是引起我国小麦花叶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其基因组由2条单链正义RNA片段(RNA1-2)组成。本研究根据发表的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了CWMV复制酶基因的部分片段(nt102~1101),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然后导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pLysS中诱导表达。重组的复制酶蛋白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用于病株体内CWMV复制酶蛋白的检测。检测分析显示在病株体内,CWMV基因组RNA1可直接充当其复制酶基因的mRNA;在感染的细胞中,其复制酶组分主要是RNA1 ORF1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153 kDa,且特异性地定位于膜结构上。


铬耐性菌对土壤中六价铬的还原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7种全国性典型土壤(黄壤、红壤、石灰性紫色土、青紫泥、黑土、砖红壤和潮土),研究微生物群落对铬胁迫的响应以及土著铬耐性菌对土壤中六价铬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在重金属铬的胁迫作用下,铬耐性菌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在黄壤、红壤、石灰性紫色土、青紫泥、黑土、砖红壤和潮土中丰度依次为75.2%、89.9%、77.3%、65.3%、72.8%、65.4%、92.8%,并在六价铬还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种土壤中微生物对六价铬还原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0%、20.6%、34.9%、21.9%、21.7%、22.0%.微生物对六价铬还原的贡献率主要受土壤中亚铁含量和颗粒组成影响.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技术鉴定了这7种土壤中铬耐性菌的种类,主要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埃希氏菌(Escherichia sp.)、异常球菌(Deinococcus sp.)、小单胞菌(Micromonospora sp.)、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sp.)、马赛菌(Massilia sp.)、酸杆菌(Acidobacterium sp.)、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sp.)、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sp.)和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结果显示: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4.47μg a.i.·蜂~(-1)、>11.2μg a.i.·蜂~(-1)和0.0601μg a.i.·蜂~(-1),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11.0μg a.i.·蜂~(-1)、>13.9μg a.i.·蜂~(-1)和0.643μg a.i.·蜂~(-1)。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毒性等级划分标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低毒和高毒。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存在中等风险(HQ值为1 622),20%啶虫脒SP和10%氟啶虫酰胺WG对蜜蜂的风险为低风险,其HQ值分别为40.3和<6.70。因此,草莓生产中可优先选用10%氟啶虫酰胺WG来防治蚜虫,20%啶虫脒SP次之。而使用22%氟啶虫胺腈SC时,应注意采取措施降低其对蜜蜂的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关键词: 啶虫脒 氟啶虫酰胺 氟啶虫胺腈 蜜蜂 急性毒性 风险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