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48条记录
草莓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现状,摸清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草莓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系统比较了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等国际组织及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草莓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全面分析了中国草莓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中国草莓质量安全标准存在与国际接轨不足、与生产用药不符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建议积极跟踪国际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动态,参与国际农药残留标准的制订及修订研究,并尽快完善中国草莓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和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研究,提高农药检测技术和草莓用药技术水平,以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为草莓质量安全监管、生产指导和出口贸易提供支持。

关键词: 草莓 农药 最大残留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擎天凤梨花色素合成关键基因CHS、F3'H和DFR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擎天凤梨‘Ostsra’是一种观赏红色苞片为主的高档盆栽花卉。一般认为植物苞片的呈色物质除叶绿素外多来源于花色素,而CHS、F3'H和DFR是在花色素的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本研究采用采用简并引物及同源克隆法获得了881 bp的CHS基因,编码276个氨基酸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X364270;采用cDNA全长文库构建、EST批量测序及目标单克隆序列测通法,获得了F3'H和DFR基因。F3'H基因长1 176 bp,可编码325个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X364271;DFR基因长1 209 bp,可编码167个氨基酸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X364272。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HS、F3'H和DFR在‘Ostsra’苞片呈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苞片变色过程中(绿苞-半红苞-全红苞)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即随着苞片颜色的变深,3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全红状态时,表达量最高,而作为对照的绿叶,表达水平都是最低的。

关键词: 擎天凤梨 查儿酮合成酶基因 黄烷酮3-beta-羟化酶基因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三地区冷鲜鸡中大肠埃希菌耐药谱测定及MLST分子分型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肠埃希菌是食品中普遍污染的条件致病菌,其耐药性非常严重,耐药基因具有极大的传播风险。为了解浙江省地区禽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特点及分布规律,试验从浙江省3个地区市售冷鲜鸡中分离了59株大肠埃希菌并测定了耐药谱,发现有24种耐药谱,显示了分离株耐药类型的多样性。同时对分离株进行了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子分型,获得38个已知ST型,并发现2个新的ST型。在此基础上,针对7个看家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离株显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该试验结果可为浙江省禽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评价和溯源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细菌耐药性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系统发育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粉与亚硝酸钠复合对中式香肠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甜菜粉对中式香肠品质的影响,以期达到替代或部分替代亚硝酸钠目的。采用甜菜粉(0、0.5%、1.0%)与亚硝酸钠(0、50、100 mg/kg)正交组合添加于中式香肠中,分别于第2、7、14 d测定亚硝酸盐残留量、色泽(L*、a*、b*)、亚硝基肌红蛋白(NOMb)含量、脂质氧化(TBARS)、质构(TPA)及酸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各甜菜粉添加组的亚硝酸盐残留量显著低于100 mg/kg亚硝酸钠添加组的和国标规定(p<0.05);0.5%甜菜粉复合50 mg/kg亚硝酸钠添加组的a*值显著大于1.0%甜菜粉复合50 mg/kg亚硝酸钠添加组的(p<0.05);在第7、14 d,0.5%甜菜粉与50 mg/kg亚硝酸钠复合添加组的NOMb含量显著低于1.0%甜菜粉复合50 mg/kg亚硝酸钠添加组的(p<0.05);在第14 d,0.5%甜菜粉复合50 mg/kg亚硝酸钠组的TBARS值显著小于1.0%甜菜粉复合50 mg/kg亚硝酸钠组(p<0.05);但添加甜菜粉对中式香肠的质构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亚硝酸盐残留量、色泽、NOMb、TBARS等指标,最优的组合为0.5%甜菜粉与50 mg/kg亚硝酸钠复合组。由此可见:甜菜粉可以替代部分亚硝酸钠添加于中式香肠中。

关键词: 甜菜粉 中式香肠 亚硝酸钠 亚硝酸盐残留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水稻小热休克蛋白的异源表达及寡聚特性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前期研究中,本实验室已克隆了一个水稻小热休克蛋白基因(OsSHSP17.6),并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热激和病毒侵染调控,表明该蛋白可能在逆境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OsSHSP17.6的特性。【方法】在本研究中,进一步将该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并导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pLysS诱导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了该重组蛋白,进一步用于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异源表达的重组OsSHSP17.6能减轻IPTG对宿主菌的毒害。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纯化的重组OsSHSP17.6蛋白在体外能形成同源二聚体和寡聚体。【结论】这些结果支持OsSHSP17.6是一个有功能的分子伴侣蛋白并表明该蛋白可能通过形成同源寡聚体的方式参与逆境胁迫反应,这为进一步明确OsSHSP17.6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热休克蛋白 异源表达 寡聚化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兔大型艾美尔球虫四川株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调查兔大型艾美尔球虫四川株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方法】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分离到的大型艾美尔球虫四川株进行了动物感染试验。【结果】5×10~3和5×10~4个卵囊组的SPF兔在接种后第4~9天,出现轻微的食欲减少症状;5×10~5组在接种后第6~8天持续中度腹泻,第8天体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但均无死亡现象。感染剂量为5×10~3时卵囊产量最多,为2.31×10~8;免疫原性实验中,7×10~5个卵囊攻毒后,5×10~3卵囊免疫组卵囊排出最少,为6.28×10~4,各组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型艾美尔球虫四川株致病性较弱,但免疫原性良好,可作为兔球虫疫苗的备选组分。

关键词: 大型艾美尔球虫 致病性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杨梅病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清浙江省杨梅主要病虫害种类与发生危害情况,为杨梅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杨梅主产区采用系统普查与定点监测、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杨梅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杨梅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绿色防控技术。【结果】浙江省杨梅常见害虫有69种,隶属5目29科,常见病害有22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5种,细菌性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5种和根结线虫病1种;以杨梅介壳虫、果蝇、卷叶蛾、尺蠖、粉虱、蚜虫和褐斑病、癌肿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梢枯病等12种病虫为杨梅主要病虫害。在杨梅采收前25和45 d挂防虫网,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达98.71%和99.19%;在杨梅采收前20、30和45 d喷施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0倍液,对杨梅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17%、95.63%和93.72%;在杨梅采收前15 d喷施20%松脂酸钠可溶粉剂200倍液,对杨梅介壳虫的防治效果达97.42%;试验筛选出对杨梅果蝇和介壳虫防治效果好且使用安全的生物农药乙基多杀菌素和松脂酸钠。【结论】在杨梅生产上应采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种植优良品种、冬季清园为主的农业防治,防虫网覆盖技术为主的物理防治,登记药剂科学合理使用和保护利用天敌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杨梅病虫害的发生。

关键词: 杨梅 病虫害种类 发生规律 绿色防控技术 浙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小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热激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分子伴侣,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在植物中,小热激蛋白是含量最丰富、分布最为广泛的热激蛋白。植物小热激蛋白具有的保守ACD结构域和可变的两端序列区域,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多个重要进程,能够响应高温、干旱、低温、病原菌等生物、非生物胁迫。进化分析发现小热激蛋白不同的基因亚族可能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过程,基因重复、序列趋异以及基因转换等是这些基因家族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进化动力。本综述主要总结了植物小热激蛋白种类分布、结构功能、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起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小热激蛋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小热激蛋白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热激蛋白 分子伴侣 表达调控 起源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铁蛋白基因Fth1的克隆及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构建编码大鼠铁蛋白重链多肽1(ferritin heavy chain 1,Fth1)的慢病毒,并检测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中的表达。PCR扩增大鼠Fth1基因,克隆至p Lenti-GFP-C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慢病毒,感染RMSC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GFP荧光情况,Western blot检测Fth1的表达情况,WST-1试剂检测Fth1慢病毒感染组(RMSC-Fth1)和空载体组(RMSC-GFP)的细胞增殖活性。DNA测序结果表明,p Lenti-GFP-C-Fth1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慢病毒感染RMSC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绿色荧光,表明感染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裂解液中可检测到特异的Fth1表达条带。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空载体组相比,过表达Fth1并不影响RMSC细胞生长。成功构建并包装携带大鼠Fth1基因的慢病毒,其能够成功感染RMSC细胞并表达Fth1蛋白,且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Fth1 磁共振报告基因 慢病毒载体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Pigm基因改良粳稻保持系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改良粳稻保持系浙04B的稻瘟病抗性,以含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粳稻材料MP3为供体亲本,浙04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浙04B中,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7个多态性SSR标记检测近等基因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获得了23份背景回复率>0.80的近等基因系。选用4个浙江省稻瘟病优势菌株Zj-5、Zj-8、13-37和13-41人工接种鉴定,23份近等基因系均表现为抗穗颈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23份近等基因系叶瘟为0级,穗瘟均为1级,表现为抗穗瘟,表明近等基因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对10项农艺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导入Pigm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剑叶变短,千粒重增加,生育期延迟,株高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总体减少。本研究结果为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提供了材料,同时为Pigm基因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Pigm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