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鸡肉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药敏性及部分耐药基因研究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432株分离于陕西省杨凌及周边城市零售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药敏性及其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性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按照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使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确定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432株沙门氏菌中除36株血清型未定外,其余396株沙门氏菌共涵盖37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检出率17.93%)、汤普森沙门氏菌(Salmonella thompsons,检出率12.88%)、埃森沙门氏菌(Salmonella essen,检出率8.84%)和婴儿沙门氏菌(Salmonellainfants,检出率6.57%)等血清型比较常见。沙门氏菌对磺胺异噁唑(耐药率89.81%)耐药最为普遍,对磺胺甲噁唑、萘啶酮酸、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aac(6’)-Ib-cr基因检出率(16.67%)最高,qnr B、qnr S和qnr A的检出率分别为10.19%、6.71%和1.62%,且该4种基因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分布不同。菌株携带qnr和aac(6’)-Ib-cr基因越多,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协同耐药性越强。结论:陕西省杨凌及周边城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种类繁多,耐药比较普遍。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血清型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耐药基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产品中吡虫啉及其3种代谢物
《分析化学 》 201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蜂蜜和蜂花粉中吡虫啉及其代谢物吡虫啉烯烃、吡虫啉脲、6-氯烟酸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在Qu ECh ERS方法基础上,针对目标物化学性质和样品杂质情况,对提取溶液的p H值、提取次数、净化材料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以5%甲酸-乙腈溶液提取两次,无水Mg SO_4、NaCl盐析分层,提取液经增强型脂类去除材料(EMR)净化,以LC-MS/MS进行测定,基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蜂蜜和蜂花粉中吡虫啉、吡虫啉烯烃、吡虫啉脲、6-氯烟酸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6.0%~111.5%,相对标准偏差在1.7%~9.6%之间,检出限分别为0.20、3.50、0.40和14.00μg/kg,定量限分别为0.60、11.64、1.20和45.00μg/kg。本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蜂蜜和蜂花粉中吡虫啉及其3种代谢物的快速测定。
种植密度、氮施用量及打顶时间对棉花产量及产量因子影响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获得高产是棉花育种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棉花产量因子较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慈抗杂3号为实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A)、氮肥施用量(B)及打顶时间(C)三因素对棉花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通过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考察7个性状指标:小区籽棉产量(SY)、50铃籽棉重(50SCW),50铃皮棉重(50LW),衣份(LP),单株铃数(BN),单株节数(NN)和株高(PH),对所获数据分别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两种方法分析,以期确定打顶时间、种植密度及氮肥施用量三因素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主次关系及最优组合。结果表明,(1)氮肥施用量对SY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种植密度,最后是打顶时间,即B>A>C;获得高产的最优因素组合为氮肥施用37.5 kg/667m~2,种植密度1 400株/667 m~2,打顶时间比正常延迟10 d;(2)产量构成因素不同,对应最优因素组合亦不同,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亦不同。对于50SCW,B>C>A;对于50LW,B>A>C;对于LP,A>B>C;对于BN,A>B>C;对于NN,B>A>C;对于PH,B>C>A。(3)SY、50SCW、50LW、BN、NN和PH性状表现与氮肥施用量正相关;BN和NN性状表现与种植密度负相关;SY、NN、PH和BN性状表现和打顶时间正相关。本研究所获结果不仅为指导棉花高产种植提供参考材料,同时对长江流域棉区及相似生态棉区提高棉花经济收益奠定基础。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氮肥施用量 打顶时间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乐果及其代谢物氧乐果在不同生育期豇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生育期豇豆上施用乐果可能产生的残留风险,以40%乐果乳油按有效成分设低(540 g/hm~2)、中(600 g/hm~2)和高(900 g/hm~2)3个施药剂量,开展了苗期、结荚期2次施药和结荚期3次施药3种场景下的田间模拟试验,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成熟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C_(18)分散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结果表明:乐果和氧乐果在豇豆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乐果和氧乐果的平均回收率在77%~101%,相对标准偏差为3.1%~17%。距苗期最后一次施药后10 d,乐果在豇豆中的残留量各处理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最高为0.043 mg/kg;但其代谢物氧乐果残留量在施药后14 d,仅540 g/hm~2的处理低于其MRL值0.02 mg/kg,施药后18 d仍有检出,最高为0.013 mg/kg。于结荚期2次和3次施药条件下,豇豆中乐果的残留量分别于施药后3 d和5 d即低于其MRL值(0.5 mg/kg);而其代谢产生的氧乐果在施药后10 d仅540 g/hm~2处理在豇豆中的残留量低于其MRL值。表明乐果使用后的残留超标风险主要源于其代谢物氧乐果。因此,建议豇豆结荚期不宜施用乐果,对其在苗期施用也应严格限制。
关键词: 乐果 代谢物 氧乐果 豇豆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桑黄粗多糖和蛹虫草粗多糖协同增效诱导肺癌细胞A549 S期阻滞及凋亡的研究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细胞抑制试验研究桑黄子实体粗多糖与蛹虫草子实体粗多糖混合后的粗多糖对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为利用药用真菌开发抗肿瘤药物提供试验依据。采用MTT法检测0.8 mg/m L的桑黄粗多糖和蛹虫草粗多糖对肺癌细胞A549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48 h后的抑制率分别为32.95%、41.93%;将0.8 mg/m L桑黄粗多糖和0.8 mg/m L蛹虫草粗多糖按1∶1体积比混合的粗多糖则表现出协同增效抑制A549细胞增殖作用,抑制率可达54.71%。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试分析的结果是:0.8 mg/m L蛹虫草粗多糖可影响A549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而0.8 mg/m L桑黄粗多糖则对细胞周期无明显作用,但0.8 mg/m L混合粗多糖对A549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的影响显著增强,G0/G1期细胞比率从75.39%±2.49%降低至64.43%±2.12%(P<0.01),S期细胞比率从16.61%±0.87%升高至27.97%±2.82%(P<0.01);混合粗多糖作用48 h后,A549细胞的晚期凋亡率从正常组的1.92%±0.55%提高至20.75%±0.24%,坏死细胞率由正常组的1.88%±0.43%提高至9.64%±0.42%,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A549细胞分别用0.8mg/m L的桑黄粗多糖和蛹虫草粗多糖及其混合粗多糖处理后,细胞内周期调控相关蛋白基因Cyclin A、CDK4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下调,Cyclin D1、CDK2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凋亡相关基因Bid、Bak、Cyt-C、Caspase3的mRNA转录水平也显著上调。研究结果提示桑黄粗多糖和蛹虫草粗多糖混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抑制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作用,推测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Cyt-C释放及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关键词: 桑黄 蛹虫草 粗多糖 肺癌细胞A549 细胞周期 凋亡


不同干燥方式对杨梅果粉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杨梅果粉的水分含量、溶解性、流动性、色泽、香气成分、VC含量、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研究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微波联合干燥3种干燥方式分别对杨梅果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所得杨梅果粉水分含量(3.68%)最低,溶解性(57.68%)、流动性(34.25°)和色泽(a*值为24.48)最好,干燥后杨梅的特征香气成分损失最少,VC、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分别为103.51、122.81、144.59 mg/100 g)最高;其次是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真空干燥效果最差。综合考虑杨梅果粉的品质、干燥效率和成本,热风-微波联合干燥适宜在杨梅果粉加工产业推广应用。
关键词: 杨梅果粉 真空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微波联合干燥 品质


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DNJ)对高脂血症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利用桑树来源多羟基哌啶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生物活性功能,研究桑叶DNJ对高脂饲料诱导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调控作用机制。将自制的桑叶DNJ冻干粉按照50 mg/(kg·d)的剂量灌胃给予高脂血症模型小鼠90 d后,小鼠餐后血糖、总胆固醇(TG)浓度和胰岛素的活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的葡萄糖激酶(GK)、丙酮酸激酶(PK)活力及载脂蛋白(APO-A1、APO-B100)的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qRT-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糖脂转运代谢关键蛋白APO-A1、APO-B100、脂蛋白脂酶(LPL)、内质网脂酰辅酶A合成酶Acyl-Co A-S、甘油激酶(Gly-K)、3-磷酸甘油脱氢酶(G3PD)等的编码基因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Western blot检测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PEPCK)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对小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发现,高脂血症模型小鼠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遍布脂滴,给予桑叶DNJ治疗后,小鼠肝脏细胞的脂滴数量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示,桑叶DNJ可通过调节葡萄糖、甘油三酯代谢关键酶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糖、血脂的转运代谢,从而降低小鼠因高脂饲料诱导造成的肝脏组织损伤。
关键词: 桑叶 1-脱氧野尻霉素 高脂血症模型小鼠 脂肪肝 糖代谢 脂代谢


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幼苗的致害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扶桑绵粉蚧对植物的致害性,利用马铃薯苗作为寄主植物,通过刺探点位图谱、快速光曲线、为害分级等手段,对扶桑绵粉蚧在马铃薯苗上的取食行为、为害后马铃薯叶片的光合动力及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的致害效率进行检测并评价。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对马铃薯苗韧皮部取食的时间超过占给定时间的30%,在叶肉细胞内的尝试性取食时间高达10%;扶桑绵粉蚧为害导致马铃薯苗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高效率的为害在短时间内造成马铃薯出现黄叶、枯叶甚至枯梢等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可在低起始为害密度的情况下快速形成为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一旦发现扶桑绵粉蚧,需立即进行处理。


UPLC测定油菜、油菜籽及土壤中氯啶菌酯的残留量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了油菜、油菜籽及土壤中氯啶菌酯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振荡提取、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BEH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检测波长234 nm;进样量4μL。[结果]油菜植株在0.05、0.5 mg/kg 2个添加水平下,氯啶菌酯的平均回收率为90.0%~111.2%(RSD为2.5%~4.4%),油菜籽及土壤在0.02、0.2 mg/kg 2个添加水平下,氯啶菌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8.4%~112.3%(RSD为3.7%~6.9%)、96.0%~102.6%(RSD为8.7%~9.1%)。[结论]该方法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