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种赤眼蜂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的田间扩散能力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飞行和扩散能力是赤眼蜂能否成功在田间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室内飞行测试装置和田间赤眼蜂回收的方法,考察了以米蛾卵繁殖的4种赤眼蜂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在水稻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的起飞比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达到34℃时,飞行能力明显被抑制;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要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试验显示,稻螟赤眼蜂当日即可扩散至16 m,但有效扩散距离为8 m。稻螟赤眼蜂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是稻田释放赤眼蜂的首选,其有效扩散距离在日温19~27℃、微风的条件下为8 m,但在其他气候条件下的扩散距离还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稻螟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飞行能力 扩散


有机肥在油-稻轮作田块对油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旨在探明油菜-水稻轮作制田块油菜季单施有机肥,油菜获得最高经济产量时田块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田块两熟制土壤培肥过程中采用有机肥在油菜季一次施用多年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金华市蒋堂农业科学试验站进行,试验设:油菜、水稻不施肥对照处理(CK);油菜、水稻常规施化肥对照处理(CF);油菜施有机肥15 t/hm~2(T1)、30 t/hm~2(T2)、45 t/hm~2(T3)、60 t/hm~2(T4)、75 t/hm~2(T5),水稻均不施肥。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油菜经济产量最高,为2 300 kg/hm~2,比CK增产185%,比CF增产11.4%,油菜氮、磷、钾养分总吸收量最高,分别为87.2、34.7、146 kg/hm~2,分别比CK增加224%、427%、477%,分别比CF增加10.7%、230%、175%,以经济产量为依据,试验条件下油菜季单施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为60 t/hm~2;有机肥施用一年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有机肥用量达到60 t/hm~2后各肥力值与CK比较均达显著差异。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有机肥用量 油菜产量 养分吸收量 土壤肥力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问题与建议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内蒙古为例,基于牧户调研和遥感数据,总结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指出了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探讨了超载过牧难以控制的原因,及草原生态补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 内蒙古草原 生态环境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的14种杀虫剂残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蜂蜜中的14种杀虫剂残留,并对自制的毒死蜱-D_(10)同位素内标的适用性进行筛选。样品经乙腈提取,氨基净化柱净化后,以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为分析柱,甲醇-2mmol·L~(-1)甲酸铵溶液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中选择电喷雾正离子源和多反应监测模式。经验证毒死蜱、噻螨酮、炔螨特、蝇毒磷、倍硫磷、伏杀硫磷、甲基嘧啶磷、甲基毒死蜱可用毒死蜱-D_(10)作为内标进行定量,吡螨胺、哒螨灵、螺螨酯、乙螨唑、唑螨酯、杀螟硫磷则用基质匹配法定量。14种杀虫剂的线性范围为1.0~200μg·L~(-1),检出限(3S/N)为0.01~0.20μg·kg~(-1),测定下限(10S/N)为0.03~0.50μg·kg~(-1)。加标回收率在81.9%~12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不大于11%。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杀虫剂残留 蜂蜜 同位素内标


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研究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以山核桃为原料,采用水酶法提取油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木瓜蛋白酶用量、酶解时间、pH值、酶解温度和料液比对山核桃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并对比了压榨法、溶剂法和水酶法3种方式对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木瓜蛋白酶量0.17%,酶解时间150 min,pH值6.34,酶解温度54.43℃、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山核桃中油脂提取率为81.3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共测出12种脂肪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是4种主要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占7.6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69.1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23.29%。对比3种提油方式发现,水酶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油脂提取方法。本研究结果为水酶法提取山核桃油脂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单季晚稻区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的实践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量化肥和农药投入为特征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导致我国稻田(尤其是单季晚稻)生态系统失衡、害虫猖獗、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自2009年起,本课题组在浙江省宁波市单季晚稻区开展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稻田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害虫种群、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研究与实践。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著天敌数量;二是种植蜜源植物增强天敌控害功能;三是生物诱集减少害虫虫源基数;四是调整农药使用策略减少天敌杀伤;五是控肥降低害虫自然增长速率;六是集成简便、高效、省本生态控害技术。2013—2014年连续2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应用生态工程丰富了单季晚稻稻田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天敌种群数量,稻田生态功能得到良好修复,害虫被持续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杀虫剂的使用减少93.75%,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12.42%氮肥量的情况下水稻产量增产9.99%,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该技术体系对环境友好、简单易行,已成为国家主推技术,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白背飞虱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作为一种迁飞性害虫,不仅自身危害水稻,而且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为了研究白背飞虱与SRBSDV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酵母筛选文库,试验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白背飞虱cDNA酵母表达文库,检测分析显示,白背飞虱初级文库库容量约为1.72×10~7CFU,cDNA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500~2 000 bp,重组率约为95.8%;次级文库库容量约为1.73×10~7CFU,cDNA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400~2 000bp,重组率为100%;Y187酵母菌株的白背飞虱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库容量约5.09×10~7CFU,插入片段大小在750~2 000 bp,重组率100%,再随机挑选36个单克隆进行测序分析,所得结果与Gen Bank数据库比对显示36个克隆中含有22个不同的基因,长度在750~2 000 bp,这些分析表明,该文库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的后续筛选,为研究白背飞虱与SRBSDV之间的互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白背飞虱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 Gateway技术 酵母双杂交 cDNA文库


鸽PPARγ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特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是一种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在脂类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鸽(Columba livia)PPARγ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揭示其组织表达特征。以鸽脾脏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s,RACE)方法,克隆到PPARγ基因的cDNA序列,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基因在鸽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鸽PPARγ基因(Gen Bank No.KU166859.2)cDNA全长1 846 bp,包含1 428 bp的开放阅读框,63 bp的5'端非编码区和355 bp的3'端非编码区,共编码475个氨基酸。经预测,鸽PPARγ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由7 661个原子组成,分子式为C2436H3840N644O714S27,等电点为6.19,相对分子质量为54.438 79 k D,平均亲水性为-0.287。结构预测表明,鸽PPARγ蛋白具有2个锌指结构以及配体结合域。鸽PPARγ氨基酸序列与杜鹃(Cuculus canorus)、鸭(Anas platyrhynchos)、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es)、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火鸡(Meleagris gallopavo)、鸡(Gallus gallus)、鹌鹑(Coturnix japonica)、猪(Sus scrofa)、人(Homo sapien)、小鼠(Mus musculu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分别为97%、97%、96%、96%、96%、96%、96%、92%、91%、90%和64%。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鸟类和哺乳动物各形成一个大的分支,斑马鱼形成一个独立分支,与鸽的聚类顺序较近的物种为杜鹃和鸭,该结果与这些物种在生物学上的分类是基本一致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PARγ基因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较高表达于肾脏、肝脏、脾脏和心脏,而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本研究获得了鸽PPARγ基因的cDNA序列、分子的结构特点及组织表达特征,提示可能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有关,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PARγ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鸽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克隆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醋栗番茄耐低磷胁迫的遗传规律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野生醋栗番茄耐低磷胁迫的遗传规律,以耐低磷胁迫野生醋栗番茄和低磷胁迫敏感栽培番茄003为材料,通过杂交自交构建6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分析番茄缺磷症状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野生醋栗番茄LA722耐低磷胁迫遗传符合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相等且为负,显性效应均为正,且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于第1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的遗传以负向的加性效应为主,多基因的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1.44%、81.47%和78.35%,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环境因素为18.53%~68.56%。利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耐低磷胁迫的育种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耐低磷胁迫资源的挖掘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