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441条记录
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生物炭长期施用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按生物炭用量0、2.5、5、10、20、40 t·hm-2施用5年后的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10 t·hm-2处理最高.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土壤性质变化,进一步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表现为Chao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提高生物炭施用量对茶园土壤次要作用的真菌(LDA值<3.50)丰度的增加效果高于优势真菌(LDA值>3.50)的效果,其中被孢霉属、木霉属、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黑盘孢属的相对丰度降低.

关键词: 茶园;黄壤;生物炭;pH;真菌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农村建设的实践:"农村再生"到"地方创生"

台湾农业探索 2021

摘要:[目的/意义]"农村再生"与"地方创生"是现阶段台湾当局推进台湾农村建设的两把抓手.从多元发展角度对现阶段台湾农村建设主要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结合实践案例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目前台湾农村建设的重点及经验,可为大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农村再生"三个期程的列项比较与"地方创生"策略的阐述与解构,结合台湾农村建设中"农村再生"与"地方创生"的具体实践案例,对大陆乡村振兴发展提出几点思考.[结果/结论]通过对台湾农村建设五个具体案例的剖析,从中得出明确"公"的角色定位,发挥"私"的建设潜力;培育农村产业发展软环境,留住乡贤与后继人才;重视优质农产品牌协同,拓展合作模式与内容;创新农村产业亮点,促进区域联动;鼓励新农社群串联拓展,降低返乡从农风险成本等启示.

关键词: 农村建设;农村再生;地方创生;实践;台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获得高温高效分解茶渣的菌株。利用高温特殊生境分离方法,从废弃茶渣中分离到有分解茶渣作用的5株菌,其中Fb菌株产生的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活力均最高。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生长特性等研究,并克隆Fb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Fb属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可耐受55℃的高温。最适生长条件为:装液量30 mL、摇床转速分120 r/min、培养温度4245℃、初始p H 5.07.0、培养时间16 h、盐度1.0%6.0%。本研究首次在茶渣中分离筛选出贝莱斯芽抱杆菌,为茶渣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茶渣 贝莱斯芽孢杆菌 分离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辐热积的NFT栽培生菜生长模型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营养液膜(NFT)栽培技术栽植的生菜生长模型,以便为生菜生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在示范农场可控温玻璃温室内对一个品种的生菜开展3次重复试验,采用NFT栽培技术进行栽培,每隔1~3 d采集生菜的叶片数、株高、产量、干物质、总叶面积等指标.根据生菜对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以辐热积为驱动变量,采用Logistic曲线方程,建立生菜NFT栽培生长模型,包括单株生菜叶片数、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总叶面积等模型,所建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达0.960以上.运用不同试验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生菜叶片数、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总叶面积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基于1:1直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2、0.960、0.983、0.987、0.980、0.969、0.970,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210张、1.725 cm、7.951 g、0.256 g、0.948 g、0.045 g、159.770 cm2.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生菜营养生长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温室NFT栽培生菜生长管理、预测产量和分析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营养液膜;辐热积;生菜;营养生长模型;Logistic曲线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砂皮病综合防治技术

东南园艺 2021

摘要:对柑橘砂皮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主要诱发因素及综合防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结最佳防治适期、有效药剂,旨在为经济、安全、有效持续地控制柑橘砂皮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柑橘砂皮病 综合防治 适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昆虫病原真菌环链棒束孢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英文)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广泛应用于茶园害虫的防治。环境胁迫是影响该菌株生长、扩散和菌株毒力的不利外界因素,其中盐胁迫对环链棒束孢的生长和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0 (对照)、0.6和1.0mol/L的NaCl处理菌株,观测不同浓度NaCl对菌株表型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对3组处理做了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3组处理共拼接到37 833个转录本,得到10 441个unigenes。与对照组相比,0.6和1.0mol/L NaCl处理组共鉴定出1 074个和2 4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97个和1 201个表达上升,377个和1 211个表达下降。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参与了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代谢、核糖体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合成与降解。为了验证转录组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进一步通过qRT-PCR技术验证了 1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谱,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环链棒束孢抵抗盐胁迫的分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环链棒束孢 盐胁迫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轮作施肥模式下赤红壤肥力质量变化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摘要:本研究以南方典型赤红壤区连续5年轮作施肥定位试验点的菜田土壤为材料,定量评价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不同轮作方式下菜田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轮作周期内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多元肥力指标进行线性变换后计算土壤肥力指标的综合得分,采用欧氏距离作为不同处理肥力之间的差异大小,并对各轮作施肥处理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5年不同轮作施肥处理土壤肥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上。相同轮作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轴上分布相近,同一施肥处理下随轮作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呈现稳定变化趋势。5年轮作施肥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较高的为推荐施肥方式下的菜-菜-稻轮作。因此长期轮作下采用推荐施肥方式有利于赤红壤的培肥作用,菜-菜-稻轮作的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其他轮作施肥处理。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轮作 施肥模式 土壤肥力 赤红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种鸡J亚群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福建省种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流行情况,采用ELISA方法对福州、莆田和龙岩3个地区6个种鸡场2 470份血清样品和2 848枚初产蛋分别进行ALV-J抗体和ALV p27抗原检测。结果显示,福建地区的种鸡场均不同程度感染ALV,ALV-J抗体总阳性率为4.62%,且公鸡的阳性率低于母鸡,龙岩地区的ALV-J抗体阳性率最高,ALV p27抗原总阳性率为7.87%;蛋种鸡和肉种鸡均能感染ALV,蛋种鸡的ALV p27抗原阳性率明显低于肉种鸡;禽白血病阳性率在不同品系种鸡中存在差异,福建地方品系鸡的ALV-J抗体阳性率和ALV p27抗原阳性率普遍高于大型种鸡场培育的品系。

关键词: 种鸡 J亚群禽白血病 流行病学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的入侵生物适生区预测-以桔小实蝇为例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

摘要:以入侵昆虫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例,利用GIS软件结合生态位模型对入侵生物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选取影响入侵生物分布的年均温、日较差、多年平均降水、高程、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9个环境因素,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桔小实蝇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高、中、低适生区分别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4.0%、14.2%;对潜在分布区影响最多的环境因素是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类型;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桔小实蝇的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分别扩张了35.7%和45.7%.本研究将为桔小实蝇入侵的监控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潜在分布;最大熵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材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福建农业科技 2021

摘要:中药材种子分级标准研究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础,更是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的重要保障。按根及根茎类药材、花及果实种子类药材、全草及茎叶类药材三类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综述,整理近年来中药材种子质量分级标准方面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为药材种子标准化建设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 种子 分级标准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