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智利竹筴鱼渔业和管理现状及趋势

现代渔业信息 201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种群结构和分布,渔业生产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等因素,目前该渔业存在的管理机制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仅供我国远洋渔业生产单位参考。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Trachurus murphyi 渔业资源 管理 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染色体核型分析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经Giemsa染色,镜检细胞分裂相。结果显示,金乌贼染色体数目2n=92,核型公式为2n=44m+32sm+10st+6t,染色体总臂数NF=168。

关键词: 金乌贼 染色体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人工育苗与无公害养殖技术(四)

科学养鱼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2.成虾养殖罗氏沼虾生命力较强,养殖比较容易,但实际上管理不当同样存在着风险。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认真落实成虾养殖中的各项技术要求。(1)水源:没有污染的河水、湖水、水库水和井水均可满足罗氏沼虾养殖的需要,但要求水源充足,注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CSCD

摘要:为初步探讨三甲基氯化锡(trimethyltin chloride,TMT)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及评价环境中TMT的安全性,采用静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了TMT对斑马鱼(Danio rerio)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参考TMT的96h-LC50值,设定3个浓度(0.39、0.78和1.17mg·L-1)处理斑马鱼,测定了72h内鳃Na+,K+-ATPase、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为2.35mg·L-1,安全浓度为0.23mg·L-1。TMT对斑马鱼鳃Na+,K+-AT-Pase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TMT浓度≥0.78mg·L-1时酶活性被完全抑制(抑制率>32%),低浓度组0.39mg·L-1酶活性先表现为抑制,24h后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趋势。TMT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表现为抑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抑制增强。由于鱼脑AchE的高波动性,实验中只有最高浓度组1.17mg·L-1的鱼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TMT对斑马鱼肌肉SOD活性总体表现为先激活后下降趋势,TMT浓度越高酶活性激活越快,下降也越快,其中0.39、0.78和1.17mg·L-1组活性分别在48、24和12h激活到最大,SOD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45%和153%。以上结果表明,TMT对斑马鱼属于高毒。斑马鱼鳃Na+,K+-ATPase是三甲基氯化锡的作用标靶,可以作为TMT对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三甲基氯化锡 毒性 斑马鱼 Na+,K+-ATPase 乙酰胆碱酯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特征种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映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季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化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大亚湾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特征种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生物多样性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南北纬度跨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复杂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因素形成了我国海洋环境的多样性,也造就了浮游动物多样性的格局。我国浮游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经历了分类、分布为主、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和浮游动物环境适应研究等阶段。在我国,地形、季风和水团是形成海洋环境格局的三大驱动力,因此不同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是较为活跃的研究方面。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浮游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研究是薄弱环节,研究方法的缺乏是重要的原因。近年来,已经解决了利用现场调查获得的多学科观测数据和资料(field data)结合统计方法求得种类最适温度、最适温度区间等生态学参数的技术难点。yield-density函数模型,麦夸特(Marquardt)法曲线拟合,中值定理,龙贝格(Romberg)积分法计算等数学方法得到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应用在生态类群划分是一项创新,对于浮游动物多样性成因分析有重大意义,未来浮游动物多样性应从不同生境、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分类单元、不同粒径谱、不同生态类群和不同测度方法等多个方向展开,而这些领域的应用研究是浮游动物多样性最具前景的方向。

关键词: 多样性 浮游动物 生态类群 数学模型 生态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的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4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养殖群体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半滑舌鳎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0和4.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935和2.41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713 5和0.586 5,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有1个位点在养殖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13个位点在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93 6,遗传距离为0.420 0,表明两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养殖群体 微卫星标记 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群体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合成的生物素标记(AG)15探针及磁珠富集法构建了脊尾白虾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将脊尾白虾基因组DNA经HaeⅢ酶切后,收集400~1 200 bp片段,连接特定接头,与生物素标记(AG)15探针杂交并捕获含有微卫星的DNA片段,然后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脊尾白虾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取947个克隆,经菌落PCR检验,其中667个为阳性克隆。从阳性克隆中随机选取184个克隆进行测序,有150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序列,共获得199个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158个(79.4%),非完美型27个(13.6%),复合型14个(7.0%)。根据微卫星序列,设计了119对微卫星引物,64对扩增出稳定的具有特异性的条带,经30个脊尾白虾个体进行多样性评价后,有26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26个微卫星位点获得的等位基因数从3~16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得到6.5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性信息含量值(PIC)的范围分别为0.111~0.929、0.246~0.932、0.231~0.909。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位点将为脊尾白虾种群多样性研究、家系识别和种质鉴定提供有效的工具。

关键词: 脊尾白虾 富集文库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霉病病例分析

海洋与渔业 20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转铁蛋白基因的克隆以及表达特征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铁蛋白在铁的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研究克隆了黄喉拟水龟Tf基因组DNA全长序列,并对Tf基因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表明,黄喉拟水龟Tf是由两个相似结构域构成的单一肽链,每个结构域包含两个亚基,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深的、亲水的铁结合位点。其基因组DNA由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组成,与其他脊椎动物Tf基因结构相似,显示了黄喉拟水龟Tf基因在结构上的保守性。同源性分析表明,黄喉拟水龟的Tf基因与鸟类、爬行类的Tf基因同源性最高,约为75%—97%;与哺乳类Tf基因的同源性约为65%—75%;与爪蟾等两栖类的Tf基因也有一定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黄喉拟水龟人工感染粘质沙雷氏菌后,Tf基因在其肝脏、脾脏、肾脏及心脏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上调的趋势,这与其他动物经病原刺激后的表达特征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转铁蛋白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