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北部表层海水微生物多样性及部分真菌活性物质研究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南海北部表层海水微生物的多样性及部分真菌代谢产物的活性,采取平板涂布稀释的方法对南海北部8个站位表层海水样品进行分离,基于16S rRNA和ITS序列测定对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共分离到162株细菌和43株真菌.其中162株细菌分属于4个门,5个纲,15个目,21个科,35个属的61个种,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门;43株真菌分属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5个纲,7个目,7个科,7个属的14个种,曲霉属为优势属.从分离得到的真菌中选取16株真菌进行培养,对其粗提物进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100μg·mL-1浓度下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抑制率在44% ~54%之间;在60μg·mL-1浓度下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在2% ~37%之间;在200μg·mL-1浓度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ickers)两株指示菌未显示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局部地区表层海水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高;对部分真菌的活性测试结果为后续筛选天然产物来源的海洋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南海表层海水 微生物多样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活性 抗肿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大口黑鲈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SNP标记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驯食方法改变肉食性鱼类的食性是其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对鱼类食性驯化的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甚少。为了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标记,本研究以1月龄大口黑鲈“优鲈3号”为研究对象,对驯化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的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51255万条高质量clean reads,注释到27930个基因,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62和3389个,其中参与调控食性驯化的基因64个,如周期蛋白(period, PERs)、视紫红质(rhodopsin, RHO)、视黄醇脱氢酶(retinol dehydrogenase, RDHs)、角鲨烯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 SQLE)、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 BSEP)、瘦素(leptin, LEP)等主要分布在昼夜节律、光传导、视黄醇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和PI3K-AKT信号通路中,这些通路在环境适应、视觉系统、消化代谢、食欲控制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不易驯食组和易驯食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21465个SNP标记,进一步采用SNaPshot技术对其中14个SNP标记在易驯食和不易驯食群体中进行验证并与驯食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仅RDH12基因中的chr15-A+8322808G位点与驯食性状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其AA基因型为易驯食个体的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分别获得了与大口黑鲈驯食性状相关基因64个和SNP标记1个,为分子标记辅助大口黑鲈食性驯化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和标记。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驯食性状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残留风险及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几丁质合成使昆虫变态受阻,导致死亡.在实际应用中,部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会残留于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造成慢性毒害,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当累积到一定浓度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目前,中国尚未制定该类杀虫剂在水产品中的限量标准,且缺乏其在中国水产养殖中的相关研究.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居民消费健康,避免因除虫脲等苯甲酰脲类杀虫剂超标导致水产品出口受阻产生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残留风险及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阐明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理化性质、环境降解情况、毒性风险水平及残留限量标准,并介绍了该类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相关研究,为中国水产品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滤过型净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测定草鱼中11种农药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推杆式滤过型净化柱净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仪(UPLC-QTRAP-MS/MS)建立了草鱼样品中11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以乙腈为提取剂,样品经超声、冷冻、离心后,上清液采用以50 mg PSA为净化填料的推杆式滤过型净化柱进行1次快速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分离,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仪进行测定.基质匹配法制作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1种农药在1.0~50.0μg/kg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量限为1.0~2.0μg/kg.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3%~119%,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6%~20%,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7%~15%.该方法经济、简便、高效,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草鱼中农药残留的日常检测方法.
关键词: 推杆式滤过型净化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草鱼 农药多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瓦氏雅罗鱼盐碱适应相关InDels位点的挖掘与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极端盐碱环境下的适应机制,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来自内蒙古高盐碱湖泊达里湖(53.57mmol/L,pH9.6)和来自松花江流域的瓦氏雅罗鱼各5尾样本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重点对两个种群全基因组水平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s)位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序共得到486.57 G高质量数据, 3243686532个clean reads,平均测序深度为51.34 X。序列比对后进行InDels调用共获得非冗余InDels位点983528个。种群比较分析获得差异InDels位点8176个,整合差异InDels和两个种群基因组强选择信号区域,共获得与盐碱适应相关的InDels位点325个,关联候选基因176个。富集分析显示,176个候选基因主要在离子转运、酸碱平衡和炎症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利用EasyCodeML、MEME和FEL3种模型,对离子转运和酸碱平衡等盐碱适应关键调控过程的候选基因abcc1、atp2b1、slc4a4、slc7a2和aqp4进行了进化分析和选择压力检测,结果显示净化选择均对候选基因起主导作用,但abcc1、atp2b1、slc4a4和slc7a2的受选择位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选择,并且部分位点处于关键功能结构域中。蛋白三维结构分析显示, SLC4A4和SLC7A2两个蛋白的少数位点与配体结合位点重合或非常接近,推测盐碱胁迫环境介导的正向选择压力驱动了对这些位点的选择。本研究可为瓦氏雅罗鱼盐碱适应候选基因的深入挖掘及育种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全基因组重测序 插入/缺失 盐碱适应性 选择压力 适应性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口结构变化对南极磷虾桁杆拖网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桁杆拖网是南极磷虾连续泵吸系统中的关键部分.为探究桁杆拖网结构与部件对网具水动力性能的影响,在基于网口背部水平扩张相同的前提下,通过缩减网口腹部网目数,缩短下纲长度设计了3种桁杆拖网网口规格,桁杆长度为20 m,下纲长度分别为20.0 m(1号)、18.2 m(2号)、17.6 m(3号).按照田内相似准则制作模型网,在3种沉力条件和5档流速下进行模型试验.结果显示:相同拖速与沉力条件下3号网扫海面积与1号网接近,2号网扫海面积较小.沉力对桁杆拖网的阻力、网口高度、扫海面积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对能耗系数无显著性影响,适当增大沉力可以提高网具的垂直扩张性能;拖速对网具阻力、网口高度、扫海面积和能耗系数的影响极显著(P<0.01),3种网口结构的网具阻力与拖速均呈幂函数关系,指数介于0.7784~0.8593,阻力递增斜率变化较小.综上分析,缩短南极磷虾桁杆拖网下纲长度后有利于南极磷虾桁杆拖网垂直扩张性能提高,有利于提高网具稳定性,有利于增加拖网有效扫海面积,有利于提高渔具综合捕捞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莱斯芽孢杆菌LF01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代谢产物的生防作用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挖掘贝莱斯芽孢杆菌LF01菌株拮抗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簇,实验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同时评价了LF01菌株拮抗物质的生物安全性及其生防作用效果.基于三代Nanopore测序平台对LF0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利用在线平均核苷酸同源性(ANI)和DNA-DNA杂交(DDH)分析,以及基因组遗传进化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学地位;通过antiSMASH在线分析LF01基因组中的拮抗物质合成基因簇.同时,基于CAZyme数据库分析LF01菌株对糖类物质的水解能力.LF01菌株拮抗物质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检测其对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的致病性;拮抗物质饲喂尼罗罗非鱼后评价其生防作用效果.结果显示,LF01菌株基因组全长为3 974 023 bp,GC含量为46.56%,包含3 843个编码基因.LF01菌株与贝莱斯芽孢杆菌的ANI和DDH分别≥97.66%和≥80.10%,同时基于SNP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贝莱斯芽孢杆菌聚为一支,表明LF01菌株在基因组分子水平上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LF01菌株包含了 bacillaene、bacillibactin、杆菌霉素D(bacillomycin D)、溶杆菌素(bacilysin)、difficidin、泛革素(fengycin)、macrolactin H、plantazolicin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等9个拮抗物质基因簇,约占基因组全长的8.83%.LF01菌株基因组中含有许多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几丁质、果胶、肽聚糖和葡聚糖降解有关的CAZy酶基因家族.LF01的拮抗物质对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饲喂尼罗罗非鱼后能够显著提高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抗病力.综上可知,LF01菌株含有大量拮抗物质合成基因簇,其拮抗物质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并且饲喂后能够显著提高尼罗罗非鱼的抗病力,表明LF01菌株拮抗物质在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糖尿病前期人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比正常人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研究表明经过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是可以被逆转的,所以“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重点人群。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为一组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结构类似的固醇类衍生物总称,最主要的是维生素D_3(胆骨化醇、胆钙化醇)、维生素D_2(骨化醇)。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仅在促进骨骼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 糖尿病前期 体重指数 同型半胱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颗粒酶B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颗粒酶(granzyme,Gzm)B是免疫炎症反应必不可少的介质,可激活半胱天冬酶3,进而诱导靶细胞的凋亡.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RACE技术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颗粒酶B基因(CsGzmBl)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和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sGzmBl cDNA全长为923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80bp,编码259个氨基酸(前19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5'非编码区为49bp,3'非编码区为94bp.CsGzmBl的基因组结构比较保守,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CsGzmBl蛋白包含2个N端糖基化位点、1个催化三联体"His63Asp 112Ser207"、1个"PHSRPYMA"结构域及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GzmBl在半滑舌鳎健康成鱼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头肾、中肾、肝脏和鳃中表达量次之,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与对照组0h相比,CsGzmBl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的脾脏、肠、肝脏、皮肤、鳃和肾脏中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研究表明,CsGzmBl基因在半滑舌鳎抵御哈维氏弧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脂肪水平对血鹦鹉鱼吸收虾青素效果、 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血鹦鹉鱼(Vieja synspila♀ ×Amphilophus citrinellus♂)增色期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免疫力和吸收虾青素的效果,选取540尾血鹦鹉鱼随机分为6组,投喂虾青素为4‰而脂肪添加水平分别为2.93%(对照组)、5.90%、8.89%、11.91%、14.94%、17.92%的饲料60 d.结果显示:1)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血鹦鹉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11.91%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体色的红值(a*)、黄值(b*)和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红值(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在脂肪添加水平为14.94%时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黄值(b*)在11.91%组达到最大值,与14.94%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体色亮度值L值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游离脂肪酸(NEFA)在14.94%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总蛋白(TP)在11.91%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TBA)和血清总胆固醇(TCHO)含量分别在11.91%组和14.94%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在一定虾青素含量的饲料中,适量添加脂肪可提高血鹦鹉鱼的生长性能、有效改善虾青素的吸收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过高的脂肪水平则对虾青素吸收无益.综合分析各指标,推荐血鹦鹉鱼着色饲料(4‰虾青素)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11.91%~14.94%.
关键词: 血鹦鹉鱼;饲料脂肪水平;体色;血清生化指标;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