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肥密处理对春小麦不同基因型产量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穗型品种在不同肥密处理下,较中间型和大穗型品种有高的经济产量、较高的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光能转换效率。灌浆中期(21/6)不同基因型与肥密处理组合中Fv/Fm的最高值比较,依次为AM1F1>BM2F2>CM1F2,同一天不同时段处理间的Fv/Fm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浆后期(3/7)不同处理间的Fv/Fm值差异达0.01显著水平。说明不同基因型与肥料、密度的不同组合处理下,对光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光肩星天牛雄性不育效应研究
《核农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60 Coγ射线辐照光肩星天牛雄蛹和雄成虫 ,以摸索光肩星天牛的雄性不育效应。结果表明 :致使光肩星天牛雄性不育的适宜辐照剂量为 0 0 97kGy ,辐照适宜虫态为成虫 ,致死辐照剂量为 0 776kGy。


水稻碾米品质统计及气象因子对其影响分析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1991~ 2 0 0 3年间水稻碾米品质的测定资料 ,分年份对碾米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在碾米品质中整精米率的变异最大 ,其次是精米率 ,糙米率的变异最小。在碾米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 ,从 3 0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了 2 0个对碾米品质影响较大的因子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碾米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结果表明 8月上旬平均温度 (x1)、8月上旬最高温度 (x2 )、8月上旬最低温度(x3 )、8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 (x6)、8月中旬平均温度 (x7)、8月下旬平均温度 (x13 )、8月下旬最高温度 (x14 )、8月下旬最低温度 (x15 )等几个气象因子对碾米品质的影响较大


试用配合力进行粳型水稻杂种优势生态型的划分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9个生态类型 5 1份粳稻亲本材料 ,以生态型进行双列杂交 ,研究供试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生态型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以此分析粳稻的优势生态型。结果表明 :各生态型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 ,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配合力分析表明西北粳、台湾粳和非洲ITA粳在多个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可初步认为它们是本试验的优势生态型。一般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一代表型表现出极显著的正向相关 ,而特殊配合力与杂交组合后代相关不显著 ,亲本各自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 ,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亲本性状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也无必然联系


不同种植密度人工柠条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宁夏盐池干旱退化草场植被恢复与风蚀沙化防治技术示范区内不同种植密度的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观测 ,从土壤水分日变化、季节性变化、水分垂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大气降雨及植物生长节律的影响 ,变化较大。 0~ 10 0 cm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为 :从表层到深层土壤含水量递增。林地土壤水分随着离柠条带距离的增加显著 (P<0 .0 5 )增加。种植密度不同土壤贮水量明显不同 ,密度分别为3330丛 / hm2 (带间距 4 m) ,土壤水分处于亏损状态 ,0~ 10 0 cm土壤贮水量极显著低于对照 ,柠条密度为 2 4 90丛/ hm2 (柠条带间距 7m)和 16 6 5丛 / hm2 (柠条带间距 10 m)时 ,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 ,但 0~ 10 0 cm土壤贮水量极显著高于对照。针对盐池干旱风沙区 ,柠条林种植适宜密度为 7m或大于 7m为宜。退化草场种植密度土壤水分干旱风沙区。


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场恢复对策——以宁夏盐池沙地退化草场为例
《西北农业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描述了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天然草场退化现状,指出退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少雨、超载放牧、滥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滥采乱挖。针对天然草场退化现状,提出通过围栏封育,灭杂草,鼠虫害防治等技术对退化草场进行改良。针对草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畜群结构、压缩耕地、发展人工草地等措施促进退化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为北方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依据。


盐胁迫下枸杞叶片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对经过不同浓度盐胁迫的枸杞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标记定位电镜观察.枸杞盐胁迫处理后发现,盐胁迫过程中枸杞细胞表面糖蛋白层明显增厚、致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则变薄、脱落,游离到细胞间隙中.细胞壁糖蛋白的积累是枸杞对盐胁迫反应的重要生化机制,在枸杞的耐盐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沙蒿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食品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沙蒿是重要的沙生植物,其籽富含营养物质。采用烘箱加速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对超临界CO2流体提取的沙蒿籽油进行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的沙蒿籽油氧化稳定性强于索氏提取的沙蒿籽油但明显不如市售的其它植物油稳定,将不同组合的抗氧化剂加入沙蒿籽油中进行抗氧化性试验,表明TBHQ与VC的协同抗氧化性最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