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鱼-鲢、鳙生态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4—10月对3口青鱼养殖池塘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在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共检出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47种)、裸藻门(30种)和硅藻门(17种)为优势门类,优势种有扭曲小环藻、普通小球藻和被甲栅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4×107个/L和32.1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96种,其中原生动物42种、轮虫40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有裂痕龟纹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和暗小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08×104个/L和5.20 mg/L.不同月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中,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2.5和2.9~4.5、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5~4.9和1.2~4.1、物种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1~0.69和1.5~2.8.此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生物群落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影响青鱼—鲢、鳙生态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水温、透明度和溶解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调控水质来控制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数量.同时,在高温缺氧的天气应加强水质管理.


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水体模拟研究
《水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微生物制剂的修复效果和最佳投放浓度,为实际应用微生物制剂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奠定基础.采集鲥餱淀水陆交错带表层(0~20 cm)黑泥作为实验底泥,加入鲥餱淀湖水,投入组PP微生物制剂(成品活菌数不低于7×1010个/g)浓度分别为3.0、5.0、10.0、20.0 mg/L.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对上覆水CODCr、总磷和总氮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3.57%、83.33%和42.98%,对底泥全氮和有机碳的最高降解率分别为31.16%和19.53%;底泥中多酚氧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水体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增加,蓝细菌门丰度下降明显,Candidatus Rhodolu-na、Aquirestis和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推荐微生物制剂投加浓度为3~5 mg/L(活菌个数不少于2.1×108~3.5×108个/L).
关键词: 微生物制剂;水体修复;白洋淀;水陆交错带


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养与饲料对水产养殖的贡献越来越重要,饲料组成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营养,而且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免疫与抗病能力;而营养状况更是决定水产养殖动物抵抗疾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5年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如:多种必需营养素(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元素)、添加剂(酶制剂、植物精油、免疫多糖)、发酵饲料对免疫和抗病能力的影响等。提出了组学和生物信息技术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将有利于探讨水产养殖饲料的营养含量、鱼类肠道菌群和由此产生的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鱼类营养与免疫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参考。


南极磷虾渔船船速对科学探鱼仪有效探测深度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评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科学探鱼仪的有效探测深度可以覆盖目标的主要分布水层.针对利用渔船采集声学数据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评估,本研究基于后处理方法获得声学数据背景噪声强度,建立一种科学探鱼仪有效探测深度的评估方法,并以南极磷虾渔船"福荣海"轮为例,评估船速变化对该船船载Simrad EK60型科学探鱼仪(38、70和120 kHz)背景噪声强度和有效探测深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性能与参数设置条件下,科学探鱼仪背景噪声强度及其对目标的有效探测深度与船速密切相关."福荣海"轮科学探鱼仪3个频率声学数据的背景噪声强度都随着船速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对南极磷虾的有效探测深度也随之降低.在船速为8 kn时,对于体积反向散射强度为?70 dB的南极磷虾,3个频率的有效探测深度在信噪比要求为10 dB时均大于300 m;而当船速升高为12 kn时,在相同信噪比条件下,70 kHz的有效探测深度减小至约100 m.本研究对有效利用渔船开展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及声学数据处理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南极磷虾;渔业声学;科学探鱼仪;背景噪声;有效探测深度


一起因才女虫暴发导致青蟹育苗失败的案例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才女虫系隐居目、海稚虫科、才女虫属的多毛类环节动物,可栖息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深水区。才女虫可以通过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如虾夷扇贝、马氏珠母贝、九孔鲍、杂色鲍和菲律宾蛤仔等贝类的贝壳,并且当虫体钻穿贝壳达到软体部位后,可以使“寄生”处的组织周围发生炎症,局部形成脓肿和溃疡,引起继发细菌性溃疡,同时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


环磷酰胺诱导的尼罗罗非鱼体内外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环磷酰胺(CTX)为诱导物,建立罗非鱼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体外,0、5、10、15、20和25mmol·L-1 CTX分别作用于离体培养的罗非鱼精密肝切片(PCLS)6h后,测定切片培养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同时收集肝切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肝切片增殖活性,测定切片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体内,采用胸腔注射法造模,每千克鱼体重分别注射0、10、25、75和100 mg环磷酰胺(下文以mg·kg-1表示),每隔3d给药1次,连续3次.末次给药后第4天取血,测定罗非鱼血清中GPT、GOT和LDH及肝组织匀浆中T-AOC、MDA、SOD和GSH水平.结果显示:20~25mmol·L-1CTX作用体外培养精密肝切片6 h及75~100 mg·kg-1 CTX胸腔注射罗非鱼后,均可以导致GPT、GOT和LDH活力显著升高;T-AOC、SOD活力及GSH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提高.同时,20和25mmol·L-1CTX能导致肝切片增殖活性显著下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67.29%和55.4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CTX可引起罗非鱼肝损伤;分别采用20mmol·L-1CTX作用体外培养PCLS 6 h或者采用75~100 mg·kg-1 CTX胸腔注射罗非鱼,每隔3d给药1次,连续3次,均可以构建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
关键词: 环磷酰胺;罗非鱼;肝损伤模型;体内外


不同工艺海带提取物中植物激素和海藻酸寡糖的比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提取加工领域,生物酶解法已成为理想的化学法替代工艺。为评估化学、酶解和酶解发酵联合工艺的提取效果,对3种海带提取物中的植物激素和海藻酸寡糖含量以及分子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间羟基二苯法测定海藻酸盐质量百分比,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海藻酸寡糖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植物激素含量。结果显示,化学提取法获得的海带提取物的海藻酸寡糖提取率最低(41.99%),分子量约为200~400 D,而酶解提取法和酶解发酵联合提取法获得的提取率分别为90.75%和82.21%,分子量为200~1 600 D。吲哚乙酸(IAA)是3种提取物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植物激素(2.64~64.59 ng·g-1),其次为茉莉酸(JA, 0.05~13.09 ng·g-1)。酶解发酵联合法海带提取物的植物激素浓度高于其他2种提取物。综合比较植物激素和海藻酸寡糖提取率,酶解发酵联用工艺比传统化学工艺和酶解工艺更适用于农用海带提取物的制备。


黄鳍金枪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初探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黄鳍金枪鱼隶属鲈形目、鲭亚目、鲭科、金枪鱼属,俗称黄鳍鲔。黄鳍金枪鱼是一种高度跨洋性的洄游性鱼,素以肉质细嫩鲜美、营养均衡且绿色无污染而享誉国际市场,并被誉为世界三大营养鱼品种之一。我国关于黄鳍金枪鱼养殖方式、方法正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市场主要依靠远洋捕捞和进口来满足需求。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已开展黄鳍金枪鱼的养殖与研究,黄鳍金枪鱼以网箱养殖为主,


南极磷虾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南极磷虾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方法:通过测定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系统评价南极磷虾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温度、酸碱度、模拟胃肠道消化等条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南极磷虾蛋白肽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IC50分别为5.68、0.32、9.54、1.68 mg/mL;同时,南极磷虾蛋白肽对亚油酸、蛋黄卵磷脂等脂质过氧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南极磷虾蛋白肽在温度>60℃条件下,抗氧化活性显著下降(P<0.05);在中性及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抗氧化活性急剧下降(P<0.05);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南极磷虾蛋白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相关产品的加工贮藏应避免高温、强酸、强碱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蛋白肽的品质保持和相关高值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池塘蓝藻和青苔的生物防控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一、池塘蓝藻和青苔的危害水体滋生蓝藻和青苔虽然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其危害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当池塘中暴发的蓝藻或青苔覆盖了95%以上的水面时,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养殖生态的稳定性影响无疑是灾难性的。面对蓝藻和青苔的危害,采用泼洒化学药剂予以杀灭的治理方法不但成本高,而且治理后仍会复发,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更棘手的是在高温季节杀蓝藻或青苔常会伴随水草受损或养殖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