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干流及支流(麦曲、金河、昂曲、热曲)共8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9属119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7种,占总种类数的73.1%;各支流种类数较干流丰富;各调查断面的浮游植物密度为 1.11×104~1.78×107 cells·L-1,均值为 1.57×106 cells·L-1;生物量为 0.01~6.44 mg·L-1,均值为 0.88 mg·L-1;除金河外,其余支流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干流的平均密度(8.71×105 cells·L-1)和生物量(0.50 mg·L-1);春季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2.73×106 cells·L-1)和生物量(1.51 mg·L-1)均大于秋季(4.18×105 cells·L-1,0.24 mg·L-1);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2.83和0.74;不同时间段干支流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时空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对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CODcr、pH、溶解氧和水温;建议对澜沧江西藏段浮游植物进行常态化监测,以期为澜沧江西藏段水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 澜沧江 浮游植物 时空动态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度驯化对大鳞鲃幼鱼血液生理生化及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血液生理生化、肝脏抗氧化应激等方面研究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对碱度驯化的生理适应性变化,选择体重为(13.66±1.26)g的大鳞鲃幼鱼开展NaHCO3碱度适应性驯化实验,空白组一直处于淡水中养殖,驯化组经20mmol/L的碱度适应性驯养7 d后再放入40mmol/L的碱度水体中,未驯化组直接放入40 mmol/L的碱度水体中,测定并比较了鱼体放入40 mmol/L碱度水体中第0h、6h、12h、24h、48h、96h、7d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肝组织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驯化组和未驯化组鱼体的血液渗透压、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尿素、白蛋白含量和血小板压积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抗氧化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在0h~7d的碱度胁迫过程中,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且驯化组峰值大小均显著性低于未驯化组(P<0.05),空白组在此期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驯化组鱼的血常规指标参数和肝脏组织的SOD、CAT出现峰值的时间均晚于未驯化组.驯化组鱼体在高碱度胁迫第7天时,其血液中的尿素浓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白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肝组织中的SOD、CAT、GSH-Px、MDA参数均显著性低于未驯化组(P<0.05).研究表明,大鳞鲃幼鱼经过一定程度的碱度驯化后,在遭受更高碱度的水环境胁迫时,从生理层面反映出机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 大鳞鲃 碱度 生理生化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副产物蛋白水解肽的呈味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罗非鱼副产物蛋白水解物中滋味活性物质的来源,该研究以罗非鱼的鱼皮、鱼头和鱼骨为原料,采用中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分别对三种副产物进行酶解,分析比较水解度、分子量、前体蛋白与滋味活性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种罗非鱼副产物经过风味蛋白酶水解酶水解8h后获得最高水解度,分别为14.29%、23.7%和31.86%.经过木瓜蛋白酶水解的副产物酶解液均呈现出显著苦味或酸味,而鱼头经过碱性蛋白酶酶解得到的水解产物具有鲜味,鱼骨则经过菠萝蛋白酶水解得到鲜味,鱼皮经过中性蛋白酶水解表现出鲜味和酸味,但鱼头却呈现出苦味.通过LC-MS/MS鉴定,胶原蛋白、肌原纤维蛋白以及肌浆蛋白是罗非鱼副产物酶解液滋味活性肽的重要味觉活性前体,这些滋味肽的分子量大部分小于1500 u,肽段中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对罗非鱼副产物滋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蛋氨酸在酶解液的鲜味的形成中起重要贡献.

关键词: 罗非鱼副产物 酶解 活性滋味物质 前体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潮汐更替对潮间带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影响显著,底内动物可以通过行为过程建立适宜的微环境适应潮间带环境变化.本实验运用行为学观测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对潮汐更替的行为响应特征.实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20℃和25℃)和4个时间段(T1:退潮前、T2:退潮后、T3:涨潮30 min内和T4:涨潮30 min后),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径向起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和头尾对调次数呈增大的趋势,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逐渐缩短.同一温度下,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内的径向起伏频率、轴向爬行速度、径向起伏泵水速率、径向起伏泵水效率、轴向爬行时间和头尾对调次数均高于其他时间段,头尾对调一次的时间均有短于其他时间段的趋势;T1和T4时间段内的所有运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0℃时,双齿围沙蚕在T3时间段比T1时间段的径向起伏频率和泵水速率的增幅均高于15℃和25℃时.同一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径向起伏时间的最大值和轴向爬行时间的最小值均出现在20℃.15℃和20℃时,双齿围沙蚕在T1和T3时间段内的轴向爬行速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25℃时,T3时间段内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显著高于T1时间段(p<0.05).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水温为20℃时,其在沉积物中的运动状态较佳.退潮后双齿围沙蚕轴向爬行运动较为缓慢;刚涨潮时,双齿围沙蚕的运动强度显著增加;涨潮30 min后,双齿围沙蚕的运动逐渐恢复到与退潮前相近的状态.双齿围沙蚕可以通过一系列运动行为应对潮汐更替产生的不利条件.

关键词: 底内动物 沙蚕 行为 潮汐更替 生物扰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养殖突发性死亡病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科学养鱼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黄鳍金枪鱼具有高度洄游习性,是高价值海水鱼,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喜爱。目前,国内外的幼鱼主要来自于野生苗种诱捕,养殖方式主要为网箱养殖,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已开展了黄鳍金枪鱼的养殖,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党莹超等,2020;孟晓梦等,2007)。我国黄鳍金枪鱼养殖起步较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统咸干鲅鱼自然风干过程细菌菌群变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2

摘要:目的 揭示咸干鲅鱼自然风干过程中细菌菌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鲜鲅鱼以及风干2、4、6、8、12 d 的鲅鱼样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丰度进行分析.结果 新鲜鲅鱼中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嗜冷单胞菌属(Psychrobacter)、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所占比例较高,是新鲜鲅鱼的优势菌;风干过程中,Pseudoalteromonas在风干前期比例增加,4d后比例逐渐减少;Photobacterium 在风干前2d 比例降低,之后比例迅速增加,12 d 时比例高达80%,是传统咸干鲅鱼的优势菌属.鲅鱼风干过程微生物种类趋向简单化,菌群功能主要聚焦在化能异养作用、有氧异养作用和发酵,其中化能异养作用、有氧异养作用对应的丰度相对稳定,而发酵对应的丰度在风干后期呈增加趋势.胁迫耐受、兼性厌氧、运动性等表型丰度增加,好氧对应的丰度降低,这与风干后期发酵功能对应的丰度增加的现象一致.结论 高通量测序的结果更加全面地揭示了咸干鲅鱼风干过程细菌菌落结构及其丰度的变化规律,这为进一步了解传统水产制品中的未培养微生物、优化加工工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咸干鲅鱼 高通量测序 菌群 功能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藻寡糖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组实验饲料养殖225尾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58 d,以不添加褐藻寡糖组(TC)作为对照,研究0.7 g·kg-1 (A1)和6.0 g·kg-1 (A2)褐藻寡糖对卵形鲳鲹生长、血浆生化及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1和A2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TC组(P<0.05),A1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TC组(P<0.05);A1和A2组血浆补体C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TC组(P<0.05),A2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TC组(P<0.05);与TC组相比,A1和A2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A1和A2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TC组(P<0.05);与TC组相比,A1和A2组ikk、nf-κb、tnf-α和il-8表达量显著降低,tgf-β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添加褐藻寡糖可以改善卵形鲳鲹肠道形态和生长性能,提高血浆免疫指标和肝脏抗氧化能力,抑制肠道Nf-κb和促炎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建议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褐藻寡糖的添加量为0.7 g·kg-1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褐藻寡糖 生长性能 免疫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应激对鳜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sod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高温环境下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高温的效应及耐受限度,为鳜在高温环境下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1℃为对照组,设25、29和33℃等3个高温组,对鳜幼鱼进行96 h的高温应激试验,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试剂盒测定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鳜幼鱼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高温应激下鳜幼鱼血清的葡萄糖(Glu)浓度、甘油三酯(TG)浓度、总胆固醇(TC)浓度、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且同一生化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应激温度下的差异明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鳜幼鱼血清Glu浓度整体上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TG和TC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应激96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TG和TC浓度均低于对照组;33℃处理组的血清TP浓度也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各高温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25℃处理组的血清ALT活性在应激48 h时显著升高(P<0.05,下同),29℃处理组的血清AST活性则在应激24 h时显著升高;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基本上高于对照组,应激48 h后各高温处理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整体上低于对照组。鳜幼鱼肝脏sod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上升趋势,hsp90α基因相对表达量随应激时间的延长或应激温度的升高基本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hsp70α基因相对表达量则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温环境致使鳜幼鱼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为避免因应激而导致氧化损伤,鳜幼鱼通过提高sod基因表达、增加能量利用及减少IgM合成和分泌进行自我调节,但应激后期由于应激时间过长或应激强度超过其调节能力,致使鳜出现组织损伤。由于高温应激对鳜幼鱼生理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并降低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因此在鳜养殖生产中应加强高温季节的养殖管理,避免水温快速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并做好鳜的病害防控工作。

关键词: 高温应激 生理代谢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州鲈鱼苗摄食习性与驯食配合饲料研究进展

科学养鱼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加州鲈即大口黑鲈,现已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品种。加州鲈是肉食性鱼,喜食活饵,需要培育摄食配合饲料的大规格鱼种,再进一步进行集约化商品鱼养殖。然而在培育大规格鱼种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转食配合饲料的阶段,常遇到鱼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养殖者对鱼苗阶段的相关基础生物学知识不清是该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满足大型养殖工船鱼苗转运使用要求的吊笼设计

船舶工程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的发展,为解决大型养殖工船与较小鱼苗运输船之间的鱼苗转运问题,把传统鱼苗转运方式与养殖工船自带起重设备相结合,提出了吊笼与吊袋相结合的鱼苗转运方式,结合起重机吊重以及养殖舱舱口等,进行吊笼结构设计,并利用3D-BEAM软件分别对圆钢、圆管及工字钢3种材料制作的吊笼结构进行多次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并结合吊笼制作工艺及使用环境等,最后选取工字钢为吊笼制作材料。实船操作验证了吊笼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可为同类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鱼苗转运 吊笼 结构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