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溶氧变化模式对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和血淋巴液氧化应激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鳃组织和血淋巴液响应溶氧变化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理代谢情况,并筛选出蛤仔响应溶氧变化的标志性物质,设置3种溶氧变化模式,分别为一直维持正常溶氧(C)处理、正常溶氧-急性低氧-急性复氧(AHR)处理、正常溶氧-慢性低氧-慢性复氧(CHR)处理。用酶标仪微板法96样检测3种溶氧变化模式下血淋巴液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丙酮酸激酶(PK)活性、己糖激酶(HK)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ATP酶(ATPase)活性、脯氨酸羟基化酶(PH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发现菲律宾蛤仔最先响应溶氧变化的是鳃组织,其氧化-抗氧化酶体系、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相关产物的含量及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血淋巴液;鳃组织和血淋巴液中氧化-抗氧化酶体系变化趋势一致, SOD和CAT作为最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溶氧变化对蛤仔机体的损伤;氧化应激和能量利用体系在鳃和血淋巴液中的变化趋势也一致,其中PK和HK随溶氧变化调节糖酵解代谢效率,LDH主要调节无氧代谢的效率,MDH含量能真实反映溶氧变化对蛤仔机体的损伤;这些参与生理代谢的酶或产物可作为监测菲律宾蛤仔响应环境溶氧变化的有效指标; ATPase活性、PHD活性和LPO含量变化仅表现出个体间差异,不同溶氧变化模式之间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菲律宾蛤仔机体能迅速调整氧化应激反应和生理代谢反应来响应急性溶氧变化,慢性溶氧变化会导致蛤仔机体受到持续性损伤。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溶氧变化 鳃 血淋巴 抗氧化酶 代谢酶


微塑料对近江牡蛎免疫力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微塑料对牡蛎免疫力的影响,该研究对近江牡蛎(平均壳长:6.6 cm)采用壳内推注的方式注入不同浓度的聚苯乙烯微塑料(0.05、0.5、5 mg·L-1,以无菌生理盐水为稀释液),分别胁迫 24 h、48 h和72 h后,检测分析牡蛎鳃组织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胁迫 24 h后,微塑料浓度对AKP的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SOD、AKP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呈现明显的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 48 h后,微塑料浓度上升导致A-chE活力显著下降(P<0.05),CAT、SOD和AKP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胁迫 72 h后,微塑料浓度的升高,AKP和AChE的活力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 SOD、CAT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力与之呈现相反的趋势,显示先升后降的趋势.随时间和浓度的增长,MDA处于一直上升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微塑料可使牡蛎产生免疫应激反应,且胁迫时间越长,牡蛎免疫应激反应越剧烈.


铜离子胁迫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急性毒性、抗氧化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铜离子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毒性效应的机制,完善铜离子对鱼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并指导淡水石首鱼的健康养殖.[方法]在(17±1)℃曝气自来水中,采用等间对数法在 0.1~1.5 mg·L-1 Cu2+范围内选取 5 个梯度探究Cu2+浓度对淡水石首鱼幼鱼死亡率的影响;选取0.197 mg·L-1 Cu2+进行96h胁迫试验并取样,测定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谷胱甘肽(GS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Na+-K+-ATP酶(Na+-K+-ATPase)、α-淀粉酶(α-AMS)、脂肪酶(LP)和胃蛋白酶(PP)活性和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Cu2+胁迫淡水石首鱼幼鱼96h死亡概率的回归方程为Y=1.435 5X+0.038 2,(R2=0.827 3),半致死浓度为 0.291 mg·L-1,安全浓度为 0.029 mg·L-1.Cu2+胁迫对 CAT、SOD、GPx、GSH、ALT、AST、Na+-K+-ATPase、α-AMS、LP、PP 等酶活性和 COR、MDA 含量及 T-AOC 影响显著.在受到 Cu2+胁迫后 SOD、GPx、GSH、Na+-K+-ATPase、α-AMS、LP、PP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均显著上升,在4h时达到最大,随后不同程度下降,其中T-AOC和Na+-K+-ATPase、α-AMS活性在 96h又恢复正常水平.CAT活性在 48h显著高于对照组,96 h又恢复正常.MDA含量及ALT和AST活性受Cu2+胁迫后不断升高,MDA含量从 4h开始,ALT和AST活性从 12h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在96h达到最大值.[结论]Cu2+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危害等级为剧毒,0.197 mg·L-1 Cu2+胁迫对肝脏抗氧化酶、鳃Na+-K+-ATP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对SOD、GPx、GSH、Na+-K+-ATPase、α-AMS、PP等酶活性和COR含量及T-AOC起到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对CAT、ALT、AST、LP 酶活性和MDA含量起到促进作用.CAT应激响应速度较其他抗氧化酶滞后,SOD是受到Cu2+胁迫最敏感的抗氧化酶,可作为鱼类早期Cu2+污染的首选指示指标.
关键词: 淡水石首鱼幼鱼 Cu2+胁迫 急性毒性 抗氧化酶 消化酶


三苯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机理对汞离子"OFF-ON"荧光识别
《有机化学 》 202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汞离子(Hg2+)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不能被生物降解,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开发简单、有效检测Hg2+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简单的两步反应合成了新颖的三苯胺衍生物Tbia,该探针在羟乙基哌嗪乙硫磺酸(HEPES)溶液中可与Hg2+发生特异性反应,释放出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前体化合物,从而实现对Hg2+荧光"OFF-ON"识别.Tbia对Hg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较宽的pH适用范围,检测限仅为63nmol/L.此外,Tbia可被制成隐形墨水有望用于防伪包装,利用负载Tbia的试纸可定性或粗定量检测Hg2+,Tbia还能检测真实水样中的Hg2+,并可对活细胞中的Hg2+进行荧光成像.
关键词: 荧光探针 聚集诱导发光(AIE) 识别 汞离子 多重应用


小湾库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水质状况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湾库区不同水域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19年在库区选取6个采样点(W1~W6),通过16S rD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库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差异及水质状况.结果显示,小湾库区水体整体呈偏碱性,COD含量为14.79~24.47 mg/L,TN浓度为0.53~2.39 mg/L,TP浓度为0.14~1.17 mg/L.不同采样点的微生物Chao1指数、覆盖率均较高,Shannon指数为3.42~4.48,Simpson指数为0.030~0.092,反映出各采样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其中群落丰富度以W6区域最高.各采样点的微生物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之和达90%以上,以变形菌门为优势菌;在属水平上,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第一优势菌属.PCoA分析发现,W5和W6聚为一类,W1~W4聚为另一类,并具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小湾库区水质整体良好,但部分区域已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且有扩散趋势,需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建议通过合理放养、适度捕捞的方式充分利用水域天然饵料资源,在保证小湾库区正常水力发电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库区渔业资源.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分析 环境因子 小湾库区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新疆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级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功能群鱼类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伊犁河流域鱼类的δ13C值范围为-33.70‰~-18.51‰,δ15N值范围为5.13‰~17.33‰,营养级范围在1.27~4.07之间,平均为2.54±0.55。湿季鱼类的营养级高于干季,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营养级明显高于其它类群。鱼类营养结构特征指标(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邻近距离、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显示,伊犁河与特克斯河的鱼类营养多样性较高,揭示种间竞争较少;喀什河营养冗余更高,表明鱼类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更强。本研究为后期准确全面的评估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新消费业态下"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存在问题与改善对策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3
摘要:“乳山牡蛎”是中国的优质海产品,也是品牌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牡蛎产业发展对品牌推广与保护、防伪追溯、冷链物流以及电商流通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生鲜特点及牡蛎产业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通过创新品牌推广思路、提高品牌推广效率、完善流通追溯体系等措施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通过加快政策、法规、标准、人才、设备、信息共享建设,促进冷链物流畅通良性发展;通过电商流通关键环节的疏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最终解决影响“乳山牡蛎”产业发展的难点与堵点,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乳山牡蛎 品牌推广 防伪追溯 冷链物流 电子商务 对策


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和蜕皮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与蜕皮激素含量,并通过RT-qPCR分析了蜕皮信号通路中Mr-ETHR、MrFTZ-F1以及RXR、ECR和MIH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蜕皮周期内的表达模式。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血淋巴组织中活力高于肝胰腺组织(P<0.05);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前期的活力远高于蜕皮后期(P<0.05)。在肝胰腺中几丁质酶在蜕皮后期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激素含量在蜕皮间期最低,蜕皮后期达到最高,呈上升趋势。通过PCR扩增与测序验证获得了Mr-ETHR、Mr-FTZ-F1基因ORF全长序列,Mr-ETHR基因ORF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Mr-FTZ-F1基因ORF全长为1 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r-ETHR、MrRXR和Mr-ECR在蜕皮后期表达量达到最高,而Mr-FTZ-F1在蜕皮前期表达量达到最高。Mr-MIH在蜕皮间期表达量达到最高,蜕皮后期表达量最低,呈下降趋势。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r-ETHR与Mr-RXR和Mr-ECR表达模式相近且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30,P<0.01;r=0.8680,P<0.01),Mr-FTZ-F1和Mr-MIH表达模式相近且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65,P<0.01),而MrFTZ-F1与Mr-ECR和Mr-ETHR呈极显著负相关(r=-0.8339,P<0.01;r=-0.6275,P<0.01)。研究表明罗氏沼虾的蜕皮过程受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的调节,Mr-ETHR、Mr-RXR、Mr-ECR、Mr-FTZ-F1和Mr-MIH参与调控罗氏沼虾蜕皮过程,Mr-ETHR、Mr-RXR和Mr-ECR在蜕皮信号通路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而Mr-FTZ-F1和Mr-MIH起负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为甲壳动物蜕皮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蜕皮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福建沿海鲸鲨时空分布初探及保护对策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搁浅、误捕和救助记录是研究野生动物分布和获取其基本生物学数据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那些缺少系统性野外调查的物种.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沿海 2006-2019 年间鲸鲨(Rhincodon typus)的搁浅、误捕和救助记录,初步探讨福建沿海鲸鲨的时空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共收集福建沿海鲸鲨搁浅、误捕和救助记录30 例,包括搁浅10 例、误捕18 例和救助2 例,其中福州鲸鲨记录大部分在平潭岛附近,这可能与平潭海域上升流带来的丰富生物资源有关;所有记录中有28 例(93.3%)发生在6-10 月,表明夏秋季可能是鲸鲨在福建沿海活动的高峰期.此外,有体长记录的22 条鲸鲨中,17 条(77.3%)为幼年个体,可能是因为幼年鲸鲨偏好在高生产力的近岸海域聚集以获取充足的食物,因此也更容易搁浅或被误捕.较多的误捕记录(60.0%)提示渔业活动对鲸鲨有较大威胁.因此,建议建立全省甚至全国性的鲸鲨搁浅误捕数据库,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渔业管理,改进渔具以降低误捕鲸鲨的概率,加强对公众(特别是渔民)的宣传教育,以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