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时频特征的海豚发声端点检测方法研究

应用声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复杂的海洋环境噪声场中检测出目标海豚的某类声信号,设计了一种基于海豚声学特征的端点检测方法。根据海洋环境中噪声能量大且分布频率范围广,而海豚声音的时频特征具有持续时间短、频率高且集中、发声行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将采集到的海洋声音进行分帧,计算单帧信号短时能量、谱质心和谱质心二阶偏移率,当海豚发出声信号时,谱质心和能量相应发生突变,截取发生突变的信号实现端点检测。通过与门限法等其他常见端点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方法在低信噪比的海洋环境下对单一海豚的某一类声信号检测准确度更高,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关键词: 被动声学 海豚声信号 端点检测 谱质心二阶偏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式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过去和未来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共分4个部分:1.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渔业总产量、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和水产养殖占总产量百分比3组数据展示,直观地表达了中国现代渔业的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佐证了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贡献,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颠覆了 自1840年以来世界"以捕为主或捕捞独大"的近代渔业发展模式,"以养为主"已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论述了激发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即超前的思想准备、坚实的科技支撑、正确的发展方针、清晰的发展理念,这4个方面对未来的发展依然重要.3.保证中国式"以养为主"渔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包括独特的水产养殖种类组成和显著的渔业碳汇功能,这些特点仍然是支撑中国式现代渔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4.展望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之策.大事之重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实施养殖容量规划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强化限额捕捞管理制度和养护措施.为了保障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渔业可持续产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关键词: 渔业 以养为主 发展模式 驱动力 种类组成 渔业碳汇 容量管理 限额捕捞 养护措施 可持续产出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中下游广东鲂种群结构及生长的空间差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种群结构和个体生长受水文、水环境和渔业捕捞等因素影响存在空间上差异,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在不同水域(河口、坝上和坝下)种群结构和生长现状,2020年7-8月在珠江中下游共采集228尾广东鲂样本,测量体长、体质量,利用鳞片测定年龄,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Bever-ton-Holt模型和Pauly经验公式估算生长、死亡参数.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优势体长分别为17.0~27.2、18.9~28.7和28.6~40.0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93.0~447.9、148.8~480.0、39.5~1420.8 g;年龄组成分别主要为3+(32.14%)、2+(24.11%),3+(32.14%)、2+(24.11%)和4+(31.58%)、5+(26.32%).河口、坝下和坝上广东鲂年龄生长方程分别为L=47.2(1-e-0.177(t+0.387))、L=42.9(1-e-0.199(t+0.377))和L=53.7(1-e-0.155(t+0.401).河口、坝下和坝上开发率E分别为0.410、0.373和0.248;临界体长Lc分别为25.1、23.0和28.4 cm.以上结果表明,广东鲂体长、体质量和年龄频率分布以及生长方程均存在空间上的差异.

关键词: 广东鲂 生长特征 种群结构 空间差异 珠江 十年禁渔 种质资源保护 渔业资源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建议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 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 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 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渔 禁捕效果评估 水生生物资源监测 鱼类 物种记录数 群落结构 长江中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棘籽粕蛋白肽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沙棘籽粕蛋白为原料,酶解制备具有抑制胰脂肪酶活性的多肽,通过超滤、大孔树脂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分子对接对沙棘籽粕蛋白肽(seabuckthorn seed peptides from alcalase hydrolysates,SSPA)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筛选.以猪胰脂肪酶(porcine pancreatic lipase,PPL)抑制率为指标,稳定性分析表明,SSPA具有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适量Na+和Mg2+可显著提高SSPA的PPL抑制活性,SSPA在短期贮藏过程中不会因暴露于空气而影响PPL抑制活性.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得到31种多肽,结合分子对接筛选得到6个肽段,小于3 kDa组分中上述寡肽含量分别为VR(2.90%)、FR(7.40%)、RDR(1.10%)、APYR(1.50%)、NLLHR(1.40%)和EEAASLR(1.10%).固相合成测定其IC50值分别为VR(371.07 μg/mL)、FR(243.07 μg/mL)、RDR(250.50 μg/mL)、APYR(350.41 μg/mL)、NLLHR(220.70 μg/mL)、EEAASLR(510.55 μg/mL).分子对接表明以上多肽通过氢键、π-π堆积与PPL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分子对接结合能与SSPA的PPL抑制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2=0.865,P<0.05).

关键词: 沙棘籽粕蛋白肽 胰脂肪酶抑制率 稳定性 分离 分子对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江下游同江段黑龙江马口鱼的摄食生态研究

湿地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2年4月至5月期间,在松花江下游同江段水域中,采集了251尾黑龙江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amurensis)样本,根据样本肠含物的鉴定与分析结果,对不同体长、不同性别的黑龙江马口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下游同江段水域中的黑龙江马口鱼的饵料共有4类17种(包含未鉴定种),黑龙江马口鱼主要摄食鱼类,其次摄食水生昆虫,偶尔摄食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在体长小于100mm、体长为100~149 mm和体长为150~200 mm的黑龙江马口鱼的食物组成中,鱼类的质量百分比分别合计为96.43%、98.12%和97.11%,水生昆虫的质量百分比分别合计为3.34%、1.15%和0.15%;体长小于100 mm、体长为100~149 mm和体长为150~200 mm的黑龙江马口鱼的空胃率分别为65%、20%和41%,平均胃饱满指数值分别为3.43%、4.68%和2.63%,随着体长的增长,黑龙江马口鱼的摄食强度发生明显变化,当其体长为100~149 mm时,出现摄食的高峰期;雌、雄黑龙江马口鱼的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黑龙江马口鱼 摄食 体长 性别 松花江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对沉积物氮磷赋存形态影响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沉积物作为养殖系统中氮磷的蓄积库,对养殖水体氮磷水平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氮磷赋存形态影响其在沉积物中的吸附和释放。为研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对海水养殖池塘沉积物氮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以400 g/m2生物量设计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养殖实验,分别为小规格[(0.7±0.3) g]、中规格[(2.5±0.3) g]和大规格[(4.3±0.3) g]处理组,不放养沙蚕设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45 d,分别于实验初、末期采集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测定其中氮磷各赋存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均显著提高了沉积物上、中层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和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含量(P<0.05),中、小规格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沉积物中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含量(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均显著提高了沉积物上、中层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含量(P<0.05),中、小规格处理组显著降低了沉积物中有机磷(OP)含量(P<0.05)。本研究表明,中、小规格的双齿围沙蚕可以加速沉积物中有机氮磷的矿化,促进沉积物其他形态氮磷向上迁移,使其更容易分解和释放,进而被水体浮游植物所利用。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生物扰动 氮赋存形态 磷赋存形态 沉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病害及防控措施(中)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二、大口黑鲈病害发生的原因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是因病原体(或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大口黑鲈新陈代谢失调,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变化,鱼的正常生命活动被扰乱。导致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虽然有众多的原因,但基本可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是传统的、宏观的观点,病害的发生是病原(包括致病因素)、环境以及大口黑鲈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病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二是微观的观点,大口黑鲈微生态系统严重失去平衡,导致病害发生,其中病原或致病因子起主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物理因素对北海派琴虫体外培养方法优化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缩短传统体外培养派琴虫的生长周期(20 d),以北海派琴虫(Perkinsus beihaiensis)为培养对象,探讨了温度、盐度、震荡条件这3种物理因素单独或协同变化下对北海派琴虫的生活史和培养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北海派琴虫经过休眠孢子阶段之后,出现一个前游动孢子囊阶段,该阶段以出芽增殖的方式繁殖,繁殖速度十分迅速,但细胞体积较小。体外培养过程中,单一的温度、盐度条件变化对北海派琴虫的培养速率无显著影响,当只添加震荡条件时,北海派琴虫12d即完成增殖,扩增时间明显缩短、培养速率明显提高。当多个培养条件协同变化下,即温度由35℃降至28℃、盐度35降至25时,北海派琴虫8 d即能完成一个增殖循环,与传统培养方法所需的20 d培养周期相比,大大缩减了培养时间,提高了培养速率。

关键词: 北海派琴虫(Perkinsus beihaiensis) 前游动孢子囊 盐度 温度 震荡 协同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昌邑海域贝类资源现状与对策

科学养鱼 2023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