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种典型对虾养殖模式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22
摘要:陆基工厂化养殖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是我国目前对虾养殖生产中常见的两种典型模式,对这两种养殖模式进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结合当地条件权衡利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查阅,对两种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情况及水环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固定成本低于可变成本;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单位产量高,总收益高,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成本利润率为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的2.59倍,采用该模式生产每千克对虾的盈亏平衡价格及其与销售价格差额分别为工厂化养殖模式的0.65和2.14倍;另一方面,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细菌及微藻丰富度更高,对养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净化能力更强,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效益显著.整体来看,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效率高,总收益高;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既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势.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模式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达氏鳇血细胞的组成、发生及吞噬功能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利用Wright’s染色技术,观察了平均体质量为(324.24±214.7)g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外周血形态特征、血细胞发生;将调整浓度后的血液和酵母液加入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充分混合30 s,30℃恒温水浴锅孵育40 min后涂片,干燥后用2.5%戊二醛固定6 min, Wright’s染色、封片,进行血细胞吞噬实验,分析其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由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等组成;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13.10±1.56)μm×(11.10±2.45)μm,小淋巴细胞体积最小,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7.31±1.21)μm×(6.07±1.35)μm。印片结果显示,头肾,体肾和脾脏为达氏鳇的主要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脾脏发生,肝脏中未发现原始血细胞。酵母菌的吞噬实验表明,达氏鳇血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红细胞的吞噬率为(22.84±3.21)%,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黏附能力,这与达氏鳇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关。


水产养殖动物低氧应激及防控初探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氧气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氧气与机体发生作用时除了通过还原作用生成水,还会生成部分活性氧。而活性氧对于机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弊也有利。机体内的很多自由基反应与活性氧密切相关。自由基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自由基的报道及研究层出不穷,因为自由基的存在会对机体产生很多危害。


利用丁酸梭菌调理牛蛙肠道健康技术试验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区均有较大规模养殖,养殖产量逐年递增,牛蛙年产量已超60万吨。目前牛蛙养殖比较混乱,没有集成一套科学、无污染、可持续的养殖技术,且部分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丁酸梭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畜禽、水产养殖中,但在牛蛙养殖中还未见报道。


中西太平洋海域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租赁渔船的作业特征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2
摘要:远洋捕捞国渔船能够通过租用、租赁的方式悬挂其他国家或捕鱼实体的旗帜,从而成为租赁船.为探究中西太平洋海域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租赁渔船的作业特征,通过分析2013—2016年中国大陆金枪鱼围网船队在中西太平洋的渔捞日志数据,对研究期内各月份金枪鱼围网租赁船的数量、捕捞努力量及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等指标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从2014年开始租赁船的绝对船数和船队占比都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2)同一年中禁渔期和非禁渔期之间船队捕捞努力量的比值逐渐减小,禁渔期内船均捕捞努力量总体增加;3)不论在禁渔期还是全年,中国渔船租赁后的CPUE平均水平高于无租赁船的2013年水平;4)研究期内,非禁渔期的渔场分布相对均衡,而禁渔期的渔场分布具有年际变化,2015年的渔场重心向西偏移.这些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从2014年开始通过将围网渔船租赁给太平洋岛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禁渔期对生产的影响.中国围网船队的发展模式仍需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管理措施的变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调整.
关键词: 金枪鱼围网 租赁船 人工集鱼装置禁渔期 中西太平洋 作业特征


流式细胞术在双壳贝类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双壳贝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品经济物种和生态指示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养殖,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及在生态毒理学中的环境指示作用,其免疫能力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血细胞作为双壳贝类先天免疫的主要参与者,其细胞活力、吞噬能力、粘附能力、总血细胞数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的检测成为探索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检测量大、客观性强等技术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细胞学研究工具。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关于FCM在双壳贝类免疫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FCM的发展历史、双壳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及FCM在双壳贝类免疫研究的应用,总结了FCM在样品处理和检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FCM在未来贝类免疫学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在贝类食品质量安全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工厂化养殖密度对黄条鰤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降低养殖动物的应激胁迫水平,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为探究黄条鰤(Seriolalalandi)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密度,本研究对1龄黄条鰤[(565.83±70.22) g]开展为期60 d的养殖实验,共设置10尾/m3 (低密度组)、20尾/m3 (中密度组)和30尾/m3 (高密度组) 3个密度组。实验过程中测量并计算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在内的生长指标,并检测血液生理、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中、高密度组黄条鰤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第60天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对应的数值(P<0.05);在3个密度组中,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60 d时显著高于30 d的数值(P<0.05),中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60 d与30 d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60 d时低于30 d的数值,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长产生了的胁迫。整个实验过程中,血清中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的含量在30 d和60 d时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含量呈相反趋势;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在30 d和60d时整体呈现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理造成了胁迫。由此可见,从生长、生理和生产实践角度综合评价,中密度(20尾/m3)是1龄黄条鰤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密度,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黄条鰤工厂化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蛙类歪头、破头与白眼综合征病原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湖北、福建等主养区一系列蛙疾病的发病原因,从具有典型歪头、破头与白眼等症状的蛙脑部和内脏器官分离到40株优势菌.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40株优势菌均与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同源.经生理生化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这40株优势菌存在遗传差异,宿主和区域是影响亲缘关系的重要因素,并判定菌株典型株QW08为米尔伊丽莎白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QW08为蛙类歪头、破头与白眼病的病原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米尔伊丽莎白菌感染黑斑蛙可引起其全身多脏器与组织损伤,脑、肠道、肝、脾与肾等组织器官损伤极其严重,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致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引起感染蛙死亡.药敏特性分析显示,分离株QW08仅对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其余19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研究结果为蛙类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鲢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湘江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长丰鲢(H.molitrix)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筛选与其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应用96对微卫星引物,使用普通PCR扩增与毛细血管电泳技术,在湘江鲢和长丰鲢2个群体中共筛选到13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基于这些微卫星标记并对湘江鲢和长丰鲢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湘江鲢和长丰鲢的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均处于中度多态,PIC均值分别为0.422、0.440,表明两个鲢群体均具有中等多态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湘江鲢筛选出8个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长丰鲢筛选出2个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位于染色体LG5上的位点P086和位于染色体LG23上的位点P041均在两个鲢群体中找到显著相关的性状.
关键词: 湘江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长丰鲢(H. molitrix)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生长性状 相关分析


基于卵形鲳鲹基因组重测序的InDel标记挖掘与耐低氧性状关联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是高耗氧率的鱼类,低氧极易导致其死亡.筛选其耐低氧性状InDel分子标记并挖掘影响耐低氧性状的功能基因,可为选育具有较强耐低氧能力的卵形鲳鲹提供有益指导.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了卵形鲳鲹基因InDel差异,挖掘卵形鲳鲹与耐低氧性状显著关联的InDel位点,并探讨了与耐低氧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693.48 Gb数据,其中Q30的平均值为90.8%,注释分析发现了共2 574 178个InDel位点.敏感组50尾卵形鲳鲹所特有的InDel共249 395个,其中2 209个位于外显子上,在核苷酸切除修复信号通路和细胞黏着分子中存在变异基因.将InDel位点与耐低氧性状关联分析发现,3个InDel位点(InDel 22883061、InDel 24919481和InDel 14451779)接近显著性阈值,注释分析获得了9个候选基因.筛选到的InDel位点对后期分子标记选择育种的选择和鉴定有重要价值,注释到的候选基因为卵形鲳鲹耐低氧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