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2m双渔船并列系泊受力可靠性试验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船港内停泊避风时,系泊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渔船安全的关键性能,分析台风情况下系泊缆的受力,检验系泊系统的可靠程度,对提高渔船避风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以浙江省嵊泗海域较为常见和典型的42 m拖网渔船为代表船型,对“双船顺缆系泊”和“双船八字缆系泊”2种系泊系统分别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港内的风浪流条件,并通过对不同条件进行组合试验,获得了缆绳张力随波高、风速、水流情况的变化规律,对两种系泊方式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台风工况下,两种系泊方式均能满足渔船系泊安全性,且“双船八字缆系泊”方案较“双船顺缆系泊”方案更安全稳定。该研究成果可为港内渔船停泊方式和系泊方案设计提供支持和参考。


对《韩国有关拟修订食品标准与规范的通报》的评议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3
摘要:WTO/TBT-SPS国家咨询中心农业农村部联系点《关于请对韩国有关拟修订食品标准与规范的通报提交官方评议意见的函》(农业农村部联系点[2023]241号)收悉。该通报的主要内容是韩国拟修订食品标准与规范,其中涉及水产品的是拟将非班太尔/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在鱼类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设定为0.05 mg/kg。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通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eDNA监测方法标准化框架及未来图景
《湖泊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DNA(environmental DNA)是指从环境样品(水体、土壤、沉积物、空气、混合物等)中提取的DNA,是各种生物的DNA混合物,区别于传统从单物种样品中提取的DNA.eDNA监测是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用物种特异性引物或特定DNA metabarcoding引物对其进行扩增测序、分类学分析、相对丰度分析、功能预测等,以监测环境中是否存在某特定物种,或者获得环境中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相关信息.eDNA监测主要应用在特定物种监测检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过程分析评估等领域.eDNA监测可以应用在陆地、水体、空气、器物表面、生物(内)表面等任何有可能存在不确定DNA的场景.因为eDNA监测的非侵入性、灵敏检出、大类群检出、易标准化方法与结果、低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结果可核查等特点,未来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物种监测、群落功能预测、生态过程分析的方法,对象可涵盖所有生境条件下的所有生物类群.但要实现这个图景,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层面完成eDNA监测技术链条中10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化:样品重复数设计、采样时间设计、采样点设计、采样方法设计、样品前处理、样品保存、扩增引物选择、DNA提取—扩增—测序—分析程序、序列比对注释、监测结果后评估.目前来看,10个环节的标准化基本不存在理论上的困难,并且一部分支撑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启动,甚至一部分标准化的组织工作已在推进,在未来数年内有望完成关键知识、关键数据的积累,推动eDNA监测成为长期性周期性常规生态监测内容,支撑渐行渐近的数据驱动型科学研究和生态管理.


区域性温血金枪鱼的生理学特征研究进展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枪鱼体型庞大,游泳速度快,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全球渔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具备独特的温血能力、发达的视觉系统、较高的基础代谢率,金枪鱼拥有特殊的生活习性和热生态位。为此,本文从温血产热机制、逆流热交换血管网、心脏耐寒性能、视觉系统和生长模式等5个方面对金枪鱼相关的生理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金枪鱼生理特征与环境适应性、热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本文提出了金枪鱼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建议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金枪鱼 区域性温血 逆流热交换 热生态位


异养蛋白核小球藻净化对虾池塘养殖尾水的实验
《海洋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异养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去除对虾池塘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异养藻种的光自养转换、盐度驯化,并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种入养殖尾水,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分析其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强度6 600 lx、光照周期16 h∶8 h(L/D)、温度25±0.5℃条件下,接种细胞密度为1.0×105个/mL、5.0×105个/mL、1.0×106个/mL的蛋白核小球藻均在接种初期快速进入指数生长期, 10 d后进入生长平台期, 20 d藻细胞生物量分别增加39.25、7.98和4.07倍;蛋白核小球藻能明显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起到去氮除磷的净化作用,磷酸盐的去除率随藻细胞的生长持续上升, 21 d去除率分别为58.8%±0.72%、72.9%±1.7%、81.4%±9.86%;对氮盐的利用规律依次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氨氮6 d的去除率达81.9%±6.0%, 96.2%±1.16%, 95.4%±1.24%,硝酸氮21d去除率达82%±1.35%、93.3%±4.41%、91.8%±2.77%,亚硝酸氮21 d去除率分别为84.3%±3.52%、23.5%±2.53%、3.4%±2.16%。相关结果可为异养蛋白核小球藻在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水质净化的应用提供参考。


黄条(鱼师)胚胎发育和早期仔鱼生长的温盐适应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测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胚胎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内源性营养吸收利用、生长基因表达、存活指数(SAI)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的影响,并对早期仔鱼活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适水温20~22℃条件下,胚胎孵化率最高,达75%~81%,且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7%,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2,且初孵仔鱼全长和卵黄囊体积最大。受精卵在盐度>30时漂浮在水面,而在盐度为20~25时悬浮在水中,在盐度为10~15时下沉于水底部。受精卵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胚胎孵化率达79%~80%,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0%。在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18、20、22、24℃)初孵仔鱼卵黄囊吸收利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盐度条件下,初孵仔鱼的SAI值表明,盐度为30~35时,仔鱼的SAI值较高且峰值出现在盐度为30组,而盐度为10组仔鱼SAI值最低。在水温为20~22℃时,6 d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最高(78%),PNR出现在7~8 d。初孵仔鱼在水温为20~24℃、盐度为30~35条件下,IG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饥饿条件下,IGF-1 mRNA在饥饿后第2天显著升高,其后在第3~4天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随着饥饿的进行继续下降至显著低于开口期表达水平。本研究明确了黄条(鱼师)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最适盐度为30~35,并建立了初孵仔鱼活力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规范化的黄条(鱼师)胚胎孵化和苗种培育技术提供依据。


罗氏沼虾氨基脲分布特征及贮藏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脲(Semicarbazide, SEM)为一种有毒物质,是判断呋喃西林是否违规使用的标记性残留物。为探讨甲壳类水产品中氨基脲的检出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的SEM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罗氏沼虾不同部位均检出SEM,其中头胸甲和虾壳等甲壳部位SEM检出值较高[平均(32.02±3.75)和(26.85±13.90)μg·kg-1],肌肉和肝脏的SEM检出值较低[平均(1.35±0.67)和(5.56±0.87)μg·kg-1],均超过我国现行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1μg·kg-1);罗氏沼虾虾壳和虾肉中的SEM检出值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甲壳组织中SEM检出值始终高于1.0μg·kg-1,而不同贮藏温度对罗氏沼虾中SEM检出值影响较小。因此,以SEM为标志物对罗氏沼虾进行呋喃西林残留检测时,应考虑样品贮藏时间及本底含量因素,以避免误判;同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制备样品时应避免将碎壳混入虾肉中。


不同植物搭建人工湿地的根系分泌物组成及其对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泌氧显著提高其对养殖尾水处理的性能.而不同植物种类和环境会影响根系分泌物释放情况,本实验通过搭建三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分别为无植物(NP)、风车草组(FCC)、鸢尾组(YW).检测其根系分泌情况并分析其与污染物去除率间的相关性.样品中检测到并且具有CAS号(CAS Registry Number)的化合物共有84种,其中鸢尾有82种,风车草有24种.鸢尾组检测出的柠檬酸的相对浓度为(62.3±9.65)μg/mL,为检测出的相对浓度最高的根系分泌物,且其与NO3--N和TN的去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种植植物组对NO2--N的去除效果更稳定且显著高于NP组;种植植物组对NO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NP组,YW组显著高于FCC组,其中L-苯丙氨酸、柠檬酸等根系分泌物与NO3--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对NH4+-N和TN的去除率,种植植物组均显著高于NP组,其中FCC组对NH4+-N的去除率高于YW组,分泌物L-缬氨酸和胆碱与NH4+-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较为全面地检测了风车草与鸢尾的根系分泌物组成情况,为应用根系分泌物强化人工湿地提供了理论参考.


碳达峰背景下海洋捕捞渔船减排路径研究
《工业安全与环保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海洋渔业良性健康发展,加快海洋捕捞渔船领域的碳达峰进程,利用ONRL化石燃料燃烧法和IPCC排放因子法对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燃油消耗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核算,并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海洋捕捞渔船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船体老化现象严重、捕捞装备落后、船体建造材料落后、木质渔船较多以及柴油燃烧占据主体导致能耗和污染严重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策略,如玻璃钢、铝合金和聚乙烯等新型节能材料的应用,锂电池动力、LNG动力、甲醇动力和氢动力等低碳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捕捞机械装备轻量化、鱼群声呐探测、AIS网位仪、INS综合通导和尾气余热制冷等新装备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兴产业——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等.


长江垂钓渔业调查研究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 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