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刀鲚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组成,将采自长江口南支和北支、崇明内河、浙江嵊泗共160尾刀鲚进行传统形态学研究和框架模型的构建,对获得的形态变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形态变异很小;(2)组间差异主要为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躯干横向为差异的主要变异方向,头长为次要的变异方向;(3)北支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判别效果最好;(4)聚类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结果,南支群体和内河群体聚为一组,和嵊泗群体聚为一大支,最后和北支群体聚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不同刀鲚群体间的躯干横向和头长的差异可能由摄食和栖息地利用差异造成.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和弹状病毒病二联灭活疫苗毒种及种子批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弹状病毒(SCRV)二联灭活疫苗毒种库及种子批.[方法]以ISKNV-QY0910株和SCRV-GM1503株为原始毒种,扩繁10代(F1~F10后检测各代病毒对鳜鱼脑组织细胞系(CPB)的致病性及其滴度,并检测其对鳜鱼的毒力.PCR扩增ISKNV的主衣壳蛋白(MCP)基因,RT-PCR法扩增SCRV G蛋白基因序列,检测ISKNV和SCRV毒种的特异性.对F1,F5和F10代ISKNV,SCRV毒种进行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RANA)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检测,检验毒种的纯粹性.分别将F1,F5和F10代ISKNV,SCRV病毒液用甲醛灭活后制备灭活疫苗,免疫鳜鱼21 d后攻毒,连续观察14 d,待鱼体稳定后统计死亡率并计算免疫保护率(RPS).将ISKNV和SCRV毒种湿毒保存于-80℃冰箱,每6个月取3支检测病毒滴度,以确定毒种的保存期.[结果]各代次毒株感染CPB细胞后产生的CPE形态及病变速度基本相同,SCRV滴度为108.58~108.875 TCID50/mL,ISKNV滴度为107.38~107.625 TCID50/mL.F1,F5和F10代ISKNV按104 TCID50/mL,SCRV按106.5 TCID50/mL对鳜鱼攻毒(每尾0.1 mL),致死率均超过90%.ISKNV和SCRV各代次毒种可分别扩增出1 300 bp的MCP基因和1 500 bp的G基因,特异性良好.ISKNV,SCRV毒种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及鳜鱼蛙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污染.各代次病毒灭活疫苗对鳜鱼安全有效,免疫保护率ISKNV可达92%以上,SCRV可达84%以上;湿毒-80℃保存,保存期为36个月.[结论]10代以内ISKNV和SCRV的生物学特性稳定,可用于鳜鱼ISKNV和SCRV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与检验.
关键词: 鳜鱼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弹状病毒(SCRV);毒种库;种子批;二联灭活疫苗


真蛸及其繁育研究
《水产养殖 》 2022
摘要:真蛸(Octopus sinensis)俗称章鱼、红章,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是我国南方重要经济物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真蛸体质量日增长率可达13%,食物转化率15%~43%,80 g幼蛸经过3个月养殖可长至1 500 g,成熟母体产卵量6万~20万粒/只,适于规模化繁育和养殖,是国际头足类养殖开发的热点物种之一.由于真蛸幼体培育的浮游期长,技术工艺复杂,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苗种培育技术,制约了真蛸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寻找适合真蛸幼体浮游期后期的饵料,是解决真蛸苗种繁育难题、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没有合适饵料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利用幼蛸的趋光性,在幼蛸聚群时少量多次投喂碎糠虾.在附底稚蛸阶段为幼蛸提供合适的躲藏场所,是后期保苗的关键.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用在池底堆积石块和牡蛎壳的方法为幼蛸提供躲藏场所,其中牡蛎壳的效果要优于石块.
关键词: 真蛸;资源现状;育种


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生长特性,测定了10、15、20月龄文蛤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和活体重量(BW)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 10、15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长(SL), 20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宽(SW);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10、15和20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各月龄活体重量(BW)与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BW10=-2.976+0.100SL+0.140SW+0.101SH(R~2=0.969);BW15=-12.176+0.085SL+0.441SW+0.415SH(R~2=0.957);BW20=-21.506+0.255SL+1.098SW+0.152SH (R~2=0.920)。异速生长方程显示不同月龄文蛤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10月龄文蛤为正异速生长, 15月龄文蛤为等速生长,而20月龄文蛤为负异速生长。结果表明,在池塘中间培育期间,影响文蛤活体重量的形态性状随文蛤龄期而变化, 10月龄及15月龄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和壳高,但随着龄期的增加,壳宽对活体重量的影响程度增加,是20月龄时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数量性状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文蛤中间培育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三种微藻的生物量与其细胞氮磷碳的相互关系
《生态科学 》 2022 CSCD
摘要:为明确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等三种池塘水体环境中常见优势微藻的细胞数量与其所含总氮(totalnitrogen,TN)、总磷(totalphosphorus,TP)和总碳(total carbon, TC)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以上微藻分别进行纯培养,在明确微藻细胞数量的条件下,将藻细胞冷冻干燥制备为冻干粉,准确测定其干重(cell dry weight, CDW),以及所含TN、TP和TC的质量,并就CDW与其所含TN、TP、TC质量间的数量关系,以及细胞数量与CDW的相互关系等建立数学方程。以上三种微藻的CDW与其所含TN、TP、TC的质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在与TN、TP关系的数学回归方程中线性拟合程度优于TC;同时,三种微藻的细胞数量与CDW之间同样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钝顶螺旋藻细胞中的TN、TC、TP含量占其CDW的比值分别为29.3%、13.6%和4.4%,均远高于绿色颤藻和牟氏角毛藻。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牟氏角毛藻 绿色颤藻 总氮 总磷 总碳


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组成及分布特征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现状,于2019年12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4个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江段进行表层水体采样,共采集12个水体样品,进行微塑料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重庆段各水域12个水体样本中微塑料的检出率为50%,主要形状包括颗粒、碎片、薄膜和纤维4类,其中以纤维和碎片为主,丰度范围为20.83~83.33 ind/m~3,平均丰度为39.35 ind/m~3。各采样点水体微塑料的化学组成经拉曼光谱定性分析,微塑料主要化学组成包括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四种,其中PE检出率最高,占比为44.45%。与2018年三峡库区微塑料赋存结果比较,重庆段水体中微塑料丰度有较明显下降,表明三峡水库水体微塑料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微塑料 城市区域 外形特征 丰度 化学组成


氨氧化菌及其在中国池塘养殖水质调控过程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氨氮是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过程中需着重考虑的一种污染物,池塘养殖环境氨氮氧化去除主要依赖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和厌氧氨氧化菌.本研究介绍了在自然界中已发现的几种氨氧化菌的氮素代谢机理,并结合池塘生态系统特征,着重从温度、pH、溶解氧、附着基质和光照角度,阐释氨氧化菌对池塘养殖水体的生态调控机制.基于氨氧化菌附着生活习性,现已研发出多种异位池塘养殖水质净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技术能发挥净水效果,但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造价高、效率低等问题.目前,中国池塘养殖水体处理领域,在氨氧化微生物菌剂和高效微生物反应器应用及研发方面比较薄弱.建议未来强化池塘低温高效氨氧化菌株筛选和富集培养研究,促进结构紧凑型水处理微生物反应器研发,丰富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氨氮去除手段.


山东近海产卵场健康状况评价体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卵场对渔业资源补充起关键作用,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了渔业资源世代发生量和可持续产出。本研究以山东近海产卵场为研究区域,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综合分析,以20世纪80年代山东近海健康状况作为基准,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卵场健康状况量化评价体系,并对该体系的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评价体系从产卵场环境和产卵场功能(一级指标)考虑,包含了生物环境、水文环境、人为干扰、鱼卵仔稚鱼、产卵群体和产卵场面积6个二级指标以及21个三级指标,通过平均综合健康指数(CHI)表征产卵场健康状态。以2008年5月山东近海产卵场健康状况为例对本研究构建的产卵场健康量化评价体系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8年5月山东近海产卵场平均CHI为0.571,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山东半岛北部产卵场、海州湾北部产卵场、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和莱州湾产卵场CHI分别为0.596、0.593、0.590和0.505,该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山东近海产卵场的健康状况。


黄鳍金枪鱼体质量与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积累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幼鱼陆基循环水养殖基础数据,测定了不同体质量的黄鳍金枪鱼幼鱼血清、肌肉、肝脏、胃、肠道等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活性。结果显示,ACP活性在各组织中由高至低为肠道>肌肉>肝脏>血清,AKP活性则为肠道>肝脏>肌肉>血清。随着体质量的增加,ACP活性在肌肉、肠道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较小,而AKP活性在肝脏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相邻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在肠道、肌肉中呈波动性变化;黄鳍金枪鱼幼鱼消化酶活性整体稳定,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仅在体质量达1 000 g时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随后小范围浮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ACP和AKP活性在黄鳍金枪鱼幼鱼组织中较高且稳定,这种稳定的高活性模式可保证机体对磷(P)高效分解、吸收、再利用,提供对外源物的持续免疫力;黄鳍金枪鱼在养殖期间营养需求稳定,且蛋白质需求旺盛。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消化酶 免疫相关酶


预处理对南美白对虾剥壳效果和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方法(酶、冷冻和冰盐)对南美白对虾进行预处理,比较处理后虾壳可剥性及剥壳后虾仁质构,分析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指标和结构变化,探究预处理辅助剥壳效果及其对南美白对虾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冻和冰盐处理相比,3.5 h酶处理辅助剥壳的剥壳用功较少,且完全剥壳率与其他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Ca2+-ATPase活力、总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内源荧光强度明显低于鲜虾,但除Ca2+-ATPase活力外,降低程度明显不及冷冻和冰盐处理组;其表面疏水性与鲜虾无显著差异(P>0.05),羰基含量与冰盐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预处理后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β-转角相对含量都无显著变化(P>0.05),但酶和冰盐处理组均出现了β-折叠向无规卷曲的转变。结合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可知,冷冻和冰盐处理只改变了蛋白的结构而没有引起SDS-PAGE图谱的变化,酶处理引起了部分大分子质量蛋白质的降解,但虾肉质构特性与冷冻/冰盐处理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 辅助剥壳 南美白对虾 肌原纤维蛋白 理化性质 蛋白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