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渔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发明专利成果储备浅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为例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2
摘要: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创新团队取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SEO数据查询工具进行分类统计和词频分析,结合省级科研奖励获奖成果中发明专利使用情况给出相关建议.结果显示,团队首席在专利成果培育中起重要牵头作用(人均3.5件);有效发明专利主要集中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31件)、水产遗传育种领域(26件)和渔业装备与工程领域(23件);发明专利对省级奖励的成果培育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使用发明专利的成果在2011—2020年度省级科研奖励获奖成果中占比达77%;词频分析表明,多数团队的专利名称关键词与团队研究方向有较高契合度.相关结果可为创新团队的专利培育和考核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盐度对金钱鱼幼鱼存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度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幼鱼存活、生长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在6个盐度梯度(淡水和盐度5、10、20、30和35)下,养殖体质量为(6.27±0.28) g金钱鱼幼鱼60 d,统计其存活率及生长情况,测定各盐度下金钱鱼幼鱼肝脏、鳃、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金钱鱼幼鱼在盐度为0~35时存活率为97.78%~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为5时,终末体长、体质量和增重率均达到最大,盐度为35时,终末体长、体质量和增重率最小。盐度5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为(0.96±0.01)%,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预测体质量为(6.27±0.28)g的金钱鱼幼鱼高效养殖盐度为7.5。淡水组和盐度35高盐组金钱鱼幼鱼肝脏中SOD与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肝脏中的GPx活力和MDA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GST活力与GSH含量在各盐度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揭示:金钱鱼幼鱼在0~35的盐度时具有高存活率,但在低盐环境中生长较快;淡水和高盐环境能引起鱼体内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应激。推荐金钱鱼幼鱼养殖盐度为5~10。


杂交尖塘鳢人工繁殖及饲料驯化技术要点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尖塘鳢肉嫩味美、无肌间刺、蛋白质水平高,在高档水产品市场很受欢迎,市场售价在100~300元/千克。目前在广东、海南等地已规模化养殖,年产量达10多万吨。杂交尖塘鳢(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生长上具有显著的超亲杂交优势,且容易进行饲料驯化,2009年后杂交尖塘鳢苗种陆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苗种的需求逐年递增。


广西三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2
摘要: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在广西三江地区占据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地位,掌握该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并了解存在的问题,对广西三江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及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大树村、冲干村和汾水村三个不同自然村的稻渔综合种养情况,在总结三江地区稻渔综合种养在基础设施、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为三江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提出改进养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培训,完善经营模式以及加快品牌建设等发展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广西三江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数据.


双碳背景下渔业船舶替代燃料分析与展望
《船舶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逐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应用,发展替代性的低碳、零碳以及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路径。随着低碳、零碳燃料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成熟,船舶行业也已开始尝试使用低碳、零碳燃料替代传统燃油。作为船舶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低碳、零碳等替代燃料在当前渔业船舶中的应用也十分必要。文章分析了渔业船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渔业船舶替代燃料的应用形式,探讨了渔业船舶替代燃料的应用前景。


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作业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作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018—2019年1—5月的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船位数据挖掘渔船捕捞努力量信息,统计分析了渔船作业重心变化;结合同期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底层温度(bottom temperature, B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HL-a) 4种环境数据,绘制环境因子和捕捞努力量的空间分布叠加图,定性分析了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构建捕捞努力量对海洋环境非线性表达方式,分析海洋环境变动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渔船捕捞的影响。结果表明:1—5月研究区域渔船捕捞努力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其中2月捕捞努力量最高;渔船作业重心具有明显的纬向月变化特征, 1—5月渔船作业重心整体呈现由北向南转移。鱿鱼钓渔船主要在SST 8~15℃, SSH–0.14~0.16 m, BT 5~8℃和CHL-a浓度0.2~0.6mg/m3范围内作业。GAM模型表明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西南大西洋鱿鱼钓分布有显著影响。经度和纬度的协同作用对捕捞努力量的解释方差贡献最大, SST、SSH、CHL-a浓度和BT 4个环境因子对捕捞努力量均有重要影响。所有变量对捕捞努力量的影响作用都是非线性的,其中SST影响最密切范围在14~15℃,SSH影响最密切范围是-0.1~0.02 m, BT影响最密切的范围是5~6℃, CHL-a浓度影响最密切范围是0.2~0.4 mg/m~3。
关键词: 西南大西洋 鱿鱼钓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捕捞努力量 空间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 广义加性模型


池塘多营养级养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影响因子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池塘多营养级养殖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构建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多营养级养殖系统,于2020年9~11月和2021年3~8月,分别采用黑白瓶法、显微镜计数法、国标检测法,对养殖系统内养殖区、净水区两区的水体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生物量、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显示:养殖区、净水区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90±0.77 g/m~2·d、3.05±1.43 g/m~2·d,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别为0.45±0.29 mg/L、0.81±0.53 mg/L,差异显著(P<0.001,P=0.002),且季节波动明显,均在9~11月、3~4月降低,5~7月升高。养殖区、净水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水温、光照、磷酸盐影响。养殖区水体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水温、氨氮、溶氧影响;净水区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水温、硝酸盐氮、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颡鱼多营养级养殖池塘的基本生态特征,为黄颡鱼高效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多营养级养殖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水体理化因子


桑沟湾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及其对人类养殖活动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2014年取自桑沟湾贝类养殖区的柱状沉积物进行分析,测定每层沉积物中总碳(TC)、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质量分数,并计算总无机碳(TIC)、海源性有机碳(Cm)和贝壳无机碳(Shell-IC)的质量分数以及各组分碳在总碳中的贡献率,同时对其年汇入速率(BF)进行估算.结合210Pb测年法,研究近80年沉积碳库各种碳的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发现其中TC、TIC、TOC、Cm和 Shell-IC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09%、0.75%、0.34%、0.15%和 0.06%.研究还发现,TIC是TC的主要形式,在1960-2010年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Cm的质量分数在2010年前无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在2010年后显著增加,使得Cm/TC及TOC/TC也显著提升.Shell-IC在养殖活动开始后至2000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各组分碳的年汇入速率在1960-2000年间随海水养殖活动呈现相应的变化,之后由于养殖规模和格局的调整,BFCm、BFTOC和BFTC显著升高,BFTIC降低,BFShell-IC先升高后降低.桑沟湾的海水养殖活动影响着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的组成和年汇入速率,碳库各组分的变动也体现出与之相应的变化.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人类海水养殖活动在开始后的50年里对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影响特征,也为今后陆架海区水产养殖活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盐碱水接力养殖大口黑鲈试验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宁夏地区盐碱地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宜渔盐碱水土面积达83.5万亩,其中4万亩为盐湖资源,主要分布在银北地区和盐池县,现有盐碱地池塘养殖面积6.25万亩,渔农综合利用盐碱地面积12.35万亩,盐碱地大水面增养殖面积4万亩。宁夏地区纬度高,全年平均气温相对低,加州鲈养殖生长周期短,


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研究
《湿地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潜流式人工湿地主要利用卵石、砾石、炭渣等填料构建,存在着施工成本高、易堵塞和适应性低等问题.为了解决潜流式人工湿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人工湿地模块,于2019年5月至10月,在上海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构建了模块化人工湿地;采用脉冲示踪剂分析法,在植物种植、布水方式和水力负荷的6种组合方式下,研究了示踪剂在模块化人工湿地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块化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易形成"滞水区",减小了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有效体积比,缩短了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使模块化人工湿地水力效率增大;布水方式对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影响很大,与中间集中进水和侧表面均匀进水的布水方式下的水力效率相比,在全横断面均匀进水的布水方式下,模块化人工湿地的水力效率分别提高了 155.60%和17.06%,进水水流分布越均匀,模块化人工湿地系统内的水流态越接近理想推流态;随着模块化人工湿地中水力负荷的增加,水流速度增大,植物根系对水流的滞留作用减弱,水流停留时间产生的影响减弱,模块化人工湿地系统达到稳定的时间和最大浓度的时间缩短,但是超过最小水力停留时间后,其水力效率迅速减小;与传统推流式和波流式人工湿地相比,模块化人工湿地中种植的植物、布水方式和水力负荷对其水力效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模块化人工湿地 植物 布水方式 水力负荷 水力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