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灵芝孢子粉产品的多糖成分比较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种市售的灵芝(Ganoderma lingzhi)孢子粉产品被用于评价其多糖含量和成分,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五种灵芝孢子粉产品的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多糖指纹图谱、离子色谱分析灵芝孢子粉多糖的单糖组成。根据结果,不同来源的灵芝孢子粉总糖含量在2.05%~8.82%之间、多糖含量在1.05%~1.87%之间,而且多糖的种类及其水解后单糖组成也有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市售灵芝孢子粉产品的多糖有显著不同。


超声降解对猴头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免疫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超声降解对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多糖H6PC20理化性质及体外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降解之后猴头菌多糖H6PC20的重均分子量由2.39×10~6下降到2~5×10~5。随处理时间的增加重均分子量逐渐减小;多分散系数先增大后减小;特性黏度逐渐减小,未超声降解时为1231.99mL/g,处理50min后为97.72mL/g。超声降解不同时间后多糖的主要官能团没有变化;多糖仍保留一定程度的三股螺旋结构;多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30min的处理其活性增强最为明显。
关键词: 重均分子量 特性黏度 红外光谱 三股螺旋 巨噬细胞


毛木耳新品种‘申耳4号’
《园艺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耳4号’是从毛木耳品种‘黄耳10号’中系统选育出的新品种。发菌周期短,一般35 d即可发满菌袋,耐高温,开袋后易于现耳,出菇整齐,转化率可达95%以上,子实体大小适中,表面光滑,暗红色,背部深棕色,烘干后正面暗棕色,背部灰白色,适合做干品或鲜品销售。


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上的应用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对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子实体经脱脂、水提、醇沉、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得到多糖组分FVP30A、FVP30B、FVP60A和FVP60B。用先加多糖后接种病毒(A)、先接种病毒后加多糖(B)、病毒与多糖同时添加(C)3种给药方式研究分离得到的4个多糖组分对成纤维鸡胚细胞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药方式A和C下,FVP30A和FVP30B在50、100μg/mL作用浓度下,能显著减轻NDV病毒对成纤维鸡胚细胞的损伤,其中FVP30A效果明显好于FVP30B,并且其作用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分别用添加0.01%和0.04%FVP30A的饲料饲喂5日龄白羽肉鸡30d,添加量为0.01%处理中成鸡的脾脏、胸腺和法氏囊指数比正常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6%、24.5%和15.0%。实验表明:金针菇子实体中具有抗NDV活性的多糖,将活性多糖按一定量添加在饲料中,对鸡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海农业创新网络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以1988年~2015年上海农业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表征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运用复杂网络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城市、区域和国家等3个层面,从网络整体结构、关键节点的比较及其空间结构等方面刻画上海农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上海农业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地理邻近的重要性尚未减弱;科学网络中研究机构的中心性明显均高于企业,科研院所占据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技术网络的结构较为松散并呈链状结构,处于发展初期。研究结论为创新网络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农业创新系统良性运转和创新节点的培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两个香菇菌株的挥发性物质比较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L808和ww808(子实体无香菇香味)两个香菇菌株(Lentinula edodes)的菌丝体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八碳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芳香和烯烃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八种。剔除其中相对质量分数低于0.5%的部分,检出挥发性成分79种,其中,L808和ww808的菌丝体中挥发性成分分别有54和43种,主要是醛类化合物、芳香和烯烃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子实体中挥发性成分分别有36和38种,主要是含硫化合物(通常认为的主要香味物质),其中ww808的含硫化合物含量是L808的64.61%。
关键词: 香菇 挥发性物质 SPME-GC-MS


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与纵向协作——基于社会共治视角的食品安全行为研究
《产业经济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基于社会共治视角,研究了生产者食品安全行为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论分析表明,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是企业食品安全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纵向协作和企业禀赋因素也会导致企业食品安全行为产生差异。通过对194家食品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以上命题假说。实证结果表明:(1)行业自律越严格的企业,食品安全行为越规范。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国际或国家标准的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更加规范;(2)社会监管中的政府监管对食品安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发现概率和处罚力度越大,企业食品安全行为越规范;(3)社会监管中公众监管并未对企业食品安全行为产生影响。现实中公众监管还远未发挥对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的规范作用;(4)纵向协作过程中,添加剂采购渠道变量反向、显著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食品销售渠道变量正向、显著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此外,管理者年龄、企业产品类型等都会显著影响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


“沪农灵芝1号”聚酮合酶特异性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沪农灵芝1号"(简称沪灵芝)(Ganoderma lucidum SH)等10个代表性的担子菌物种进行全基因组次级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SM)簇分析,结果显示沪灵芝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的骨架基因以及SM簇的数量分别为5和3,高于其它物种,并且都位于支架的末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KS7和9的SM簇只在沪灵芝中分布;只有PKS7的SM簇(PKS7簇)的骨架基因具有完整的I型PKS功能模块;只有PKS7簇的骨架基因具有单拷贝直系同源性;PKS7簇的功能注释基因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中富集。这些结果表明PKS7簇为沪灵芝特异性的SM簇,可能代表了沪灵芝抗逆性强的分子特征。
关键词: 灵芝 比较基因组分析 次级代谢 PKS 通路富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