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结球甘蓝CBF家族特征分析及低温诱导基因BoCBF1、BoCBF2a和BoCBF3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录因子CBF在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和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分析结球甘蓝CBF家族成员的氨基酸序列特征,探究其是否受低温诱导表达,本研究利用结球甘蓝 923 全基因组数据库对其进行蛋白质理化特征、系统发育关系、编码基因结构以及 2℃低温胁迫下编码基因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 7 个BoCBF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后分成 2 个亚组(Ⅰ和Ⅱ).BoCBF蛋白的氨基酸长度为203~283 aa,全部是亲水性蛋白质.在结球甘蓝02-12 中,BoCBF1、BoCBF2a和BoCBF3 基因在叶、花、芽和角果中基本不表达,在愈伤组织、根和茎中表达量较低.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耐寒结球甘蓝 923 和不耐寒结球甘蓝D9中,BoCBF2b、BoCBF2c基因不受低温诱导表达,BoCBF2a基因低温诱导表达最为迅速,其次是BoCBF1 和BoCBF3基因.BoCBF1、BoCBF2a和BoCBF3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低温胁迫3~6h达到最大值,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后急剧下降,在 24h降至最低.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BoCBF1、BoCBF2a和BoCBF3 基因调控结球甘蓝响应低温胁迫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结球甘蓝 CBF基因家族 低温胁迫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R/FR比值对双断根西瓜嫁接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红光/远红光(R/FR)比值对双断根西瓜嫁接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提高西瓜嫁接苗种苗品质,对双断根西瓜嫁接苗进行不同光质处理,共设置4种光质组合:黑暗(D)、白光(W)、高比值R/FR(R/FR=3,H)和低比值R/FR(R/FR=0.3,L),以黑暗为对照,分析西瓜嫁接苗幼苗形态、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系统和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L处理显著提高了西瓜嫁接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指标,显著提高接穗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SOD和POD)、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同时显著降低了 O2-、H2O2和MDA的积累.L处理对西瓜嫁接苗光合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处理8d时,嫁接苗光合特性指标、Fv/Fm、Fv'/Fm'和ΦPSⅡ显著升高,NPQ显著下降;而长时间处理(20d)会导致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光合特性指标降低,Fv/Fm、Fv'/Fm'、ΦPSⅡ和qP下降,NPQ显著升高.综上,低比值R/FR处理能够通过增强西瓜嫁接苗抗氧化能力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最终促进双断根西瓜嫁接苗的成活及生长.

关键词: 双断根嫁接 西瓜 红光/远红光 抗氧化系统 光合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蔬成分与细胞结构对其质地特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与总酸的含量较高,细胞较小且排列密集,与其他果蔬差异较大;马铃薯与山药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胞结构方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CEL)含量与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WSP含量与质地剖面分析(TPA)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颗粒密度、孔隙度与部分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和质地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胞壁厚度、微观结构参数与部分质地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发现,影响新鲜果蔬质地特性的3个核心指标为黏滞系数(η)、体积密度、螯合性果胶(CSP)含量。本研究可为果蔬原料保鲜与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果蔬 化学成分 细胞结构 质地特性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的犬ANP32A的克隆及其在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中的作用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物种特异的酸性核磷蛋白32A(acidic nuclear phosphoprotein 32A, ANP32A)调节不同宿主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为分析犬ANP32A(canine ANP32A, caANP32A)的物种特异性及其在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中的作用,利用RT-PCR方法从MDCK细胞以及犬肺、脾、肠不同组织中扩增和克隆caANP32A;激光共聚焦试验分析caANP32A与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过表达caANP32A对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MDCK细胞中扩增到新的caANP32A,比已报道的caANP32A多出4个氨基酸插入,从犬肺、脾和肠组织中均扩增到该新的caANP32A;对caANP32A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该新的caANP32A不是由mRNA选择性剪接形成的;激光共聚焦试验发现,新caANP32A与H3N2 CIV的RNA聚合酶在细胞核中共定位;聚合酶活性试验显示,在哺乳动物细胞过表达新caANP32A不能促进H9N2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和H3N2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 CIV)的RNA聚合酶活性,而鸡ANP32A(chANP32A)能够促进。本研究克隆的新caANP32A较以往报道,在176至179位存在四个氨基酸LSLV的插入,但新caANP32A对AIV的RNA聚合酶活性仍然有物种限制性且该新的caANP32A也未增强CIV的RNA聚合酶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犬在流感病毒跨物种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A型流感病毒(IAV) 犬酸性核磷蛋白32A(caANP32A) RNA聚合酶活性 哺乳动物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锌肥对土壤镉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施用锌肥对污染土壤中小麦Cd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锌肥(常规锌肥、缓释锌肥)及其不同用量(13、26、66 mg·kg-1)对根际土壤Cd、Zn有效性和小麦Cd、Z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两种锌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Zn含量,但施用缓释锌肥在小麦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土壤有效态Zn的贡献显著高于常规锌肥,且不同生育期小麦根部和地上部Zn含量高于相应浓度常规锌肥处理.在拔节期,施用常规和缓释锌肥均能有效降低小麦根部Cd含量,Cd含量分别比对照(未施锌肥)降低了23%~33%和3%~48%,且中、高浓度锌肥同时显著降低了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常规和缓释锌肥对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地上部Cd含量的降幅分别为21%~54%和13%~43%.虽然高浓度缓释锌肥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但却显著降低了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施用高浓度常规锌肥也能显著降低小麦成熟期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所有处理中,仅施用高浓度常规和缓释锌肥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含量,降幅分别为19%和29%.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小麦全生育期,小麦根部Z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并且缓释锌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地上部-籽粒Cd转移系数随施Zn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施用锌肥能有效抑制小麦对Cd的吸收和转运.施用高浓度锌肥抑制Cd从地上部向籽粒转移的效率仍较低,在中重度Cd污染土壤中单施锌肥不能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需在小麦Cd吸收关键期组合其他阻控技术措施,以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

关键词: 小麦 锌肥 镉吸收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CqCHS1基因的克隆及胁迫下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 CHS)是植物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限速酶,参与植物中多个合成代谢途径,包括花青素合成。通过PCR反应成功克隆出藜麦CHS基因(CqCHS1)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预测分析,包括CqCHS1基因结构和编码的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同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在不同胁迫处理下CqCHS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qCHS1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其编码的蛋白质由39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CqCHS1蛋白是亲水性蛋白质,不存在信号肽,定位于细胞质。进化分析显示,CqCHS1与拟南芥AtCHS1的亲缘关系最近,其基因功能可能存在相似性。此外,还发现在CqCHS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与胁迫和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藜麦幼苗中CqCHS1的表达不会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而外源脱落酸(ABA)处理会抑制CqCHS1的表达,低温胁迫则会诱导CqCHS1的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藜麦CqCHS1的基因功能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藜麦 查尔酮合酶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与杀虫单复配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持效机理

农药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为开发出适用于种子处理且可长效防控稻纵卷叶螟的复配药剂,通过室内内吸活性测定、田间防效验证及植株中药剂含量检测,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杀虫单复配的最适比例及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步明确了复配剂的持效机理.内吸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杀虫单质量浓度比为 2:3 时,共毒系数最高,内吸能力最强.按照该配比制备的 25%氯虫·杀虫单种子处理悬浮剂(FS,分别含 10%氯虫苯甲酰胺和 15%杀虫单)在 7.5~15 g/kg(种子,以下同)剂量范围内进行拌种处理,对水稻发芽和出苗安全.田间试验表明,采用 25%氯虫·杀虫单FS按7.5~15 g/kg剂量拌种处理,对田间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持效期长,播种后94 d仍有 70%左右的保叶效果.植株中药剂含量检测结果表明,25%氯虫·杀虫单FS对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控害能力主要与叶片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含量有关,复配剂中的杀虫单虽然降解较快,但其在苗期可提高水稻根部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吸收率.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种子处理药剂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杀虫单 复配增效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残留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秸秆添加对稻田NH3挥发的影响机制

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H3挥发可产生影响,但相关排放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待系统研究。以南粳46水稻品种为材料,太湖地区典型单季稻田原状土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气流封闭法监测三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两种添加量(W秸秆:W_土=0.5%、0.8%)下水稻各生长期NH3挥发通量、土壤理化因子及水稻产量;进而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环境因子与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微生物丰度进行耦合,揭示NH3挥发对不同种类秸秆和不同添加量的响应机制并解析关键因子,从而筛选出稻田生态系统氨减排效果最佳的秸秆还田种类及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种类及秸秆种类与其施用量交互作用对稻田土壤NH3挥发均产生显著影响,总体来看,与CK相比,施加秸秆处理NH3挥发变化幅度为-33.2%—27.3%。不同秸秆种类对稻田土壤NH3挥发影响不同,低添加量下,与CK相比,RS与WS施用对NH3挥发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S施用显著增加NH3挥发量21.1%;高添加量下,RS施用显著降低NH3挥发量33.2%。不同秸秆施加量对稻田土壤NH3挥发影响亦不同,RS和MS处理下稻田NH3挥发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分别降低31.2%和32.8%,而WS处理则呈现相反规律;不同秸秆种类及不同施加量交互作用下RS-0.8处理显著降低稻田土壤NH3挥发33.2%。田面水pH、总氮(TN)浓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MBC)、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丰度是导致不同秸秆种类和用量下稻田土壤NH3挥发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RS-0.8处理相较于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土壤AOA、AOB群落丰度并显著降低田面水TN含量,综合效应下显著减少稻田NH3挥发量33.2%,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22.9%。因此,综合稻田NH3挥发总量和水稻产量,秸秆施用水稻种植体系中水稻(RS)秸秆以0.8%施用量模式下减排增产效果最佳。

关键词: 稻田土壤NH3挥发 秸秆种类 秸秆用量 水稻产量 结构方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品种及材料对3种真菌病害的抗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枯萎病、蔓枯病和白粉病是常见的西瓜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西瓜的产业发展。为筛选出具有枯萎病、蔓枯病、白粉病抗性的西瓜品种或材料,为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对44个西瓜品种或材料分别进行枯萎病小种1、小种2、蔓枯病、白粉病苗期抗性鉴定。结果发现,苏创3号、苏梦5号、2103WMH0120、2108WME0002兼抗枯萎病小种1、蔓枯病、白粉病3种病害。其中,苏创3号与同属于中果红瓤类型的早佳相比,枯萎病小种1病情指数下降了95.24%,蔓枯病病情指数下降了43.99%,白粉病病情指数下降了52.20%;苏梦5号与同属于小果红瓤类型的早春红玉相比,枯萎病小种1病情指数下降了96.03%,蔓枯病病情指数下降了38.89%,白粉病病情指数下降了51.32%;2103WMH0120与同属于小果红瓤类型的早春红玉相比,枯萎病病情指数下降了98.73%,蔓枯病病情指数下降了39.75%,白粉病病情指数下降了69.48%;2108WME0002与同属于小果黄瓤类型的小兰相比,枯萎病小种1病情指数下降了98.65%,蔓枯病病情指数下降了30.90%,白粉病病情指数下降了51.04%。另外也有不少材料分别表现出了对枯萎病小种1、枯萎病小种2、蔓枯病、白粉病的抗性。通过本次试验,对江苏徐淮地区自主培育的多个西瓜品种及重要西瓜材料的苗期抗病性进行了初步评估,为今后抗病品种的推广及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蔓枯病 白粉病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生蔬菜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以及水体、根系细菌群落分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陆生蔬菜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效果以及对微生物群落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定量PCR(qPCR)技术,在分析水质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以及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的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陆生蔬菜浮床对TP和NH4+的去除效果较为突出,水芹、生菜和青菜处理组对TP的平均污染负荷去除率(分别为57.13%、46.91%和40.86%)优于对照组(25.46%);水芹和生菜处理组对NH4+的平均负荷去除率(分别为51.30%和48.16%)高于对照组(27.23%)。对16S高通量测序属水平优势菌种的分析结果表明,蔬菜浮床系统根系表面均富集红杆菌属(Rhodobacter)来进行反硝化;水芹和生菜根系表面会富集大量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来增强氢自养反硝化作用;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在青菜周围水体和水芹、生菜根系表面较高,该菌属会将N2O转化为N2,实现完全反硝化。对照水体中栖湖菌(Limnohabitan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丰度较高,分别对氨氧化和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试验后期水体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nirS、norB和nosZ)丰度增多,且青菜根系周围水体和水芹、生菜植株根部拷贝数较大,表明试验后期蔬菜浮床系统根系表面或附近水体富集了大量反硝化功能基因,使得反硝化功能更为剧烈。陆生蔬菜浮床对水体氮、磷营养元素有一定净化作用,可通过调节根系表面或周围水体优势菌种来促进反硝化作用。

关键词: 陆生蔬菜浮床 16S rDNA 功能基因 反硝化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