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三叶种质资源耐酸铝性综合评价
《草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是一种世界性优质的蛋白饲草,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被广泛栽培,而南方地区多为酸性土壤.研究发现,白三叶具有一定的耐酸铝性,因此筛选耐酸铝种质对于开发白三叶优异资源、培育耐酸铝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30份国内外白三叶种质为对象,研究不同酸铝浓度下的白三叶萌发特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酸铝性综合评价.随Al3+胁迫浓度的增加,白三叶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下降,胚根变短、变粗;Al3+浓度≥1.0mmol·L-1时白三叶种质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受到显著抑制(P<0.05).除胚根直径外,白三叶萌发性状不同胁迫浓度间差异显著(P<0.05),且萌发期每个胁迫处理下同一性状不同白三叶材料间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2 mmol·L-1处理下白三叶多数性状具有更大的变异系数指标差异,可作为白三叶耐酸铝性综合评价的适宜胁迫浓度.聚类分析将30份白三叶划分为3个耐酸铝能力不同的类群,其种质耐酸铝性强弱与综合评价值基本一致.来自荷兰的种质'EM196'和来自澳大利亚的种质'EM085'具有较高的酸铝胁迫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冬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冬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对不同施肥的响应,确定油菜氮肥适宜用量,为土壤培肥和调控土壤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油菜种植区(武穴)开展,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SN0)、N 120 kg/hm2 (SN120)、N 180 kg/hm2 (SN180)、N 240 kg/hm2 (SN240)和N 300 kg/hm2(SN300),采用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变化,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结果】1)与不施氮处理(SN0)相比,施氮处理降低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24.63%~35.10%)和速效钾含量(39.67%~59.77%),提高了全氮(6.18%~14.60%)和碱解氮含量(7.18%~34.99%)。SN180处理提升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幅度最小,SN300处理提升幅度最大。随着氮肥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呈增长趋势,pH呈下降趋势,油菜产量先增加后减少,SN180产量最高。2)随着施氮量的递增,细菌的Chao1指数呈递增趋势;与SN0处理相比,SN180处理提高了真菌Shannon指数7.20%。施氮肥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SN0处理相比,SN180处理提高了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被孢霉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减缓了鞘氨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属的减少趋势,富集了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与S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均降低了化学异养、固氮、芳香化合物降解和几丁质分解功能菌群的丰度,同时降低undefined saprotroph丰度。3)环境因子与群落关联网络分析和RDA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AN)、全氮(TN)和有效磷(AP)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SOC和AP含量是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与SOC含量呈负相关,与AN呈正相关。Emericellopsis与AN和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pH呈显著正相关。SOC与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显著正相关,与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显著负相关。【结论】从产量、群落多样性及富集有益微生物角度综合分析,冬油菜施用N 180 kg/hm2是较合理的氮肥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矿化对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生物矿化对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为耐热活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通过测定不同矿化条件下病毒粒径、血凝效价和斑点印记,确定NDV的最佳生物矿化条件;将矿化后病毒接种BHK-21细胞,检测矿化对病毒增殖的影响,同时比较热处理后的矿化病毒在BHK-21细胞中的滴度变化情况;利用抗体中和试验检测矿化病毒的免疫原性;最后通过饮水免疫的方式评估矿化病毒在SPF雏鸡上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生物矿化条件经优化后,LaSota株在4 mmol·L-1 Na2HPO4和3 mmol·L-1 CaCl2条件下矿化效果最好,此时矿化病毒粒径最大,血凝效价最低,矿化率高达98.25%。矿化的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增殖起始时间迟于未矿化病毒,但两者的最终增殖滴度没有显著差异。经NDV抗体中和后,矿化病毒滴度的下降值为103.0 TCID50·mL-1,显著低于未矿化组。在56℃水浴中孵育15 min后,矿化的LaSota株病毒滴度仅下降103.5 TCID50·mL-1,与TS09-C耐热株的耐热特性相当。矿化的LaSota株免疫SPF雏鸡14 d后,抗体水平均高于未矿化LaSota株免疫鸡群。免疫后42和78 d进行攻毒试验,矿化LaSota株免疫鸡群的存活率分别为100%和60%。综上所述,本研究优化了NDV LaSota株的最佳矿化条件,矿化会延缓病毒的增殖速度,但不影响病毒的增殖滴度。经矿化后,能降低病毒与抗体的中和反应并提升其热稳定性,并可通过饮水免疫的方式对SPF雏鸡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证实通过生物矿化开发新城疫耐热活疫苗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也为开发其他病毒耐热活疫苗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LaSota株 生物矿化 生物学特性 热稳定性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冬根腐病的病原鉴定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中药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麦冬根腐病的症状、分离鉴定病原并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麦冬根腐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接种进行致病性验证;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麦冬根腐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化学杀菌剂和11种生物源杀菌剂对病原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从感染了根腐病的麦冬植株中分离了病原菌株,其中菌株MD1的致病性最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引起麦冬根腐病的病原菌株MD1为镰孢菌属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化学杀菌剂中,异菌脲和氟硅唑对病原菌株MD1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值分别为0.07和0.10μg/mL。生物源杀菌剂中,乙蒜素、中生菌素和丁子香酚对菌株MD1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值分别为29.08、30.60和14.81μg/mL。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麦冬根腐病的病原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并初步筛选出室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蚕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新兴的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的本质,在植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桑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适应区域广泛。桑叶、桑椹、桑枝等含有丰富的天然活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理和营养价值。代谢组学为研究桑树不同组织中天然活性代谢产物的积累、桑树适应逆境胁迫的物质基础以及天然活性代谢产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进展,重点概述了桑树不同组织中代谢组的研究、逆境胁迫下桑树代谢组的研究以及桑树代谢组数据库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桑树代谢组学的应用前景,为桑树天然活性代谢产物的综合利用以及抗逆桑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品种'鄂香楚7号'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鄂香楚7号’是以BL8为母本,S18-1为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鲜红线椒新品种。果实线形,绿色,果面光滑,三心室,肉质脆,味微辣,果实纵径32~35 cm,横径1.5~1.6 cm,单果质量32~35 g。维生素C含量115 mg·kg-1,中抗CMV和TMV,耐炭疽病和疫病。产量在19 000 kg·hm-2以上。适于湖北省平原和高山地区露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粒强筋稻茬麦新品种-荆麦202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荆麦202是以荆麦103为母本、西农979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红粒强筋稻茬麦品种。该品种202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220003。1 特征特性荆麦202属于春性、早熟型品种,生育期 191.5 d。幼苗深绿,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87.4 cm, 茎秆蜡质轻,旗叶短、下披。穗纺锤形、长度中等。小穗着生密度稀、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型、红皮、小粒、半角质。每公顷平均有效穗475.5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贝母与浙贝母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对比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综合对比了同产区同生长周期湖北贝母与浙贝母的总酚、总黄酮、游离氨基酸、微量元素、核苷与核碱基等成分组成及其抗氧化性能、溶解度、溶胀度和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与湖北贝母相比,浙贝母成熟鳞茎具有较优的抗氧化活性及较高的总酚、总黄酮、DPPH值、FRAP值和ABTS值.另一方面,湖北贝母成熟鳞茎中的核苷、核碱基以及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浙贝母(P<0.05),并且湖北贝母成熟鳞茎对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累积能力显著优于浙贝母(P<0.05).DSC数据显示浙贝母鳞茎粉末具有较低的T0、Tp、Tc值和较高相变焓值ΔH,结合其高直链淀粉含量,推测浙贝母成熟鳞茎淀粉分子双螺旋结构比湖北贝母更加紧密有序.总之,湖北贝母与浙贝母成熟鳞茎的成分含量和理化性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可为贝母在功能食品中的加工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热新种质R203的创制与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稻抽穗开花期受到高温热害的影响日益严重.鉴定抽穗期耐高温水稻种质,创制耐热新种质,为培育实用性耐热水稻新品种,降低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奠定基础.[方法]以广恢128(七桂早/测64//明恢63)为耐热亲本,通过杂交、复交以及系谱法,选育过程中连续多代筛选抽穗开花期处于高温阶段结实率较高且变异较小的株系,在高世代,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抽穗开花期耐热鉴定(处理盆栽于开花当天移入人工气候室,高温处理时间段为每日09:00-15:00,设置恒温38℃,15:01-次日08:59设置恒温28℃,相对湿度均为75%,处理7 d),结合农艺性状分析方法创制水稻耐热新种质.[结果]创制的新种质R203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在正常条件下和高温条件下都有较高的结实率(常温结实率为94.5%、高温结实率为81.9%、相对结实率为86.7%),其对三系不育系恢复能力强,综合抗性好,稻米品质优,具有配制实际应用价值的耐热新组合的潜力.在自然高温条件下,以R203为父本、7个三系不育系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结实率为83.4%-99.4%,耐热性均表现较好.其中,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新品种泰优203的结实率为87.9%,综合相对耐热系数为1.11,耐热性达到1级,生产试验中,其产量比对照增加5.36%,增产点占85.71%,具有很好的丰产和稳产性,稻米品质达部标二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结论]当前耐热基础研究不足以支撑实用型耐热新品种选育,以高温湿热易发地区的种质为材料,通过表型选择创制了耐热新种质R203,并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出实用型耐热水稻新品种泰优2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湖北贝母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种植密度对湖北贝母生长性状、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筛选最佳种植密度,设置4个株行距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湖北贝母的株高、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株行距为10 cm×15 cm(PD3)时,上述指标达到最大值,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及丙二醛含量则最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湖北贝母的产量呈增大趋势,当株行距为5 cm×10 cm(PD1)时,湖北贝母的产量(11975.3 kg·hm-2)最大.其产量增量及贝母素乙含量则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株行距为10 cm×15 cm(PD3)时,湖北贝母的产量增量(5081.0 kg·hm-2)及贝母素乙含量(0.297%)最大.综上,合理密植能显著提高湖北贝母的产量及品质(P<0.05),株行距10 cm×15 cm为湖北贝母的最佳种植密度,可为湖北贝母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湖北贝母 种植密度 产量 生长性状 生理特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