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1份湖北省小麦品种抗秆锈基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湖北地区品种抗秆锈性及品种所含抗病基因,选用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34MKGQM和21C3CTHQM,对从该区域征集的21份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秆锈性评价,并利用与抗秆锈病基因Sr25、Sr26、Sr31和Sr38等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苗期对34MKGQM和21C3CTHQM表现出抗性的分别有9和3份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42.86%和14.29%;连续2年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评价中未发现对34MKGQM和21C3CTHQM表现免疫的品种,仅有在苗期对这2个小种表现抗病的3个品种表现为抗~中抗,其余18个品种对供试小种表现为中感~感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21份品种中仅有2份品种含有Sr31,未检测到含有Sr25、Sr26和Sr38的品种。由此可见,供试的小麦品种对当前中国2个小麦秆锈菌抗性较差,且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相对较少。
关键词: 禾柄锈菌 苗期抗性 成株期抗性 分子检测 抗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物理活性包装对香菇贮藏品质、呼吸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普通PE包装(CK)和物理活性包装(Physically active packaging,PA)对采后香菇贮藏品质、呼吸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以香菇‘808’为实验材料,将其置于(4±1)℃,相对湿度(90±5)%条件下贮藏12 d,每隔3 d测定其感官品质、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呼吸速率、呼吸及能量代谢关键酶活性、能量物质及能荷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PA处理延缓了香菇感官品质的劣变进程,抑制香菇失重率的增加,减缓香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降低香菇呼吸强度,延缓其呼吸峰值的出现。进一步研究表明,PA处理下香菇能维持较高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和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酶活性水平,抑制了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PGI)、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和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酶活性的快速升高。同时,PA处理还能抑制香菇ATP、ADP的降解,维持较高的能荷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香菇的感官品质与硬度、可溶性固形物、MDH、ATP、能荷呈现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蛋白、ADP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失重率、AMP呈现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表明在物理活性包装条件下,香菇贮藏品质与能量水平紧密相关。因此,物理活性包装能有效抑制香菇采后呼吸及能量代谢,维持香菇的贮藏品质,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 物理活性包装 香菇 贮藏品质 呼吸代谢酶 能量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矮败小麦 双单倍体 黄淮冬麦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叶黄酮对鸡胚接种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竹叶黄酮(bamboo leaf flavonoid,BLF)作为疫苗佐剂对新城疫(ND)疫苗鸡胚接种的免疫效果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8胚龄SPF种蛋108枚,随机分为3组:Control组(不注射任何物质)、TS组(注射0.1 mL 103.0 EID50/0.1 mL 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TS09-C 疫苗株)和 BLF+TS 组(注射 0.1 mL 含2%BLF和103.0 EID50/0.1 mL的NDV TS09-C疫苗株的混合液),每组36枚种蛋.试验期间,统计种蛋的孵化率和雏鸡的存活率,在雏鸡7、14、21、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3只进行屠宰,采集脾脏、法氏囊、胸腺组织,统计免疫器官指数;采集雏鸡翅下静脉血液,测定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在雏鸡28日龄时使用NDV强毒株F48E9进行攻毒保护试验,攻毒后每天观察试验雏鸡状态,记录体重变化情况,并于攻毒后第3天每组随机选取3只雏鸡进行屠宰,取十二指肠、肺脏和气管组织并检测雏鸡不同组织病毒载量.[结果]鸡胚接种后,BLF+TS组雏鸡孵化率为100%,存活率为97.22%.与TS组相比,21~28日龄时BLF+TS组雏鸡的脾脏、法氏囊和胸腺指数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y)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BLF+TS组雏鸡存活率为100%,攻毒后2~4 d BLF+TS组雏鸡体重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攻毒后3~7 d时BLF+TS雏鸡体重增长速度显著高于TS组(P<0.05).BLF+TS组雏鸡攻毒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组织的病毒载量显著低于TS组(P<0.05).[结论]BLF作为免疫佐剂可安全进行鸡胚接种,而且能够帮助雏鸡建立早期免疫保护,进一步提高ND疫苗免疫效果,研究结果为开发高效鸡胚免疫疫苗佐剂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GFBR2基因rs424578035突变对绵羊季节性繁殖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绵羊四季繁殖性状的关键调控基因及机制,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压力检验、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预测以及荧光定量PCR对绵羊四季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了筛选和初步验证。结果显示:TGFBR2基因的rs424578035突变位点在季节性繁殖和四季繁殖蒙系绵羊群体间受选择,且该突变在2种绵羊群体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该突变将导致TGFβR2蛋白的第24个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可能改变TGFβR2蛋白胞外结构的疏水性和稳定性;相较于rs424578035位点为TC/TT型湖羊,CC型个体下丘脑MMP2、MMP9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卵巢中TIMP2基因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提高。以上结果表明,TGFBR2基因的rs424578035突变是诱导绵羊四季繁殖性状形成的候选突变,并可能介导了TGF-β信号通路对下游MMPs基因表达量的调控,最终导致绵羊季节性繁殖性状的消失和繁殖性状形成。
关键词: 绵羊 季节性繁殖 TGFBR2基因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TGF-β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FAM71A基因在各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FAM71A基因在猪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从而为深入研究FAM71A基因在猪睾丸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采集健康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腰肌及 3 个不同发育阶段(60 日龄、120 日龄、180 日龄)的睾丸组织,Trizol法提取各组织总RNA,通过PCR技术扩增FAM71A基因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RT-qPCR检测猪各组织及 3 个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FAM71A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猪FAM71A基因与牛和绵羊亲缘关系最近;猪FAM71A蛋白包含 20 种氨基酸,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丙氨酸Ala(A)12.6%、丝氨酸Ser(S)10.6%和精氨酸Arg(R)8.9%;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显示,无规则卷曲为FAM71A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组成元件;此外,RT-qPCR检测结果显示,FAM71A基因在猪睾丸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随着年龄增长,FAM71A基因的表达量在猪睾丸组织中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 180 日龄猪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20日龄与60日龄.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FAM71A基因在猪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肌内脂肪前体细胞成脂分化中miRNA差异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RNA在成脂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在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前体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对其潜在的调控功能进行分析.通过Small RNA-seq、实时荧光定量PCR、miRanda、RNA hybird等技术和软件,对猪IMF前体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miRNA的表达模式及靶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猪IMF前体细胞诱导 4 d后出现脂滴,在诱导 0 d和 4 d的猪IMF前体细胞中共鉴定到 617 个miRNAs,其中 22 个miRNAs诱导 4 d表达显著上调,27 个miRNAs表达下调;差异miRNAs共预测到 13 869 个靶基因,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靶基因主要富集到细胞分泌、细胞分解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此外,对miR-30 家族的ssc-miR-30a-5p和ssc-miR-30c-3p进行定量验证,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揭示了miRNAs在猪IMF前体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潜在调控网络,为研究猪IMF沉积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前期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白化伴随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白化伴随病毒(strawberry pallidosis-associated virus, SPaV)能引起草莓白化病,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后会加重症状。本研究建立了SPaV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reverse 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对反应体系的各条件进行评估优化后,检测了RT-LAMP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且对田间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包含2.5μL 10×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Buffer、6 mmol/L Mg2+、1 mmol/L dNTPs、1μmol/L SPaV-FIP和SPaV-BIP,0.1μmol/L SPaV-F3和SPaV-B3,0.3μmol/L SPaV-LB,0.4 mol/L Betaine, 0.256 U/μL WarmStart Bst 2.0 DNA Polymerase, 0.12 U/μL WarmStart RTx Reverse Transcriptase, 1μL RNA,反应条件为61℃恒温孵育40 min。采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在特异性检测中,只有携带了病毒SPaV的样品才能发生阳性扩增。灵敏度测试中,RT-LAMP比RT-PCR灵敏度高10倍。田间应用中,RT-LAMP和RT-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SPaV RT-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特异,可供实验室及生产实践中应用,助力脱毒种苗的鉴定和田间病毒病调查。
关键词: 草莓白化伴随病毒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可视化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新品种'鄂干椒104'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鄂干椒104’是以YJ104-M-1为母本,CP021-M-1为父本配制的羊角椒杂交一代辣椒新品种。果实短羊角形、绿色,果面光滑,二心室,果纵径14.10cm左右,横径1.20cm左右,单果质量8.60g左右。辣椒素含量2.78 mg·g-1,维生素C含量1 740 mg·kg-1,中抗疫病、CMV、TMV和炭疽病,较耐低温。鲜椒产量33 570 kg·hm-2以上。适于湖北省高山地区露地栽培或平原地区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超声处理对腐败希瓦氏菌可活不可培养状态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热超声处理下进入可活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生理特性以及复苏状况。【方法】以腐败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腐败希瓦氏菌在不同温度(35、40、45、50、55、60、65、70℃)和不同功率(100、150、200、250、300 W)热超声处理下的细菌。进而在70℃、不同功率(100、150、200、250、300 W)TS条件下处理腐败希瓦氏菌,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不同状态的细菌群体进行计数,通过台盼蓝染色验证其存活状态,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并使用DNA体外扩增技术检测其VBNC状态特征。最后,将经过70℃、300 W条件TS处理的菌株进行复苏实验。【结果】腐败希瓦氏菌经不同条件的热超声处理后,其细菌死亡率同温度和超声功率成正相关。流式细胞学技术和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在高热超声处理(50 kHz、300 W、超声处理30 min以及70℃加热)下的细菌会大量死亡,但仍有5.87%菌体存活,结合平板计数结果,表明这部分细菌已进入VBNC状态。透射电镜显微镜观察发现,VBNC菌体存在细胞壁和细胞膜变厚,细胞质密度增加,核区模糊的情况。体外扩增结果表明,热超声处理会降解细菌DNA,且复苏实验证明热超声处理后VBNC状态的腐败希瓦氏菌仍存在复苏能力。【结论】在300 W以及70℃加热的热超声处理下会诱导腐败希瓦氏菌进入VBNC状态,处于该状态下的菌体会对TS处理产生一系列生理特性的改变来抵抗外界环境,且当处于适宜环境下时,VBNC状态下的腐败希瓦氏菌会复苏并继续生长增殖。即使经过严格处理过程,仍需对食品安全中的VBNC细菌进行全面监控。
关键词: 腐败希瓦氏菌 热超声处理 可活不可培养状态 生理特性 细菌复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