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黔南扁穗雀麦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N、P、K为肥料试验因子,进行了黔南扁穗雀麦种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N肥用量为109.58~111.20 kg/hm2、P肥用量为248.35~249.50 kg/hm2、K肥用量为148.74~149.86 kg/hm2时,黔南扁穗雀麦种子产量大于1 660.00 kg/hm2,是较适宜的处理组合。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特性的品种比较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贵州黔南地区种植的12个国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比较其根系发育形态特征及其与地上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间根系形态特征均有显著差异(P<0.05);地上生物量与根颈直径、分枝数、主根长和根系干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与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分枝数、芽数、主根长和主根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根系生物量贡献最大的因子为根颈直径、分枝数、主根长和侧根数。根据根系特征指标对12个苜蓿品种进行聚类可分为3类。


混合选择对甘蓝型油菜群体产量及品质性状改良效果研究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多年适度隔离控制混合群体进行油菜群体的品质和产量性状改良和统计分析,针对人工构建的3个群体QT1(来源于长江流域的油菜品系,含油量大于40%)、QT2(来源于高油分黄籽双低油菜品系,含油量大于44%)和QT3(高油分双低油菜品系,含油量大于43%),经5轮多代的隔离控制混合选择,分析了混合选择群体改良对各油菜群体主要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改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及品质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主要以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含油量的改良选择效果较好,其遗传增益较大,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含油量随选择周期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选择效应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应用群体混合选择改良方法可以改善甘蓝型油菜各品系群体的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显著提高改良群体的含油量、油酸、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收集2006-2011年10种施肥模式下(CK,1/4M+3/4NPK,1/2M+1/2NPK,M,NPKM,NPK,NK,N,NP,PK)的黄壤性水稻土,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情况下,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CK)均显著增加;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其中NPKM处理最高;不同施肥模式有机碳平衡变化较大,除1/4M+3/4NPK处理外,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盈余,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的有机碳表现为亏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与系统总碳投入显著正相关(R2=0.9974),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所需的最低碳投入量为每年2.7 t/hm2。研究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尚未饱和,仍具一定的固碳潜力,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氢同位素组成及光合特征对梵净山珙桐水源的解析
《地球与环境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系我国特有的单科单属植物,为第三纪孑遗种,被列为我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贵州省梵净山地区气候常年温凉湿润,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人工种植及天然分布的珙桐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珙桐的光合参数,比较阴天和晴天珙桐光合日变化,分析生长地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地下水以及珙桐树枝水分氢同位素组成,研究了梵净山珙桐的水分利用状况和不同水源利用份额。结果表明,珙桐幼树为阳生植物,蒸腾速率较低,适宜在阴凉的环境生长,且温度不宜超过30℃。人工林种植和天然生长的珙桐利用大气降水分别为76%和58%。低蒸腾速率导致根部对土壤水的拉力小,因此,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的份额小。阴凉、多雨、云雾缭绕的环境为梵净山的珙桐生存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


甘蓝型隐性上位核不育系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2013的选育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快隐性上位核不育系杂交油菜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与贵州省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发,于2009年育成隐性上位核不育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油10-3,2010年秋参加湖南省预备区域试验并获通过,2011年秋进入第1年区试,2012年进入第2年区试并同步进行生产试验,2年平均产量160.4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90%,14点次有11个点次增产。产油量73.5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0.97%,14点次有11个点次增产。全生育期平均217.45 d,比对照长2.4 d。含油率45.57%,芥酸平均0.6%,硫苷29.14μmol/g(饼)。品质优、含油量高。


大鲵柱状黄杆菌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 Bank中柱状黄杆菌16S r RNA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16S r RNA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 MD-18T载体上作为阳性标准品。通过对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黄杆菌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 ,以此为基础研制试剂盒。试剂盒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分析只出现1个单特异峰,无引物二聚体,对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弗氏柠檬酸杆菌均无阳性信号扩增,重复性好,灵敏度可达12拷贝/μL。结果表明,研制的柱状黄杆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具有特异、灵敏、快速、重复性好等特征,适合于大鲵临床样品的检测。
关键词: 大鲵 柱状黄杆菌 荧光定量PCR 16S rRNA基因


强优势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油研924的选育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家863计划油菜项目"强优势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要求其育成品种产量或产油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或含油率比对照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杂交油菜品种油研924在长江中游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9.73 kg/667 m2和84.29 kg/667 m2,比同组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产5.22%和13.4%,比对照中油杂2号分别增产10.06%和23.68%,达到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标准;2年平均含油率为46.63%,比同组所有参试品种平均含油率高3.44个百分点,比中游杂2号平均含油率高5.14个百分点,生产试验含油率达49.21%。是一个强优势高油分品种。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20.27μmol/g(饼)。国家区试汇总资料总体评价为产油量高,丰产性好,品质达双低标准,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好,熟期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