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血淋巴黑化及血细胞数量和构成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寄生蜂调控寄主的免疫反应,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寄生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血淋巴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总体上降低了寄主血淋巴的黑化率;与未被寄生幼虫相比(对照),寄生蜂寄生引起寄主血细胞总数和颗粒血细胞数量下降,且寄生后第1~3 d和6 d达到显著水平;寄生蜂寄生后第1~3 d致使寄主浆血细胞数量下降,但第4 d开始寄主桨血细胞数量增高,且寄生后第6 d显著高于对照。寄生蜂寄生也改变了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构成比例。本研究揭示了寄生蜂寄生引起寄主血淋巴黑化和血细胞数量及其构成的变化是寄主对寄生蜂入侵产生免疫响应的结果。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淡足侧沟茧蜂 黑化反应 颗粒血细胞 浆血细胞


刺芹侧耳栽培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北方园艺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刺芹侧耳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基质菌丝体和子实体为试材,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刺芹侧耳栽培过程中基质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掌握刺芹侧耳整个栽培周期中基质菌丝体和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动态,为进一步探索刺芹侧耳栽培过程中菌丝吸收利用氮后合成的有机氮载体以及转运和传递方式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基质菌丝体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发菌阶段显著上升,在后熟阶段及搔菌处理时期,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显著;子实体生长阶段,基质菌丝体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下降。基质菌丝体中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为精氨酸(Arg),现原基时含量达到最高值为7 082.30μg·g~(-1)(占比65.86%),从现原基到子实体成熟过程中基质菌丝体中Arg含量逐渐下降,最终为1 741.31μg·g~(-1)(占比40.67%)。由此推测Arg在刺芹侧耳生长过程中的氮素营养转运中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Web of Science统计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研究态势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国内外近16 a来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研究成果的文献进行了统计,以了解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2001—2016年,国际相关研究成果的发文量随年份表现为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和德国,中国的贡献最大,占21.1%,2007年之后发文量增加幅度较大。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文献引用率较低,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较少,研究水平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国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干热处理对甜瓜种子活力和细菌性果斑病抑制能力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厚皮甜瓜品种‘哈密绿’种子为材料,在70℃、75℃和80℃温度下分别处理24h、48h和72h,研究不同干热处理对甜瓜种子活力萌发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1)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干热处理甜瓜种子发芽指标和成苗率显著下降,而70℃处理24h和48h对种子发芽指标(活力指数除外)和成苗率无显著影响。(2)与对照相比,干热处理种子胚芽中的S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在同一温度处理下,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基本呈增长趋势,脯氨酸含量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OD和APX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胚芽中CAT活性在70℃处理下降低,而在75℃和80℃处理下升高,但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胚芽中O-·2产生速率在70℃和75℃处理下与对照接近,而在80℃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对照。(3)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甜瓜接菌种子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率较对照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适宜干热处理温度和时间诱导甜瓜种子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降低,种子活力和出苗率有效提高,‘哈密绿’种子有效、安全的干热处理组合为70℃、48h。


基于核酸分子学方法的肉类成分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肉类掺假问题频繁发生。基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肉类成分鉴别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以及成本低的优点。本文综述了基于核酸分子学的肉类成分种属鉴别技术在肉类掺假检验中的应用,着重于量化各种方法的检测限,并重点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数字PCR技术在动物成分鉴别定量分析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做介绍。探讨不同来源的靶基因(核DNA和线粒体DNA)在动物成分鉴别中,定性和定量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的区别。


萘降解菌的分离及其联合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环芳烃萘是一类长久存在于环境中的优先污染物,具有致突变性与致癌性。该文综述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萘降解菌株的种类,特别是极端环境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解萘的能力,而且具有较高之耐盐,耐压、耐温性,可与植物协同发挥作用,修复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介绍了萘降解菌株降解机理及其联合修复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降解菌的联合修复作用包括微生物联合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针对现在萘污染修复的研究趋势,从降解菌种的鉴定保藏、菌株性能优化、联合修复方式的改进等方面的相关生物技术做出了展望。


预胶化淀粉对灵芝多糖测定的影响及消除方法的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苯酚-硫酸法测定灵芝多糖时配方中的预胶化淀粉是否干扰结果并消除这种影响。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酶解预胶化淀粉前后灵芝多糖含量,并考察了该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回收率。结果灵芝多糖的测定结果会受到预胶化淀粉的干扰,经过酶解预胶化淀粉后,供试品a、b、c、d中灵芝多糖的含量分别为6.589%、4.993%、3.346%和1.654%。结论通过酶解法可消除预胶化淀粉在灵芝多糖测定过程中的干扰,且该方法结果准确,实验方法可靠。


运用交配型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蛹虫草亲和配对
《核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以增加蛹虫草杂交亲和性配对的比例,以4个蛹虫草菌株(GD1、JS2、SD2、中13)为供试亲本,通过无性孢子分离方法获得了8株单交配型的杂交亲本,根据蛹虫草交配型位点MAT-alpha和MAT-HMG中基因序列设计了分子标记并指导配制亲和性组合,最终成功获得了12个杂交菌株。在栽培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12个杂交菌株的栽培周期、产量、活性成分含量(虫草素和腺苷)等相关性状,结果表明,蛹虫草杂交菌株存在超亲现象。本研究建立的这套以交配型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蛹虫草新品种的高效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将有助于促进蛹虫草栽培产业的发展。


淡足侧沟茧蜂寄生对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寄生蜂调控寄主的生理学机制,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寄生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后寄主幼虫血淋巴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发现,寄生后连续5d的时间内,与对照相比,寄生后1~4d,被寄生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增加,而寄生后第5天则有所下降。寄生能导致寄主血淋巴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与对照相比,谷氨酸、脯胺酸和酪氨酸含量总体上均升高,寄生后第1天和第3天,胱氨酸和丙氨酸含量分别显著上升,寄生后第4天,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也表现相同的趋势。推测寄生蜂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消耗了虫体内的养分,引起寄主幼虫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有利于寄生蜂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