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cbpD基因对溶藻弧菌毒力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几丁质结合蛋白(Chitin-binding protein D,CbpD)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溶藻弧菌ZJ-T的cbpD基因缺失突变株ZJ-T-ΔcbpD,比较突变株与野生株对斑马鱼(Daniorerio)的毒性,以及毒力相关生理过程,包括生长能力、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分泌活性、溶血活性、抗生素敏感性、生物膜形成、过氧化氢(H2O2)和铜离子(Cu2+)抗性以及铁离子(Fe3+)吸收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cbpD缺失后,溶藻弧菌对斑马鱼的毒力显著减弱,且细菌游动能力、涌动能力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均降低,突变株对Cu2+的抗性提高;cbpD的突变不影响溶藻弧菌在富营养培养基中的生长、生物膜的形成、溶血活性、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性、对H2O2的抗性和Fe3+的获取能力.结果表明,cbpD可能通过正调控溶藻弧菌的运动能力和胞外蛋白酶分泌活性,而促进溶藻弧菌的毒力.
关键词: 溶藻弧菌 cbpD基因 基因敲除 毒力调控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u对云龙石斑鱼幼鱼的生理生态毒性
《海洋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Cu对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的生态毒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作者分析了Cu2+对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CS)、组织损伤、酶活力、金属硫蛋白-2(MT-2)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对照组以及0.1、0.2、0.4、0.8、1.2、2 mg/L等6个Cu2+实验组进行为期5 d的毒理实验.结果显示:Cu2+对云龙石斑鱼幼鱼的CS为0.0162 mg/L;Cu暴露诱发实验鱼的肝脏组织血窦扩张;鳃组织出现动脉瘤以及顶部棒状等现象;与对照组相比,随Cu2+浓度升高,肝脏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下降;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先上升后下降;随Cu处理浓度升高,肝脏、鳃组织MT-2基因表达水平均逐渐上升;而脑组织中MT-2表达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但低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u会造成云龙石斑鱼幼鱼的组织损伤、免疫酶活力降低等一系列不利影响,结果为云龙石斑鱼养殖生产过程中利用铜制剂防控病害的适宜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 铜 安全质量浓度 生理应答 组织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养殖水体及水产品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的残留量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本文旨在优化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Microwave Distillation-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ic Mass Spectrometry,MD-SPME-GC-MS)测定养殖水体及水产品中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athylisoborneo1,2-MIB)的检测方法。主要从微波蒸馏前处理过程的载气流速、微波功率、蒸馏时间和收集方式等4个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实验条件:载气流速60 mL/min、微波功率400 W、蒸馏时间6 min并定容于250 mL进行馏分收集定量。在养殖水体检测中,该方法对于GSM和2-MIB的检测限分别达到了1 ng/L和10 ng/L;而在水产品中检测限则分别为0.025μg/kg和0.25μg/kg。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在1~200 ng/L和10~200 n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分别为0.9997和0.9982。在水产品样品不同加标浓度(1、5、7、10、20μg/kg)的回收率实验中,GSM和2-MIB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45.28%~49.92%、82.15%~87.36%。本实验通过该方法对无锡地区的养殖池塘水样以及水产品进行了检测,发现水样中GSM和2-MIB的浓度均值为分别为19.58 ng/L和58.29 ng/L。而在水产品中,仅检出GSM,其浓度均值为0.61μg/kg。该方法能够广泛应用于养殖水体以及水产品土腥味物质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锯鱼(Amphiprion)胚胎不同发育阶段和成鱼不同组织中内参基因的筛选及应用
《海洋与湖沼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锯鱼(Amphiprion)亦称为海葵鱼,又称为小丑鱼,是一类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水观赏鱼。目前国内在双锯鱼的胚胎发育、人工饲养以及形态学观察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有效成果,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其基因表达的研究较少。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双锯鱼胚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鱼组织的内参基因,分析酪氨酸酶(TYR)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眼斑双锯鱼(A.ocellaris)和白条双锯鱼(A.frenatus)为材料,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对18SrRNA、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Ef-1α(转录延伸因子基因)和β-actin(β-肌动蛋白基因)这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通过ge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最后以合适的内参基因作为参考,研究TY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双锯鱼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18S和β-actin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基因较为稳定;在双锯鱼的不同组织中,稳定性依次为18S>β-actin>Ef-1α>GAPDH。以18S作为内参基因时分析发现TYR基因的表达在双锯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体节期表达量最高;在双锯鱼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眼、尾和红皮中表达量最高。
关键词: 双锯鱼 内参基因 TYR基因 qPCR geNorm Norm Finde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万山群岛海域是我国传统渔场之一,但目前对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缺乏深入了解,特别是岩礁性渔业资源数据非常缺乏。本研究于2021年春季在该海域开展了底拖网和三重刺网作业调查,对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及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220种(三重刺网187种,底拖网52种),隶属于15目72科137属,其中,鱼类和甲壳类分别为176种和38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80.0%和17.3%;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表明(IRI≥1000为优势种),三重刺网调查优势种为云斑海猪鱼(Halichoeres nigrescens)和黄斑蓝子鱼(Siganuscanaliculatus),而底拖网调查优势种为竹筴鱼(Trachurusjaponic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赤鼻棱鳀(Thryssakammalensis);三重刺网与底拖网作业渔获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分别为2.50和1.35,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5.85和2.52, Pei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77和0.54;渔业资源群落特征与水温和硅酸盐浓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万山群岛三重刺网调查发现的渔业资源种类数和多样性要明显高于底拖网,两种调查方式的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差异也较大,万山群岛岩礁性渔业资源丰富,但经济价值较高的岩礁性渔业资源量较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traf6基因表达谱及信号转导(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一种重要的接头蛋白,在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TLR/IL-1R)超家族所触发的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与先天性免疫密切相关。文章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traf6的表达模式和初步的功能。在健康鱼中, traf6转录本广泛表达于所有受检组织中,在血液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肝脏中最低。在不同的胚胎发育阶段也检测到traf6的表达。在无乳链球菌体内感染后,大多数受检组织中traf6 mRNA的表达量上调。此外, LPS、Poly I:C和S. agalactiae可显著诱导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traf6的表达。此外,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表明, TRAF6分布于细胞质中,可显著提高NF-κB的活性。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表明, TRAF6可与IRAK1(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相互作用, IRAK1在TLR/IL-1R信号通路中也起重要作用。在体内, TLR2、TLR21和TLR13b的过表达可上调traf6 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TRAF6参与了TLR2、TLR21和TLR13b介导的信号转导,提示TRAF6在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表达谱 免疫反应 NF-κB活性 信号转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极茴鱼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1+~3+龄北极茴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重(Y)和体厚(X1)、眼间距(X2)、体长(X3)、体高(X4)、头长(X5)、眼径(X6)、吻长(X7)、尾柄长(X8)、尾柄高(X9)等9个形态性状,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影响北极茴鱼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阶段,与北极茴鱼体重显著相关(P<0.05)的形态性状种类不同,且数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2)通径分析在1+~3+龄北极茴鱼中分别保留了4、4和2个形态性状,1+龄北极茴鱼中体长(X3)的直接作用最大(0.345),尾柄高(X9)的间接作用最大(0.745);2+龄北极茴鱼中体高(X4)的直接作用最大(0.473),体厚(X1)的间接作用最大(0.378);3+龄北极茴鱼中体厚(X1)的直接作用最大(0.635),尾柄高(X9)的间接作用最大(0.344)。(3)通径分析保留的形态性状对1+~3+龄北极茴鱼体重的总决定系数较高,分别为0.943、0.778和0.997。(4)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出1+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Y=-90.510+15.345X1+3.638X3+10.473X4+16.884X9,2+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Y=-142.449+29.023X1+81.082X2+27.126X4-47.376X7,3+龄北极茴鱼形态性状(Xi)与体重(Y)回归方程为Y=-228.922+75.063X1+107.864X9。本研究丰富了北极茴鱼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将来人工养殖利用过程中北极茴鱼的选择育种提供待选形态性状。
关键词: 北极茴鱼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来源解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成分组成以粉砂为主,且粒径分布与海水养殖和水动力学条件密切相关;TOC、T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呈相似性,数值上总体表现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季节差异不大,在贝藻、鱼贝和贝类养殖区域出现较高值;而613C和δ15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有较大差异.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TO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5,P<0.001),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TOC和TN具有同源性.根据对δ13C和C/N的综合分析表明,贝类生物沉积、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和土壤有机质是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采用三元混合模型估算得到贝类生物沉积贡献率为67.52%,土壤有机质贡献率为26.47%,海带贡献率为5.97%.研究表明,海洋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碳埋藏具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沙湾养殖衍生有机物沉降对多毛类优势种营养生态特征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沙湾网箱养殖活动的底栖生态环境效应,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示踪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分析区域内养殖衍生有机物(aquaculture-derived organic matter, AOM)沉降对5种底栖数量优势物种(多毛类的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索沙蚕属一种Lumbrineris sp.、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营养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OM (包括残饵和粪便)、颗粒有机物和底栖微藻是三沙湾底栖优势物种的潜在食源,各类食源δ13C和δ15N均有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P<0.001)。底栖优势物种的营养级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P<0.001),杂食性索沙蚕属一种和欧努菲虫营养级最高,两者分别为2.79和2.78;底泥食性丝异须虫、角海蛹和不倒翁虫分别为2.62、2.41和1.81。AOM是底栖优势物种的重要食源,对欧努菲虫、角海蛹、索沙蚕属一种、丝异须虫和不倒翁虫的食物贡献率分别为(68.4±17.2)%、(61.7±22.0)%、(54.9±13.4)%、(36.4±8.3)%和(18.3±13.2)%;底栖微藻也为底栖优势物种的重要食源。综上,AOM已是三沙湾底栖生物的重要食源,养殖活动存在较为显著的底栖生态环境效应;自然水域内底栖生物营养生态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食源结构和摄食习性影响三沙湾底栖物种营养级。
关键词: 三沙湾 网箱养殖 底栖生态效应 大型底栖动物 多毛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SC.404(96)决议的船舶直升机平台消防设施配置变化分析
《船舶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渔业机械研究所100000吨级游弋式养殖工船的直升机平台设计,详细分析了国际海事组织MSC.404(96)决议对船舶直升机平台泡沫灭火设施配置要求的变化,为后续船舶直升机平台的设计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