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煮制条件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罗非鱼片为原料,研究其在不同煮制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色泽、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对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疏基含量、Ca2+-ATP酶活力及其二级结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煮制温度下,罗非鱼片蒸煮损失率随加热时间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90℃下蒸煮损失整体较低;L*和b*值增大,a*值减小,高温短时热煮处理后的鱼片色泽较好;鱼片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在50℃时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60℃及以上温度时呈下降趋势,80、90℃处理的鱼肉质构特性保持得相对较好;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鱼肉在煮制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得松散,肌纤维束间隙明显,相同时间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肌纤维束间隙逐渐增大,破损也越来越严重,但高温短时热煮对鱼肉组织结构的破坏更小;感官评价结果与各项品质指标趋势基本一致;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疏基含量以及Ca2+-ATP酶活力都显著下降(P<0.05),但在低温长时热煮条件下蛋白质的变性程度更小;肌原纤维蛋白α-螺旋和β-转角占比呈下降趋势,β-折叠和无规卷曲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低温长时热煮条件下α-螺旋和β-转角相对含量整体高于高温短时热煮.综上,从食用品质并结合实际生产效率方面考虑,高温短时是罗非鱼片较适宜的煮制条件,且在80~90℃煮制6~9 min时鱼片的品质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织锦巴非蛤幼虫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效果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织锦巴非蛤幼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饲喂单胞藻饵料的合适种类,为织锦巴非蛤的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饵料投喂策略及参考依据.[方法]以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自然海域捕捞的织锦巴非蛤2龄贝为亲本,人工培育D形幼虫,在幼虫培育期间分别投喂小球藻、微绿球藻、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情况和消化效果.[结果]织锦巴非蛤初孵幼虫(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82.49±3.02)μm×(63.98±2.16)μm,于4 dph(孵化后第4 d)发育至壳顶前期(115.89±3.86)μm×(101.62±3.80)μm,13 dph进入变态期(205.61±15.84)μm×(182.61±13.53)μm,于15 dph变态至稚贝(225.63±8.99)μm×(198.65±8.25)μm.织锦巴非蛤幼虫在运动过程中也伴随着摄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单胞藻则随着水流方向进入幼虫口沟,在口沟纤毛摆动下进入胃内,胃内的单胞藻在微绒毛摆动下快速旋转并消化.织锦巴非蛤幼虫在1 dph时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在4 dph时有少量幼虫开始摄食杜氏盐藻,至10 dph时幼虫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和牟氏角毛藻,整个浮游幼虫期均不摄食三角褐指藻.在9种单胞藻饵料中,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其他种类更难消化.[结论]在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过程中,幼虫开口饵料宜选择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和绿色巴夫藻,在10 dph时适宜投喂杜氏盐藻,至13 dph时可投喂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在其他易被摄食和消化单胞藻种类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选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作为幼虫培育的首选饵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鳢源鰤诺卡氏菌致病性与全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鰤诺卡氏菌是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感染鳢、鲈等多种名优鱼类,易造成存在机体损伤或免疫机能下降的鱼持续性感染,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鳢源鰤诺卡氏菌对乌斑杂交鳢(斑鳢♀×乌鳢♂)的致病性,并从全基因组层面了解该病原菌的基因组和致病因子信息,为鰤诺卡氏菌后续病原学及鰤诺卡氏菌病防治技术和疫苗的开发研究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方法】鰤诺卡氏菌NK201610020通过回归感染试验和发病鱼靶器官组织病理分析,了解鰤诺卡氏菌的毒力和病理特征。通过对试验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挖掘该菌的基因组与毒力特征。【结果】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1.5×10~3组外,其余5个感染组致死率高达90%,LD50为1.079×10~3 CFU/mL,说明试验菌毒力较强。组织病理学观察到肝、脾、肾呈现严重的病理损伤,而且有肉芽肿结构形成。试验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全基因组大小为8294329bp,GC含量为68.10%,共预测到编码基因7812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鰤诺卡氏菌在基因组基础特征层面无明显差异,而且一致性在99.9%以上。通过毒力基因数据库比对,预测试验菌全基因组中有171个编码序列可能为毒力基因,其功能主要与细胞壁合成、营养代谢、细菌持续感染相关。【结论】鰤诺卡氏菌毒力强,基因组序列保守,携带多种毒力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鰤诺卡氏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X 16体视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对部分形态特征残缺难以辨认及不确定种类的仔稚鱼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1号基因(COI)序列分子鉴定,然后计算每种仔稚鱼的丰度、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及仔稚鱼群落特征值[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λ)、Jaccard相似性系数(Cj)、Cody差异性指数(βc)].[结果]于2021年5—8月对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展开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69355尾,隶属于6目8科40种,优势种(IRI≥100)和常见种(100>IRI≥10)各9种,数量分别占总量的85.01%和12.97%.仔稚鱼丰度为1.50~9668.17 ind/100 m3,平均丰度为502.74 ind/100 m3.按照4种方式对仔稚鱼的生态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仔稚鱼以淡水定居性为主,多数为底层鱼,食性以杂食性为主,其次为肉食性,产卵类型以产粘性卵和产漂流性卵的鱼类较多.时间上,仔稚鱼丰度在5月底达高峰(1490.48 ind/100 m3),6月较低,与水流量变动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空间上,仔稚鱼分布受生境、河道形态及流速影响,总体上,南北两岸丰度高于江心(北岸、南岸、江心的平均丰度分别为714.55、615.58和290.31 ind/100 m3).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H、J和λ分别为3.50、2.33、0.63和0.16.[结论]2021年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在种类数目、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特征等方面比2018—2020年有明显提升,长江如皋江段鱼类早期补充群体呈现良好恢复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磁性侧流层析技术在食品污染物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分析测试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磁性侧流层析技术(MLFA)是一种将磁性纳米材料与侧流层析检测平台相结合的快速分析技术.在保留了传统侧流层析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实时、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实现了复杂基质中目标物的选择性分离和富集,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该文重点关注了近五年来MLFA技术在食品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磁性纳米材料的主要种类及MLFA的主要检测原理,并对食源性病原菌和真菌毒素、兽药等小分子有害物质的检测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MLFA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磁性侧流层析技术 食品安全 快速检测技术 磁性纳米材料 免疫层析法 食源性病原菌 真菌毒素 兽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及流通方式的大黄鱼品质评价和等级判定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通过跟踪筏式网箱、通框网箱、深水网箱、深海围网4种不同养殖模式和冰鲜、冷冻2种典型流通方式下的养殖大黄鱼品质参数(形体指标、弹性、粗脂肪质量分数、体表b*值(黄蓝度)、感官评分及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结合现有标准T/CROAKER001-2018《高品质养殖大黄鱼评定规则》,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判定.结果表明:深海围网养殖大黄鱼的各项指标具有更高的优级品率,接近野生大黄鱼;流通过程中,冰台(ice platform,IP)组、解冻冰台(thawing ice platform,TIP)组和冻藏(freezing storage,FS)组品质逐渐劣变,其中TIP组劣变速度最快,贮藏至第2天,其鲜度已达不到优级品标准,b*值在14h时降至25;FS组冻藏至30d时判定为优级品,至180d时弹性、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感官评分等接近不可接受终点.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深海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优级品率为62.5%,IP和TIP组分别贮藏至第3、2天时,不能被判定为优级品,FS组冻藏30d后不能被判定为优级品,本研究可为养殖大黄鱼在原料养殖和贮藏期间的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gNO3真空浸渍制备杀菌银缓释椰壳活性炭研究
《功能材料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椰壳活性炭在真空条件下浸渍硝酸银(AgNO3),制备具有杀菌作用的银缓释椰壳活性炭(Ag/AC).以大肠埃希杆菌(E.coli)为实验菌种考察Ag/AC的抑菌杀菌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仪分别对Ag/AC表面形态、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离子在AC表面被还原成粒径为200~800 nm的单质银;随着AgNO3浸渍浓度的增加,银担载量上升、粒径增大,Ag/AC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平均孔径减小,杀菌性能与抗银流失性能提高.当AgNO3溶液浸渍浓度为8.0 g·L-1时,载银量最大(0.44%),杀菌性能最佳(99.26%);在水中振荡15 d,银流失率为30%,对比相同条件下常压浸渍得到Ag/AC银流失率为94.23%,真空浸渍制备的载银椰壳活性炭在保持高杀菌率的同时实现了银缓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运输方式和时间对虾苗死亡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实际生产过程中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需经过长时间运输,运输苗种成活率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死亡率,重点关注虾蟹混养“兴化模式”中定量放养抱籽虾环节,通过模拟运输实验研究不同运输方式:覆盖青苔、氧气包和不同运输时间:1、2、3 h对苗种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带水运输,抱籽虾覆盖青苔运输1、2、3 h后死亡率分别降低30.56%、27.11%、16.00%。小规格虾苗运输过程中,使用氧气包运输较覆盖青苔运输1、2、3 h后死亡率分别降低76.99%、70.77%、72.16%。中等规格虾苗运输过程中,覆盖青苔运输较蟹苗箱运输3、6 h后死亡率分别降低13.43%、9.08%。通过该实验,养殖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关键词: 虾蟹混养“兴化模式” 克氏原螯虾 死亡率 模拟运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鳞鲃氨基酸沉积率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蛋白质是水生动物重要的营养来源,为鱼体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当饲料达到氨基酸平衡时,鱼体对饲料中的氨基酸充分利用,能够提高鱼体的氨基酸沉积和节约蛋白质资源.试验旨在探究饲料蛋白水平(30.24%~48.12%)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初重(11.07±2.42)g)氨基酸组成、沉积率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定7个处理组,每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蛋白水平为30.24%(G1),33.22%(G2),36.23%(G3),39.33%(G4),42.15%(G5),45.33%(G6),48.12%(G7)的饲料,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鱼体的增重量、干物质含量和饲料效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42.15%时达到最大值.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含量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33%时含量最高.各处理组之间鱼体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2组达到最高值.G2组全鱼的10种必需氨基酸沉积率和氨基酸总量沉积率最大,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各指标均呈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在7个蛋白水平处理组中,蛋氨酸的沉积率均为最高,这表明蛋氨酸在大鳞鲃幼鱼生长发育中需求量较大.[结论]根据立方曲线回归模型,得出满足大鳞鲃生长的最低蛋白水平为33.33%,饲料蛋白水平在33.33%~47.20%时,鱼体对饲料中氨基酸的利用率较好.饲料蛋白水平超过47.20%,不仅降低大鳞鲃的生长性能,也使饲料蛋白质浪费.
关键词: 大鳞鲃 蛋白质 氨基酸 沉积率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沿海省份蓝碳现状与能力评估
《资源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中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3.26万km,同时拥有红树林、盐沼、海草床3类蓝碳生态系统,且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首位,蓝碳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蓝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广义蓝碳定义,尝试从自然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系统两方面构建中国沿海省份蓝碳核算体系,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遥感数据、核算参数数据,对中国沿海省份蓝碳进行核算,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并利用Super-SBM模型进一步对中国海水养殖碳汇渔业效率进行评估.研究表明:①中国蓝碳生态系统面积呈波动增长,1997-2019年红树林固碳量为0.033~0.078 Tg C/a,盐沼固碳量为0.234~0.646 Tg C/a,海草床固碳量为0.012~0.018 Tg C/a;②沿海九省2003-2020年的海水养殖年固碳总量为0.87~1.36TgC/a,省际空间差异显著,并在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特征;③沿海九省年蓝碳总量及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就蓝碳能力而言,山东和福建蓝碳能力最高;就蓝碳结构而言,江苏的蓝碳构成比例较为均衡;④土地利用变化、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水养殖的不协调发展、气候变化等是影响蓝碳能力的重要因素,沿海九省2003-2020年的碳汇渔业效率值反映出海水养殖经济指标投入与生态环境产出存在一定失调,这也会遏制蓝碳的挖掘和利用.最后本文就蓝碳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 蓝碳生态系统 海水养殖 渔业碳汇 蓝碳能力评估 Super-SBM模型 中国沿海省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